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開星
[摘? ? ? ? ? ?要]? 基于沉浸理論分析中職語文詩歌實施“沉浸式”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而提出借助信息化手段從外部創設條件幫助學生獲取感官體驗,又借鑒朱子讀書法從內部喚醒學生文本認知體驗,再將二者加以整合,構建出適合中職語文詩歌教學的“四境合一”(視聽近境—熟讀入境—涵泳沉境—體察出境)沉浸式教學模式,并付諸實踐教學。
[關? ? 鍵? ?詞]? 中職詩歌教學;“沉浸式”教學;四境合一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240-02
沉浸理論,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西卡森特米哈伊率先提出的,他認為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個事物或情境中,能達到忘我的境地,并產生高度興奮和充實感[1]。沉浸理論強調受眾者的主體體驗,現已被教育、購物、娛樂等領域所廣泛運用。而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學在沉浸理論提出之前就已運用于語言教學之中,隨著沉浸理論的提出,其對全球的教育教學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國紛紛開展“沉浸式”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一、中職語文詩歌實施“沉浸式”教學的緣由
“沉浸式”教學,是指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接近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在高度參與、互動、演練中達成教學目標,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這種體驗包括學習者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其具有愉悅性和專注性。該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突出主體體驗,這恰與中職語文教學強調學生主體認知不謀而合,可見二者在理論上是相契合的。
而最終將“沉浸式”教學研究對象落在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上是由詩歌的文體特性決定的,因為詩歌有別于其他文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往往借助意象,將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融入所描繪的生活圖景中形成耐人尋味的詩境。這個境恰好構成了沉浸的“容器”,學習詩歌其實就是沉入詩境、悟得詩境的過程。可見,在詩歌身上實施“沉浸式”教學具備堅實的基礎和可操作性。
然而當下中職語文詩歌課堂學習普遍存在共性問題:學生提不起興致,課堂缺乏專注力,再加上他們生活閱歷不豐,情感體驗不深,詩歌解讀能力不足,所以面對年代久遠、意蘊深厚的詩歌時,往往蜻蜓點水,游離于文本“大門”之外。“沉浸式”教學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創設情境來激活學生的感官體驗,這主動迎合了中職學生喜歡讀圖,愛聽音樂,愛看視頻的習慣。可見,借助“沉浸式”教學來破解詩歌教學難題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能解決詩歌“入門”難的問題,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與成就感。
二、中職語文詩歌實施“沉浸式”教學的對策
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又該如何創造條件,營造詩歌情境,促進學生“沉浸體驗”的產生呢?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幫助學生獲取感官體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善于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感官,吸引學生專注課堂學習。而隨著追求“極致沉浸體驗”的3D影像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及應用,它以模擬現實和人機交互的方式,極大地拓寬了“沉浸式”教學創設教學情境的空間,給學生提供“身臨其境”般感官沉浸體驗,從而更直觀、便捷地獲取知識。正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所認為的:“未來VR會更加緊密地與德育相結合,特別是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二)借鑒“朱子讀書法”喚醒學生文本認知體驗
信息化手段固然能為中職語文詩歌實施“沉浸式”教學創造極佳的詩歌情境,獲取感官體驗,但詩歌教學本質上更強調的是學生對文本的認知體驗。近兩年來,筆者在關于朱子讀書法的課題研究中發現:朱熹先生倡導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六條讀書法,不僅揭示了學習的客觀規律,更指明了沉浸于文本閱讀的有效途徑。其指出讀書需要端正態度,著緊用力,反復誦讀,涵泳文本,方能領悟作品的精彩之處。可見,詩歌教學應充分借鑒朱子讀書方法“熟讀、涵泳、體察”的方式幫助學生沉浸于文本閱讀獲得認知體驗,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三)構建“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學模式
綜合以上認識,筆者結合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的視聽沉浸體驗優點和“朱子讀書法”沉浸于文本閱讀的精髓,構建出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的“四境合一”沉浸式詩歌教學模式,即“視聽近境—熟讀入境—涵泳沉境—體察出境”。這四步流程又分別對應詩歌學習過程的四種身心狀態:入目—應聲—會心—暢神。該教學模式先從創設的詩歌情境入手,調動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詩境,讓文字入眼;接著通過熟讀吟誦、沉入詩境,在反復高聲誦讀中,喚醒耳朵,讓文字入耳;繼而涵泳品味詩歌文本,與詩人同頻共振,領悟詩文背后的詩人情感和深層意蘊,讓文字入心;最后運用切已體察,生成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真諦,讓文字化為精神的食糧。整個過程循序漸進,學生忘我地沉浸在感官和認知體驗中,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中職語文詩歌“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運用
(一)視聽近境——入目
沉浸理論強調學習者的興趣與內部動機,而視、聽在讀圖時代是最好的激趣手段,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以圖片、音樂、視頻等形式,將抽象的詩歌轉譯成一個有聲有色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視聽盛宴中愛上詩歌,走近詩歌,觸及詩境,達到“入目”的效果。近年來,央視廣受推崇的“經典詠流傳”欄目正是憑借“和詩以歌”“和詩以畫”的形式,用通俗的流行音樂和精美的舞臺畫面重新演繹經典,迅速抓住了觀眾眼球,讓觀眾感受到詩歌的妙趣。當下各中職學校新建了各類3D多媒體教室、VR實訓室等,這又為詩歌開展“沉浸式”教學,打開了一扇有別于過往只依賴于簡單的視頻、音頻所創設的教學情境的大門。比如,在教授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時,可以借助3D視頻或VR課件,讓學生佩戴上3D或VR眼鏡,暢游在虛構的宋代小城中,真切地感受詩詞中所呈現的場景——繁華的鬧市、絢麗的元宵夜和燈火闌珊之處。在視聽感官的刺激下,學生興致盎然,詩中原本難以觸及的東西變得真實可感。
(二)熟讀入境——應聲
教師創設的模擬真實的聲效、視效場景只能作為詩歌學習的入門鑰匙,詩歌教學斷不可以用設定好的場景來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回歸文本才是詩歌教學的正途,但學生對文字的接納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朱熹提倡“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2]。這說明熟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對詩歌的韻味、聲律、意境等有較好的理解。因此中職語文教師要大力倡導學生開口誦讀,讓文字借助聲音的力量在頭腦中形成沉浸、沉醉的“應聲”效應,并在反復誦讀中漸入詩境,同時借助想象力將詩歌內化為自己的情境——有聲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感人肺腑的情[3]。筆者在教學杜甫《登高》一詩,先引導學生高聲誦讀,讓詩歌文字化為抑揚頓挫的聲律在頭腦中回旋流轉,并生成風急、天高、猿嘯等場景碎片;然后靜心默讀,利用想象在頭腦中將碎片合成詩歌場景;最后低唱慢吟,讓自己仿佛置身于江邊空曠寂寥的秋景之中,切身感受杜甫人在暮年悲秋苦病的情思。
(三)涵泳沉境——會心
面對文字的主動思索是詩歌教學最關鍵的環節。詩歌教學必須以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為根本任務,必須“貼緊文本的地面行走,在言語的叢林和字里行間穿行”。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所謂“涵泳”就是浸潤、沉浸之意,指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應該沉潛其中,進行質疑和發問,反復玩味和推敲,以獲得其中之味,這是詩歌鑒賞的一種基本態度和方法。所以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專注力,引導學生忘我地沉入詩境,虛心涵泳文本,品出個中詩味,形成課堂“會心”的沉浸狀態。筆者在教授《短歌行》時,緊扣詩眼“憂”字,從三個問句“何以解憂?何時可掇?何枝可依?”入手,引導學生涵泳文本,捕捉文本隱含信息,并借此對曹操內心憂思展開追問:何以解憂?酒乎?非也,子衿哉!何時可掇?急乎?是也,去日苦多!何枝可依?依誰?歸我心耶!在與文本的交互對話中,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細微之妙,與詩人產生了共鳴,領會到曹操那股蘊含在字里行間渴望建功立業和渴求賢才的迫切之心,最終學生在高度專注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文本認知體驗。
(四)體察出境——暢神
正如朱熹所說:“在‘紙上求義理的同時,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沉浸于詩歌學習,還應進行切己體察。體察是為了“出境”,“出鏡”不是背離“沉浸式”教學,而是升華對詩歌的理解。“沉浸式”課堂主張自覺、自主的生命對話[4],其表現為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與詩人、詩歌展開對話,超越原來的詩境,生成自己的見解與主張,帶來意志的愉悅,達到“暢神”的效果,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詩,在誦讀、涵泳之余,我們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經過長期痛苦而疲憊地求索與抉擇之后終于沖破樊籬,找回自我的那份快意!而這份情懷也會為中職生在今后職業生涯中遇到困難與挑戰帶來啟示:舍得之間是堅守本心還是另尋他路?而對旅游專業的學生而言,或許他們能結合專業從陶淵明的身上看到眾人心中的“田園情結”,悟出開辦農莊,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金點子。至此,詩歌不再僅僅屬于詩人,更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和指路明燈。
總而言之,在中職語文詩歌上開展“四境合一”沉浸式教學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根植于“朱子讀書法”的肥沃土壤,又順應了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該模式也是對教學情境設計與文本活動的有效整合,它既關注學生外顯的學習行為——感官體驗與誦讀,使“閱讀”升華為“悅讀”,它又關注學生內隱的學習認知——涵泳與體察,突出了詩歌學習的本質特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景娟娟.國外沉浸體驗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
[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上海:中華書局,1986.
[3]王曉虹.中職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文本解讀的途徑[J].現代語文,2011(11).
[4]沈堅.“沉浸式”語文教學的追求[J].語文世界,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