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天會
[摘? ? ? ? ? ?要]? 中職院校教育導向以就業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操能力。職業道德與法律在中職院校的教學任務中是一門必修的德育課程,所以中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以促進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為己任。因此,著手分析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基于此對其教學改革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
[關? ? 鍵? ?詞]? 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276-02
自從“雙軌制”的教育方針被提出來后,社會各方面對職業教育都引起了高度重視,中職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1]。目前,我國的中職院校的在讀學生人數已突破了兩千萬大關[2]。由于中職教育的特殊性與專業性,大部分的中職畢業生步入社會后,都是進入技術操作的崗位。因此,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制造大軍的整體素質,關系到社會和經濟的未來發展[3]。所以,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職業與社會的需求等。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內容進行改革,促進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一、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呈下降趨勢
隨著中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招生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直接導致中職生的素質呈明顯下降趨勢[4]。大多數中職生都沒有完成初中或者高中的學業,這也反映了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比較差,缺乏學習熱情,自控能力不強等學習特質。根據往屆的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得出,大部分的中職生畢業后無法適應繁重的技術操作工作,因為怕吃苦受累而頻繁辭職,換新工作,甚至是直接放棄找工作,心安理得地啃老,長期處于待業狀態[5]。也就是說,現階段中職生的道德和法律等職業素質遠遠沒有達到用人單位要求的水平。
(二)教學內容比較單調
現階段中職院校使用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材,其內容主要是一些綱要性的、粗略的書面知識,部分案例比較陳舊,引用的案例人物和事跡具有年代感,對現代的中職生來說比較陌生[6]。而對于“五險一金”,勞動合同、協議的樣式,勞動法等鮮有介紹。這些東西與中職生日后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很有了解的必要。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眾多
在中職院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中,教學方式基本是以課堂、教師和課本三者為中心,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的方法,由教師進行單方面的知識點灌輸,照本宣科[7]。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被重視,師生之間缺少雙向的互動,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也很低。
(四)缺乏對德育課程的重視
由于中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多數中職院校在教學內容上偏重于專業技能培養,而缺乏對職業道德與法律等德育課程的重視[8]。在課程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配給、課程內容的設計和課時安排等方面均遠遠落后于技術實操課程。另一方面,中職生自己對德育課程也缺少足夠的認識和重視,認為自己只要在學校里學好了一門技術,進入社會后就能獲得一份好工作,憑借一己之力在社會上立足。這樣的錯誤認知直接導致他們對德育課程的學習完全不上心,難以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9]。
(五)任教老師的綜合能力不足
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一門綜合道德和法律知識的社會學科[10]。這就要求任教的老師要具有足夠的思想政治和法律相關的知識儲備,還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在大多數中職院校中,該課程的任課教師多為普通的文科教師,甚至是科室的工作人員,其綜合素質普遍較低[11]。而且文科類的老師大多缺少在企業的實踐經驗,對現代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不夠了解,只是根據大綱和教材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完全無法讓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有實質性的提升。
(六)課程的評價機制不合理
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體制影響,中職院校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考查只是單一地采取筆試定分的做法[12]。這種考核方式直接導致評價結果的偏頗、不合理。學生只要將書本的理論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就能獲得好成績,而缺少對學生行為能力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很難準確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和真實能力,也會與社會和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評價相去甚遠,造成學生心理的巨大落差。
二、針對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改革策略
(一)科學規劃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1.合理安排講課順序
在內容章節的講解順序上,不應該完全參照教材的編寫順序,應當結合某一主體,將與之有關聯的幾章內容放在一起講。這樣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和理解主體的基本概念和深層次的意義。
2.結合實例豐富內容
理論知識的講解應當適當地加入實際案例,在豐富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3]。比如,在對城際軌道運營的學生講解職業道德時,加入相關企業內部的職業規范和服務人員的禮儀標準等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另外,及時引入時政新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實事,如感動中國人物系列、“工匠精神”代表人物等,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與感觸。在課后也能安排學生進行短時間實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