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摘 要】新時代下的中共黨史研究具有多重價值,也正是由于中共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因此黨史研究需要在堅持科學性原則、黨性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這幾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黨史研究方法,注重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注重從傳統的史學研究轉向從“新史學”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從而使中共黨史研究更具學術性、科學性和時代性。
【關鍵詞】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原則;方法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強調:“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由此可見,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十分重視對中共黨史的學習和研究。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這一時期中共黨史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十分豐碩,黨史研究也處于從傳統史學研究方法向“新史學”研究方法的轉型。但在黨史研究成績顯著的同時也遭遇著像歷史虛無主義這樣的一系列錯誤思潮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史研究應堅持正確的原則導向,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黨史研究方法,從而提升和增強黨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
一、中共黨史研究的基本原則
中共黨史是一門社會科學,它既屬于歷史學又屬于政治學,它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政治性。由于黨史研究的目標和對象具有特殊性,因此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并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需要建立在科學性原則、黨性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這幾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
(一)科學性原則
中共黨史研究需要遵守科學性原則。歷史的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黨史研究需要秉持“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和理念并具體落實到黨史研究的實際過程中。對歷史材料、檔案資料、書籍文獻等歷史載體應該客觀地去分析與研究,不應主觀臆斷和隨意猜想,要按照歷史發展的本來面貌去還原歷史,尊重歷史事實、把握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獻等歷史研究的對象總是處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下的,對黨史對象進行研究時應該將其放在當時所處的背景和條件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能簡單地用現在的標準去評價衡量過去,也不能用現在的定義去解釋過去”。
歷史的發展是連續不斷地、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對中共黨史進行階段性的劃分,并不代表黨史的各個階段是孤立的、分開的、沒有聯系的,任何一段歷史都是前一段歷史的延續和發展。以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例,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新中國的成立使國家的一切都煥然一新,從而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歷史隔絕開來,而忽視了歷史的延續性,黨和國家的運行的一系列機制體制、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并沒有發生實質性地改變,因此,對黨史的研究不能完全把歷史割裂,忽略了歷史的延續和發展。
對黨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和評價應該“全面地、一分為二”地去看待。既要看到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成功經驗也要看到中共所經歷的失敗與挫折,以史為鑒、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對中共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一些失誤和挫折,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不能以中共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的失誤而否定共產黨的全部歷史、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對中共黨史的研究應該重視歷史發展的本質,抓住其主流主線,不能只執著于中共的失誤,而忽視了中共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國家繁榮和富強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二)黨性原則
政黨是屬于政治性的團體,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具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色彩。對中共黨史的研究不應忽視其自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對觸及一些重大事件和敏感問題的黨史研究問題,要做到“實事求是”,但對毫無歷史根據的研究都應該遵守“歷史決議”的界定。
對中共黨史的研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中國共產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活動所驗證的科學的真理。只有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即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才能發現歷史的規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為當代國家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探尋歷史規律、提供歷史借鑒以及吸收寶貴經驗。
當前存在著一些黨史研究者受到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和誤導,不僅沒有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反而以自己的主觀臆斷、沒有歷史根據地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共帶領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地位、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等等這一系列問題與現象。這嚴重歪曲和破壞了黨在學界乃至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始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看問題、解決問題。
(三)創新性原則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時代在進步、歷史在發展,對中共黨史的研究不應該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尋求突破,從而渡過當前黨史研究的平臺期,例如黨史研究的內容還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方法還應該不斷創新、研究視角還需要拓展等等。
黨史研究的創新需要更新思維方式,打破慣性思維和從眾心理,樹立理性和辯證的思維方式,從而尋找出黨史研究的新的視野和突破口。歷史是復雜而又豐富的,中共黨史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對黨史研究內容進行拓展與深化,不僅注重中共上層領導人以及政策、制度的規定,還要注意到基層社會的大眾以及各項政策、制度落實到下層的具體情況,挖掘與還原歷史復雜的面相也是黨史研究的創新。
黨史研究需要不斷更新研究方法、轉換研究視角,需要從傳統黨史的“宏觀研究”轉換到“微觀研究”、從“上層政治”的研究轉移到“基層政治”的研究、從“傳統史學”更新到“新史學”的研究等等。在繼承傳統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國內外歷史研究新的方法和范式,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交叉研究,例如從社會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視角研究黨史,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黨的領導人以及社會大眾的心理狀況,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來研究黨史等等,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史研究方法。
二、中共黨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中共黨史研究的傳統方法
傳統的中共黨史研究注重對中共黨史進行宏觀式的歷史敘述,并且沿襲著傳統的“革命史”以及“現代化”研究范式,且較多地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革命史”研究范式強調“近代中國就是中國人通過革命從根本上擺脫受壓迫命運進而強調近代中國發展的主線是革命。”而“現代化”研究范式則主張用現代化的視角來對中共黨史進行審視。傳統黨史研究注重“自上而下”的宏大敘事,對中共歷史的敘述簡單化、概括化,沒有注重歷史的復雜性、忽視了對歷史的復雜面貌進行還原,對中共與底層民眾的互動、中共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阻礙以及對底層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研究還遠遠不夠。
傳統中共黨史的研究注重對中共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文獻以及重大理論等上層政治進行研究,而對底層普通個體、普通群體或者區域地域等下層微觀社會的研究不夠。傳統黨史由于歷史研究的慣性注重對黨史黨建等政治史進行研究,而忽略了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相連的社會史、文化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
(二)中共黨史研究的新方法
由于傳統黨史研究的固有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黨史研究的多元化與時代性,因此黨史研究的方法需要跳出傳統黨史研究的固有模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從而促進黨史研究的深化與拓展,使之不斷符合時代進步和實踐發展的要求,從而增強黨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當前黨史研究的學者們已經注重運用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例如綜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方法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新史學”的逐漸興起使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傳統的史學研究轉向新革命史、新社會史、新思想史以及新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并且學者們較之以往也更加注重實證研究法的運用。以下筆者就對當前中共黨史研究中學界運用比較廣泛的一些新方法進行分析與探討。
1.從社會史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
社會史研究注重對微觀底層社會的研究,注重對基層社會的政權建設、經濟狀況、思想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等與普通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方面進行研究。除此之外,社會史研究更加強調黨和國家的機制體制以及方針政策在底層社會的運作時態、中共與民眾的雙向互動以及民眾對各項政策方針的反映等等從而展現社會歷史的復雜面相。因此,從社會史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有利于促使研究材料的豐富和研究內容的深化,從而展現歷史的復雜性以及凸顯黨史研究的真實性。
如岳謙厚的《邊區的革命(1937~1949):華北及陜甘寧根據地社會史論》一書是典型的以社會史為視角對1937~1949年華北以及陜甘寧根據地進行研究的學術著作。作者克服了傳統的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以宏大敘事為主的固有模式,運用了大量原始資料和一手材料,以新社會史和新革命史的全新視角對邊區的基層鄉村領袖、基層干部體系和干部待遇、勞動英模運動、地主經濟和中農經濟、土改實踐與整黨以及女性婚姻問題進行了專題式的研究與探討,展現了邊區基層社會的政權建設、社會經濟、土改政黨以及婦女解放等邊區普通民眾的生活時態,還原了社會歷史的復雜面貌。
再如,李里峰的《革命政黨與鄉村社會: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形態研究》一書對抗戰時期山東地區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構成、干部群體、組織效能以及黨政關系等方面進行研究。作者將研究視角從制度層面轉向制度運作層面,從上層研究轉向下層研究,其關注的重點主要從黨的機構設置、組織路線轉向黨的各項制度、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黨組織的實際運作情況。
除此之外,王奇生的《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黃道炫的《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以及張濟順的《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等等一系列優秀學術著作都是從社會史的視角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
2.從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共黨史進行研究
以思想史、文化史為視角的研究就是注重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研究歷史,即從思想、文化的起源和產生,影響思想、文化發展變化的因素,思想、文化的發展歷史及其實際作用等方面對進中共黨史進行研究。從思想史、文化史的視角對黨史進行研究有利于細化研究內容,開拓黨史研究新的突破口和創新點。
如洪長泰的《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一書從漫畫的發展、木刻藝術、改造說書匠、中共的戰爭歌曲、報紙媒體、節日建筑等十分新穎的政治文化角度對普通大眾的文化進行研究從而展現二十世紀復雜的中國政局。再如,美國學者魏斐德的《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一書,既不是研究毛澤東思想理念本身,也不是研究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史,而是以與眾不同的研究視角,即以“歷史與意志”的矛盾為貫穿全文的的基本線索,對影響毛澤東思想發展變化的“哲學知識環境”進行分析與探討,從而展現出影響毛澤東思想發展變化的諸多復雜因素。
除此之外,羅志田的《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一書主要探討“五四運動”之前的士人心態,以及“五四運動”之后的各種思想觀念、行為取向、新舊文化以及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與互動。作者對這一時間段中國的文人心態、思想文化、政治競爭等方面進行了生動形象地描述與刻畫,再現了歷史曲折復雜而又豐富活躍的動態場景。
3.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主要師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資料、觀察資料以及分析資料或者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調查或實驗進而為提出某一假設或者檢驗某一假設的研究方法。實證分析法具有研究資料的客觀性、研究內容的廣發新以及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等特點,實證研究法具體到黨史研究的領域主要就是案例分析法和數量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通過對個別事例的分析與研究,從“個別”案例推導出“一般”規律,雖然對個別案例的分析并不一定具有共性,但是可以通過對個案的研究“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黨史研究中通過對個案的分析能夠通過普通事例更能體會到到研究對象所處的政治背景以及社會環境對底層普通群眾的影響。例如,在岳謙厚《邊區的革命(1937~1949):華北及陜甘寧根據地社會史論》一書中通過對邊區“張初元”這一鄉村領袖崛起的這一個案的分析與探討,從而展現了中共成功重構鄉村政權的典型模式就是“張初元模式”。作者為了展現土改具有復雜性,對“郭四顆”事件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與表達,從而表現了在土改背景下,中共的政權建設對底層農民的影響以及普通群眾對中共政策的反映時態。
黨史研究要現代化、科學化、社會化,科學化的其中之一就是研究方法的科學化。而運用數量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中共黨史,會讓黨史研究更為客觀、準確和科學,能讓黨史研究的一些問題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判斷與證實,并且通過數量分析能夠更為直觀和科學地發現歷史現象中所蘊含的特點和規律。例如,在李里峰的《革命政黨與鄉村社會: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形態研究》一書中,作者運用了近50張的統計圖表對抗戰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黨員群體、干部群體、黨組織的結構和效能、黨的組織紀律以及黨政關系進行論證和分析。再如,在黃道炫的《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一書中,作者為了論證贛南閩西地區由于宗族勢力的強大而占有的公田比例較大,而綜合運用了大量關于這一區域公田占有的統計數據和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證分析,從而論證了贛南閩西地區以宗族占有形式出現的公田占據較大比例。
三、結語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并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以及中國共產黨自身的發展規律。新時代下,對中共黨史的研究有利于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以及有利于樹立和增強黨和人民的“四個自信”。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堅持黨史研究的幾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我們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打破傳統黨史研究的思維模式和固有框架,注重運用“新社會史”、“新文化史”、“新思想史”、“新革命史”等“新史學”的研究方法,注重運用包括案例分析法和數量分析法在內的實證研究法,不斷地豐富黨史研究材料、深化黨史研究內容,從而不斷開拓黨史研究新領域、尋找黨史研究新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① 劉軍濤、沈陽:《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3日。
②王瑞熙:《略論習近平的黨史研究思想及其現實意義》,《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③ 張淳:《對新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理論觀察》2017年第12期。
④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頁。
⑤ 沈傳亮、王蕾:《再論構建中共歷史研究的新話語體系》,《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⑥張靜如:《努力促進中國黨史學的發展》,《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