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宗
[摘? ? ? ? ? ?要]? 貧困山區農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相關職業技能。因此通過對貧困山區農民工“長短結合”培訓模式的探索,找到一條實用、可行的培訓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 ? 鍵? ?詞]? 貧困山區;農民工;長短結合;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3.6?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166-02
《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指出:“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加強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是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大事.
一、農民工“長短結合”培訓的主要模式
“長短結合”培訓模式是指將培訓目標、培訓時間、培訓課程等培訓內容以實際情況分為短期與長期兩種,短期與長期相結合開展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工作。“長短結合”中的“短”的主要內容有培訓時間要短而靈活、培訓目標要小而實用、培訓課程要少而精干,充分體現了培訓模式的及時性、靈活性、實效性;“長短結合”中的“長”是指政府及培訓機構要有長期的培訓計劃,包括培訓目標要有連續性、一致性,培訓課程要因人而異,逐步提升,培訓時間要有總時長度;“長短結合”是指以貧困山區農民工脫貧致富為長期目標,將其分解為若干個短期目標,并在執行過程中依據國家政策變化、培訓人員變化以及社會經濟變化等具體情況,對培訓課程、培訓時間隨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長短結合”培訓模式充分體現了對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不能用一種方法、一種觀念,而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從而開展實用型的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工作。
二、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現狀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和政府為解決貧困山區農民工脫貧致富的問題,從而實現全民奔小康的目標,為此開出一張張脫貧“藥方”,同時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和用工單位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課程,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由于貧困山區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平時的工作流動性較大;再加上國家層面上對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沒有專門的規劃以及對培訓經費的支出使用沒有進行統一管理;同時部分培訓機構對培訓工作的重大意義沒有充分的認識,導致部分培訓工作脫離實際,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培訓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及針對性
其一,部分培訓機構在設置培訓課程時,沒有從地方實際情況、企業單位用工需求出發,而是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一下發的教材作為培訓內容,教學內容往往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沒有重視實踐操作,而農民工學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培訓內容存在聽不懂也不想聽的問題;其二,部分培訓機構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沒有調查研究以及論證的情況下,沒有根據學員的文化水平、身體素質、職業訴求、地方經濟特色等相關要素,盲目跟風開設無關培訓課程,課程的開設存在不實用以及無針對性的問題;其三,部分培訓機構為了騙取政府的相關培訓補貼,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不重視培訓過程以及培訓效果,農民工學員只要參加培訓,基本上都能拿到培訓證書,而沒有學到真正有用的操作技能及相關方面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工學員培訓意愿沒有得到加強,導致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存在“走過場”的問題。
(二)沒有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及培訓地點
其一,貧困山區農民工在外出打工時流動性較大,往往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以及住所,而培訓機構的培訓往往是集中式培訓,培訓地點基本上固定在培訓機構的教室中,接受培訓的學員如果工作地點以及住所離培訓機構較遠,會產生不愿意參加培訓的問題;其二,培訓機構的培訓時間是固定時間,沒有充分考慮到培訓學員的實際情況,尚未就業的學員要忙于就業,而已就業的學員在工作時間無法參加培訓,因此在培訓中接受培訓的學員存在有時間就來、沒有時間就不來的問題,這種現狀導致培訓課程無法系統開展,長此以往,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工作流于形式,學員的職業素養及職業技能無法提升,而國家和政府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培訓工作沒有達到相應的效果,貧困山區農民工脫貧致富的步伐難以向前邁進。
三、貧困山區農民工“長短結合”培訓模式可行性研究
農村富余勞動人口要有出路,企業單位招收工作人員,都必須進行相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訓。但是怎樣開展培訓,培訓什么內容?要達成什么目標?在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中運用“長短結合”模式,對其開展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培訓,具有靈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等可行性優勢,通過對“長短結合”培訓模式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教育培訓的“新路子”。
(一)運用“長短結合”培訓模式,開展技能培訓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相關政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技術、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現代社會的生活、學習、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對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工作也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長短結合”中的“短”的特征:培訓時間短、培訓課程精、培訓內容少,才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同時培訓機構及教訓教師要對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進行解讀,領會文件和政策的精神,在培訓工作中做到“因時而異”,以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為指引,開展相關培訓工作,從而實現貧困山區農民工的脫貧致富夢想,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符合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訴求。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訴求的主要內容:首先,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小代價獲得相關技能,找到合適工作,有穩定收入來源;然后,通過再培訓、再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獲得更高的家庭穩定收入,從而逐步擺脫貧困;最后,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提升,可以融入社會,享受到同樣的子女教育、衛生醫療、養老保障等社會福利。而“長短結合”的培訓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訴求:其中的“短”可以讓農民工在短時間內經過相關職業培訓迅速上崗,從而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然后通過“長短結合”中的“長”時間、一貫性、持續性的再培訓,掌握更高的職業技能,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家庭收入;最后通過培訓機構及工作單位的不斷培訓提升,可以有效習得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融入社會,享受相關的平等的社會保障福利。
(二)運用“長短結合”培訓模式,開展技能培訓的注意事項
1.培訓方向要“因時而異”。首先,培訓機構在確定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方向時,要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牢牢把握國家的政策和精神,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以及企業單位的市場用工需求,開展實用型培訓,從而保證農民工經過“短”期培訓以后能迅速找到適合自己,同時自己也能勝任的工作崗位;然后,培訓機構在培訓過程中,還要對農民工的培訓有“長”期的計劃,在農民工找到工作之后,還應保持長期聯系,通過不斷的溝通反饋,發現農民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同問題,以便及時調整培訓方向,同時可以在農民工休假時對其進行及時“充電”,從而把對農民工的培訓工作落到實處;最后,培訓機構在與外出工作的農民工長期溝通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新的市場需求、用工缺口、培訓方向,既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的培訓課程,及時滿足用工市場的用工需求,還可以“以老帶新”,讓新培訓的農民工及時找到工作崗位。
2.培訓課程要“因地而異”。培訓機構在開設培訓課程時,不能一味地考慮外面市場的用工需求,還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人文特色、教育水平,既要開展符合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的培訓課程,讓農民工能“走出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更要開展有地方特色的培訓課程,讓農民工通過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培訓,學習新的技術技能,從而能讓農民工“留下來”,在增加農民工家庭穩定收入的同時,為發展當地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培訓機構在“因地而異”設置培訓課程時,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如我省黑林鎮地區雖然鎮內地形以山地丘嶺為主,土地資源貧瘠,人均耕地僅有1.2畝,但林業資源及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風景秀麗的大吳山、碧波萬頃的小塔山水庫、劉少奇大樹村舊居、符竹庭將軍殉國處紀念碑、八路軍115師黑林師部舊址等,培訓機構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自然資源,開展旅游培訓班,既可以向外輸出有導游資格的工作人員,也可以與當地政府積極溝通,讓經過培訓的人員留在當地工作,從而為發展地方經濟作出貢獻。
3.培訓過程要“因人而異”。培訓不能用一成不變,要尊重參加培訓人員的個人意愿,在培訓過程中靈活運用“長短結合”的培訓模式,以“隨到隨學”“隨地可學”的方式開展培訓。在培訓時可以先與參加培訓人員事先溝通,根據個人意愿,確定培訓的“長”期目標,然后確定“短”期內的培訓時間、方法,從而將“長”期目標分解為不同的“短”期培訓過程。在安排培訓時間過程中,培訓機構可以不作硬性規定,在培訓質量有保障的前提下,讓參加培訓人員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以保證培訓時間的靈活性,另外,在確定培訓地點過程中,培訓機構可以與相關部門有效溝通,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學校教室、村部、娛樂活動場所等地點,開展“流動教室”,以哪里的參加培訓人員比較集中,就在哪里臨時開班的方法,“送訓上門”,讓培訓工作的開展做到“隨時、隨地”,從而實實在在做好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培訓工作。
貧困山區的農民工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改革中必然出現的新型富余勞動力量。政府及社會要消化這部分富余勞動力量,必須對這部分富余人口進行職業及技能培訓,在提高貧困山區農民工的家庭收入的同時,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人口紅利。通過對貧困山區農民工“長短結合”培訓模式的探索,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培訓道路,可以有效解決貧困山區農民工培訓問題,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自身素質和就業技能,培養適應社會經濟轉型的需要和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村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靈仙,劉純陽.農民工培訓中的政府職責[J].懷化學院學報,2007,26(4):29-32.
[2]賈艷霞.論當代農民與“中國夢”的實現[J].學理論,2014(2):46-47.
[3]趙春燕.淺析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的貧困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4(23):213-214.
[4]劉純陽,夏金星.讓農民走出大山:兼析貧困地區農村職教的作用及改革方向[J].職教論壇(綜合版),2006(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