張麗榮,王秀娟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哈爾濱 150000)
毋庸置疑,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永遠是質量建設,從出臺政策到推進再到調研、重新決策,二十年來,建設的腳步一直未停息。教育部在2003 年就制訂了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此方案是專門針對高職高專制訂的,同時選取部分優秀的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了評估試點,在試點評估初見成效的情況下,全面開展此項工作,制訂詳盡的評估方案,對所有高職高專院校展開評估。為進一步開展此項工作,于2014年8 月專門成立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確立幾年一輪的評估制度,評估的部門獨立、評估的時間固定,使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建設重要性及地位不斷提升。國家更是在2012年,成立了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管、辦、評分離”的特點凸顯,代表著教育教學評估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此專門成立了質量控制辦公室,系統開展質量建設工作,探索建立適應北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營造具有中國特色、黑土風情、職業教育特點的現代質量文化。
學院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以規范落實質量標準和制度規范建設為重點;建立由學校主導以二級院系為主體,以專業為核心、以課程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軸的常態化自主診改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全員參與全過程改進開展全方位監管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并在實踐中調整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使之趨于科學合理。
多年來,學院教學督導處一直進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實習實訓檢查、學院質量評估等質量建設的相應工作。2017年5月學院設立教學診改辦公室,2017年9月初將教學督導處與教學診改辦公室合二為一,統稱質量控制辦公室,全面負責診改工作。為加深全體教職工對診改工作的認識,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培訓,兩次聘請知名專家或當面或通過網絡傳輸即時進行診改培訓,對質量控制辦公室全體人員進行走出去的培訓,先后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五所診改試點院校進行學習交流;選派骨干教師50余人次參加省內外各個級別的診改培訓,提高診改工作能力。建立了診改專題網站,設置診改動態、通知公告、相關文件、學習園地、友情鏈接五個欄目,使全院教職工能及時便捷地學習理解診改工作文件,同時隨時發布診改工作動態,使診改專題網站真正成為廣大教職員工了解診改工作的窗口。
學院通過研究診改工作的相關文件,走訪其他試點院校、參加培訓等方式逐步提高了質量建設的水平,梳理學院方方面面工作的實際情況,不斷修正調整,經過五次修該完成了撰寫《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方案》。構建了以數據平臺系統建設為依據,以專業診改為核心、以課程診改為基礎,以質量文化建設為軸心的學院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并根據方案要求開展一系列的建設。一是完成了規劃鏈建設,規劃鏈建設采取逐層分解的方式進行,完成了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8個二級學院發展規劃、33個專業建設規劃,各級規劃鏈目標明確、相互支撐、任務分工準確、措施具體。二是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標準鏈建設,同時開展專業診改工作。標準鏈建設采用由點到面的方式展開,質量控制辦公室首先制定了專業診改質量標準和課程建設質量標準,作為成為指導性文件,使得標準鏈建設目標明確、規范系統、實用發展性強。教務處組織五個二級學院選擇一個專業作為試點,制定了專業建設規劃,撰寫了專業調研報告,結合調研報告重新修訂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組織專家對方案和課程標準反復論證,以此作為樣本推廣開來,最終28個專業提交了178門核心課程標準。三是學生處制定了學生全面發展質量標準。四是啟動診改監測與管理平臺建設。與現代教育中心一起,搭建診改監測與管理平臺框架,初步確定了平臺建設參數和內容,對多家軟件公司進行市場調研,考察了幾所高職院校的使用情況,在去年啟動平臺建設。
學院診改工作合理布局,緊緊抓住新型農機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綠色食品產業、通訊產業等五個試點專業開展診改,并發揮其示范龍頭作用。從學校到專業再到課程最后到教師學生,從上到下,五個層面條分縷析地開展診改工作,逐步完善各層面的建設質量標準和質量保證制度,開發并應用診改數據監測與管理平臺,根據平臺數據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修正,真正發揮自我的作用,自我診改建設發展,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真正落到實處。
經過學院全體成員自加壓力、快馬加鞭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24個質量標準,新增和修訂20個學校質量管理制度,如《學院課程質量診斷標準》中為能全方位評價教學,學院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最終確立了八個方面的內容,即課程設置、課程建設措施及保障、課程資源開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考核與教學效果、師資隊伍建設等項目,全面而具體,每一個項目有關鍵要素、主要觀測點、依據、建設和質量標準、診斷結果五個內容,以教師項目中的教師教學改革與研究關鍵要素診斷為例,其建設和質量標準就從教學團隊建設、課題研究、教研活動、論文撰寫、服務企業或到企業鍛煉等方面入手,詳盡而又具體,在學院原有的師資隊伍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注重質量,可操作性強。
將診改工作融入學校日常工作中,并與學校績效考核相結合,全員化、全程化、全面化,系統化、網絡化的診斷改進工作制度,使得常態化診斷改進工作機制富有內生活力和活力。如于2019年4月8日重新修訂的《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教學督導工作規定》文件中,在工作職責第八條第五項中明確指出:“可以對教師教學質量、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對教學質量評價不合格或師德師風存在嚴重問題的教師,在其評職、晉級及各類教學評獎評優中有一票否決權”,杜絕了以往督導工作發現問題只能提建議和二級學院溝通解決,出現問題的教師不能引起充分的重視,沒有威懾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又如,在組織機構第七條建立學生教學信息員信息反饋制度中,規定由二級學院組織選拔學生教學信息員,每班選拔學生教學信息員人數由1名增加到2名,避免部分學生信息員根據個人的好惡進行反饋,保障了反饋信息的真實有效,能為學院的教學工作提供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學院結合幾十年的建設情況,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布局,將產業與專業對接,圍繞新興產業設置專業,專業定位與黑龍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相契合。圍繞新型農機裝備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綠色食品產業等六大產業,將原有的32個專業調整為24個,在每一個產業群里優中選優,確立一個拳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見表1)。學院至今已擁有10個國家級重點專業,5個省級重點專業。

表1 專業設置情況表
診改建設,數據先行,根據需要,學院投資開發了診改數據監測管理平臺和教學質量監控平臺并投入使用,構建涵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平臺(見圖1),擁有統一的信息標準、統一的信息門戶、統一的身份認證和公共數據交換系統,開發智能數據篩選及修正系統等大數據分析與管理平臺,便于深度挖掘平臺數據,發揮平臺警示功能,為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主要成效如下:一是開展了專業考核性診改。以畢業生崗位勝任度、專業社會服務貢獻度等指標為重點,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質量等相關指標數據為依據,制訂專業監測指標體系,指導專業持續改進,增強專業的社會競爭力。二是實施了課程質量管控。建成了集“助教、助學、助訓”于一體的信息化課堂教學系統,課堂教學形態充滿創新力與活力,學生簽到、課堂討論、作業批閱、教師教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測評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一目了然,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在線有效跟蹤與反饋,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校園管理質量的管理凸顯高效智能規范的特點。學院建成的教學質量智能監測系統能夠即時對學生服務和后勤服務、素質教育和招生就業等各環節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預警反饋診斷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校園管理質量。四是開展了師資保障監測。根據國家“十三五”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要求,制訂了學校、二級學院(部)師資建設年度計劃,采取引進、培訓等措施,確保師資建設任務的完成,有條不紊地層層推進,最后的執行者——教師根據職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年度個人發展計劃,并行之有效地進行落實;開展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特別是針對教師的教學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職稱的界限,避免一勞永逸的弊端,注重以質取勝,突出多勞多得的原則,使得教師人人進取各個爭先,為教師的不斷成長和發展加油助威。五是建立了學生全面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立足學生全面發展,開發“互聯網+”職業素質訓練平臺,突出素質養成,從踏入校門直到走出校門全程跟蹤,開發在校生成長評估、學生核心技能測試、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學生素質診改工具,促進學生穩步發展。

圖1 校園信息管理建設示意圖
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學院能夠自主建設、師生能夠自主修正、專業能夠自主發展、服務部門能夠自主管理的氛圍形成并漸趨濃厚,學院 “以農為本、工農結合、以工促農、農興工旺”的辦學特色日益突出,自我加壓、努力奮進的工作作風,精雕細刻、精研細琢的工作態度深入人心,“自加壓力、精益求精”的質量文化逐步形成并成為全體師生員工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