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馳 劉元 龍桂芳
【摘 要】相對于國家號召的“西部計劃”,即招募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長期支教志愿服務。社會大眾對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鄉村開展不到兩個月的短期支教的評價往往褒貶不一。本文將以江蘇大學大眼睛公益社團為分析案例,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研究其在“鄉村夏令營”志愿活動的實踐過程,客觀的分析其發展現狀和改進發展的需要,為大學生精準定位短期支教、開展“鄉村夏令營”提供可以借鑒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大學生;短期支教;鄉村夏令營;精準定位
一、短期支教的現狀分析
1.短期支教的定義
支教,顧名思義,即支援教育。在我國有官方和非官方兩種支教途徑。大學生支教是指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畢業前的實習時間,或者應屆畢業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參加國家支持貧困山區教育計劃,到貧困地區的支援教育的行為。根據支教期限長短可分為長期支教和短期支教。短期支教往往指由學校部門、社團或志愿服務團隊有序組織,由大學生主體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前往落后地區支教的行為。不同于長期支教往往由政府官方大力宣傳和資助,短期支教資金主要來源于公益基金扶持、企業贊助、社會募捐、義賣等活動。近年來,短期支教引起了人們很大的關注,對短期支教的觀點也褒貶不一,認為其給受教地區和孩子帶來的利弊觀點也層出不窮。本文將分析江蘇大學大眼睛公益團隊,對其目前“鄉村夏令營”支教模式進行剖析,為大學生的短期支教轉型提供理論與實踐知識借鑒和指導。
2.短期支教的突出問題分析
效果不明顯,負面影響大。短期支教因為時間過于短暫,不可能教授孩子系統完整的知識,也不可能在孩子的教學成績上有明顯的提升效果,而且由于授課大學生本身教學系統知識有限,沒有受過專業的教學能力訓練和培養,因此自身教學實力令人質疑。支教者沒充分考慮被支教地區的現實狀況,未能做到有針對性地授課,加上每年的志愿者在更換,沒有留下教學紀律,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容易使受教學校接受的知識沒有系統性。[1]不僅如此,按照支教者本身設計的沒有一定考察標準的課程,支教者對其課程的后期也沒有及時成體系的反饋標準,也不能證明支教者設計課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最重要的是,支教者上課內容和方式為了各種需要,往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但是一旦短期支教結束,孩子又回到正常傳統的教學模式,自然而然的就會把支教者和自己的老師相比較,因傳統課程具有嚴肅性和灌輸性而感到枯燥和厭倦,認為自己的老師無趣。因此,盡管支教者設計課程的初衷是為了吸引孩子而增加樂趣,卻帶來了本末倒置的影響。
二、短期支教教學內容轉變
1.鄉村夏令營的發展
(1)定義與內涵
“鄉村夏令營”的概念最早是于2014年由心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伍松和北京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提出來的。包括三個關鍵詞:連接、靈性、對話。
連接在這里連接更側重的是大學生志愿者和孩子心靈和心理的連接對話,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靈性更強調大學生對孩子帶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的影響,需要志愿者持之以恒的愛和真誠,而非一時的新奇吸引。對話的方法,通過平等自由的方式,來啟發孩子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總結。
鄉村夏令營以“教育即生長”為理念,主張以人為本,突出兩個主體:大學生志愿者和學生。通過主題課程設計的方式,真正將學生素質教育融入到鄉村夏令營創新課程設計中。在活動開展方面,鄉村夏令營寓教于樂,挖掘兒童天性,在精心設計的課程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溝通、合作、創造及批判性思維。
2.“短期支教”向“鄉村夏令營”轉變
(1)傳統短期支教的教學側重點
傳統的短期支教聚焦點更側重語數外科學知識的教授,也要考慮家長和學校的補課要求而開展課程,反而增加受教地區孩子的負擔,因此社會公眾對其褒貶不一。而且由于支教大學生自身水平有限,往往不能夠發現隱藏其中的問題,等短短支教時間結束后,留給當地學校和老師的又會是學生無法回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來。
(2)兩者教學理念對比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短期支教更注重于傳統教學,教授學習知識,鄉村夏令營則以“主題+”的課程設計,倡導多元化的內容與形式;從參與主體上看,鄉村夏令營的意義在于它既是鄉村孩子的夏令營,也是大學生服務鄉村的成長營。[2]短期支教更強調對學生的奉獻,不主張志愿者的回報,鄉村夏令營以大學生志愿者為中心,奉行大學生青年和支教地區兒童共同成長,雙方受益;從延續性角度來看,短期支教是間斷性的,而鄉村夏令營更主張持續性,如:大眼睛團隊,奉行扎根一個地方,利用暑期進行夏令營活動,在當地小學正常教學時間,每周也通過專門設立的線上云教室與學生保持正常的教學聯系,隊員還和當地學生保持網絡交流。因此,受到夏令營活動開展當地的學校和家長的價值認同和大力支持。
三、學生志愿者團隊的建設與培訓
1.志愿者招募體系
(1)大眼睛團隊志愿者選拔流程分析
大眼睛公益團隊志愿者主要通過前期選拔,中期考核培訓,后期前往支教地點進行“鄉村夏令營”開展的流程。組織者要選拔適合的人才,應當全面地考察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人品修養的同時也要判斷其是否具備從事支教活動的能力。[3]
前期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并開辦宣講會活動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參加。在此過程中,由社團隊員和往期志愿者一起協助鄉村夏令營的宣傳工作,加大活動造勢規模。中期通過三輪考核的形式來選拔隊員:一輪主要是對志愿者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初衷及個人基本理念價值觀的判斷,篩選符合團隊理念的志愿者隊員;二輪考核開展破冰見面會、打卡等各種主題活動,考察每位志愿者的參與情況,將活動中各種表現狀況記錄打分,由此對志愿者持之以恒等個人素質進行基本判斷;三輪考核通過課程模擬:繪本表演、無領導小組討論等環節考察志愿者對夏令營模式的思想創新、個人理解及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等諸多能力。三輪考核確定最終名單后,對志愿者進行夏令營課程設計的培訓,根據本期夏令營的主題設計相關的各種課程,并通過試講等方式來考核志愿者成果。后期進行實踐活動,前往小學開展“鄉村夏令營活動”。并在鄉村夏令營開展過程中收集資料和調研反饋信息,在結營后總結本期鄉村夏令營的經驗和學生、學校、家長各主體的教學反饋情況。
(2)大學生志愿者培訓改進機制研究
在高校公益團隊志愿者招募并選拔培訓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合理的標準,而且在志愿者考核選拔與教學培訓的兩階段,因為時間、資源等問題而顧此失彼,出現重考核輕培訓或重培訓輕考核的失衡問題。因此,需要對志愿者培訓機制做出一定的改進,以適應鄉村夏令營成功高效開展的需要。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由相關的公益組織應牽頭各高校根據短期支教出現的各種問題、考核與培訓志愿者的相關實戰經驗來統一明確制定鄉村夏令營志愿者選拔與培訓體系。并且每期對各高校鄉村夏令營志愿者團隊負責人進行宣傳和培訓。
專業培訓,科學考核。其次,在志愿者的課程教學培訓的過程中,應該請專業的老師和資深的夏令營課程負責人向志愿者教授主題課程的開展形式、內容、教學側重點,并且對志愿者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反饋,以量化的成績計入志愿者考核體系中。
實戰試講,專業評價。最后,每位志愿者都需有一定的教學課堂實戰經驗,聯系高校附近的小學進行試講或在校內試講并請專業的老師對授課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設計要科學合理,符合鄉村夏令營課程的實際需要。
四、“鄉村夏令營”的兒童成長教育
1.參加“鄉村夏令營”兒童需求分析
大學生支教者可以提前與受教學校取得聯系,進行相應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受教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及需求,并根據受教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實行分班授課。[4]不僅如此,志愿者還應根據鄉村夏令營的主題教育結合價值目標,通過戶外教育、課程活動的開展,培養孩子相應的素質能力、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等。并且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 開設不同的青春童年教育課程,如性教育、衛生安全教育等系列主題課程。
五、總結
總體來說,從“大學生短期支教”到“鄉村夏令營”理念轉化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是從批判性地繼承大學生短期支教模式的角度出發的。“鄉村夏令營”理念秉持學生與大學生志愿者共同成長的理念,將素質教育真正的融入到課程設計中。
【參考文獻】
[1]熊蘭瑛.論大學生短期支教的課程設置[J].課程教育研究,2017(11):6-7.
[2]顧志輝,李潔.鄉村夏令營的SWOT分析及其發展策略——基于《大學生暑期支教現狀及鄉村夏令營調查研究報告》的解讀[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7(04):86-89.
[3]周志豪,馮鈺婷,徐大雙,白雨薇,袁星宇.大學生短期支教新模式的構建[J].科技經濟導刊,2016(25):105+104.
[4]李曉露,吳美茹,華方園,李拴王.大學生短期支教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及改進策略探析——以陜西省為例[J].教育評論,2014(1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