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350)
人工智能會計即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會計專業領域,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模擬人的思維、人的意識,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處理財務活動和財務信息,并作出相關的管理決策。在經濟和科技即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中,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引入了財務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完成基礎性的會計工作,比如:填制憑證、記賬和編制財務報表等;并且有的會計師事務所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這就意味著社會將來更多需要的是會進行“高端”決策(包含財務工作方面的和審計工作方面的決策)、預算編制、風險控制和戰略規劃戰略選擇的會計人才。人工智能在慢慢的代替著會計、審計人員的基礎性工作,這就要求我們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要做出相應的變革。
高職院校的教學體制是3年制,共6個學期。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高職院校一般都在第6學期進行畢業頂崗實習,前5個學期進行會計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安排。對天津市各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分析研究(見下表1-1),在調查中發現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沒有開設計算機方面的相關課程或者開設也在課時安排上比較少,大部分的課時都在專業基礎課中,而管理決策類的課程和有關風險戰略管理的這類課程基本上都沒有進行設置或設置了也是占整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非常少的課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普遍都沒有在會計專業開設人工智能會計方面的相關課程。通過表1-1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并沒有把職業教育做到位,在教學過程中偏重理論,而且實踐內容課時安排偏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發展迅猛的浪潮下,高職院校還沒有加入任何人工智能會計方面的課程,從而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相對較弱;而且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都不太注重審計課程,更沒有在審計課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方面的實踐課程或實訓。因此,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就不能固守在培養學生的財務會計核算技能和停留在手工模擬記賬階段,而是要向會進行大數據分析和管理型決策型的人才培養上進行轉變。

表1-1 天津市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
通過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技能實踐課程。大部分院校都把此類課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學期,而且通過對高職院校此課程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此課程在課時安排上參差不齊,有的高職院校此課程要講授2個學期占整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比重較大,而且在講授課程時并沒有結合當下盛行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共享等方面,從而導致此課程與社會實踐和社會需求脫鉤。同時,在調查研究中也發現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在講授的過程中只注重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流程的講解或者只給學生演示一遍操作流程即可,并沒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企業購、銷、存三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闡述和演示,脫離了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而且,在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軟件過時,沒有結合企業使用軟件或企業使用人工智能方面的軟件進行及時的更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正在逐步的實現真正的財務共享服務,實現全業務共享,實現業財稅一體化應用,使企業完成真正的業財融合并且使得企業集團、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完成財務轉型和財務共享服務(見圖1-1)。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要及時的更新會計電算化的軟件,把財務云共享服務盡早搬進課程,并與會計電算化課程進行融合,以達到實時會計,智能會計并滿足社會對技能型會計人才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普遍存在教學手段傳統單一化,企業實踐經驗不夠豐富,只是書本理論知識強,照本宣科,企業的實踐技能不夠,從而導致在課程上無法結合當下的人工智能會計內容進行相關課程的講授。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要適當的參加一些企業或社會上組織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訓,尤其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更應該走進企業尤其是采用的人工智能會計或是財務云共享服務的企業,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水平,進而為學生進行講授和進行實訓、實踐活動。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都設有實踐課程,比如分崗位手工實訓課程和會計電算化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并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也沒有結合人工智能會計在企業應用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變動并影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水平使其理論與實踐脫鉤。高職院校在此課程的實踐教學中還是遵循傳統的手工記賬進行實訓練習的,而且手工會計實訓課程的相關業務題也比較老,沒有及時的根據當前會計信息的變化做出及時的變更,純手工記賬實訓已經不能滿足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對會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這也就促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要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并適應當前社會產生的巨大的變革。中國企業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代,企業財務管理內涵也正發生著改變:數據采集前端化、核算處理自動化、財務檔案無紙化、數據呈現實時化、會計職能服務化、工作平臺云端化等。

圖1-1 財務轉型和財務共享
未來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低端標準化、高端個性化。稅務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稅收管理由以票控稅轉向以大數據控稅;人工智能替代核算會計完成大量工作,而商務智能則幫助管理會計完成大量工作,傳統會計核算業務迅速集中,管理增值服務需求凸顯,行業新態勢呈現。
為了使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差異性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對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整體的變革,無論是從課程設置上還是課時安排上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進行制定。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可以增設部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比如:《人工智能會計》、《大數據分析(會計)》、《云會計與云共享》、《共享會計實務》、《互聯網+會計、審計技能》、《審計人工智能實踐》和《企業業務與財務共享中心》等課程;與此同時還要適當的刪除一些傳統課程并減少理論課時,大力增加會計和審計方面的人工智能實踐課程,使高職院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社會提供更優秀的職業會計人才。從目前的發展大趨勢來看,大部分企業傳統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已接近飽和,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普遍需求的是管理型、決策型和分析型的人才。目前高職院校對于管理決策類的課程開設的非常少,在整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只停留在講授傳統理論課程《管理學》和《管理會計》,尤其是《管理會計》課程課時安排少,沒有引起高職院校對此類課程的重視。所以,在新的課程體系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可以增設管理決策類課程,比如《財務決策》、《企業風險管理》、《企業戰略決策》和《審計風險管理與戰略決策》等課程。
在人工智能會計發展的環境下學校必須調整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要“跨界”培養。要融入其他學科和現代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課程。課程體系要注重邏輯框架、不是簡單的疊加。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少一點四個多一點:1.在課程設置中少一點會計,多一點其他(寬口徑)。必須騰籠換鳥,減少合并會計類課程,否則無法實現智能時代對會計專業的要求。有些課程雖然名稱不變,但內容做重大調整。比如,會計信息化課程要升級為會計智能化,要融入財務共享、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內容。2.在會計課程中少一點核算,多一點業務(業財融合)。3. 課堂講授課時少一點,實訓課時多一點(重在體驗)。4.在課堂上老師少講一點,學生多做一點(教學合一)。
這些課程可以利用信息化和互聯網在線上的課堂上進行講授,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增加相應的線下課程,比如:微課課堂、慕課和云課堂等,即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結構,也充分的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把部分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或新增的人工智能會計、審計方面的課程放在線下進行講授,并要求學生在線下完成相應的作業,教師定時的進行查看,充分利用當前的信息化手段。在線上教學的課堂中的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比如進行情境法教學,模擬出真實財務決策環境,讓學生充當管理者或決策者,在課程上進行分組,看哪組的財務決策更加合理優化。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大部分財務活動被人工智能會計所取代,并且人工智能會計可以代替人做非線性邏輯的分析、預測和決策的功能。那么應用和使用人工智能會計就需要財務人員不僅僅要懂得會計知識還必須會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操作,這就需要財務人員掌握計算機方面的技能,把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到的大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并根據人工智能會計做出的預測決策進行判斷。所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掌握一些基礎計算機技術,在了解掌握會計處理流程的基礎上能夠與人工智能編程人員進行無障礙的交流溝通,并在交流溝通中了解人工智能會計運用到財務活動、財務決策中的痛點,必要時財務人員可以與人工智能會計編程人員一起進行設計編程,使人工智能會計技術更加的完善更能適應企業的個性化的需求,也為社會提供了復合型人工智能會計人才。與此同時,會計專業自身的各個學科也要進行專業和課程的整體重塑和融合。比如:管理會計方向的預算崗、成本管理崗和財務分析崗;DB+AI會計方向的共享中心財務、財務數據分析崗、風險控制崗、財稅咨詢崗、內控管理崗和內部審計崗;稅務會計方向的發票管理崗、稅務會計崗和稅務管理崗,業務財務方面的企業業務財務和稽核管理崗;公司理財方向的投資管理崗和資金管理崗;IT審計方向的注冊會計師和內部審計師;并加強各個課程中涉及到的特色崗位的訓練以及要求學生也要具備特色崗位的能力和素質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不僅要提高硬件條件同時也要提高軟件條件。因為,無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怎樣進行改革都離不開會計專業教師的講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逐漸的引進了財務共享云服務(即財務人員業務化,業務人員財務化)這就要求我們專業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還要提高實踐技能水平。這也促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要向這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由過去培養傳統的會計記賬核算人才轉變為要熟悉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和財務活動并進行大數據分析和進行管理財務決策等。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需要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時間進行下企業實習同時也要求高職院校也要多和社會上的采用人工智能會計的企業和采用人工智能會計的事務所進行合作,不僅為教師提供校外的實踐基地同時也為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提供了校外實踐基地。
綜上所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職能在增加、工作內容在擴展并且會計向數據科學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而且近兩年,會計技能大賽也在不斷的進行創新和改革,從以前的進行會計基礎知識考核和進行會計電算分崗考核,逐漸的加入了對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考核同時還新增了高職學生進行管理決策業務題方面的考核。這就說明國家已經開始從會計技能大賽上進行著手改革,逐漸實現向管理決策型會計人才的轉變,并通過會計技能大賽挑選出復合型的會計人才。但是,目前的會計技能大賽還并沒有融入會計和審計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能考核,這就需要在今后的會計技能大賽中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會計、審計方面的考核為社會提供更加合格優秀的復合型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