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戎睿 余雷



摘 要:采用熵值法從產業鏈延伸、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農民增收就業和城鄉一體化5個層面,測度了合肥市2017年農村產業的融合度。結果表明:從單個指標來看,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在5個方面融合存在發展不平衡;從空間上來看,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效果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從總體水平來看,合肥市農村綜合融合度水平較低。因此,政府需要政策上加大激勵,財政需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主體在模式上需要創新,開發市場潛力,提升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合肥市;農村;三產;融合度;測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019-04?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3?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合肥市積極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效果顯著,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4.3∶50.7∶45.0,調整為2017年的3.8∶50.5∶45.7。其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2017年第一產業就業減少4.0萬人,第二產業就業增加2.2萬人,第三產業就業增加9.6萬人[1]。截至2017年,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到96家,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 550家;2016年廬江縣入選全國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2017年又獲批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
在新時期,中國農業一方面面臨發達國家高技術農業的競爭;另一方面農產品消費在快速升級,市場供給和需求出現結構性失衡,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也需要轉型升級,其中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業發展的最優路徑之一。因此,急需對合肥市農村融合進行全面評價,制定發展對策。本文采用熵值法對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進行綜合測評,以期發現合肥市在農村產業融合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
1? 文獻綜述
農業產業融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六次產業化”的實踐,是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要素、技術、資本、市場,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進行相互融合重組,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產業功能升級(姜長云,2015)[3]。自國務院提出農村產業融合指導意見以來,學者們在融合模式、融合路徑機制、融合度評價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
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研究,蘆千文(2016)認為主要有農業產業鏈延伸、三次產業集聚集群發展、農業農村功能拓展、種養業重組主導的循環經濟等幾種融合模式[4]。李愛軍(2018)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有縱向融合型、橫向融合型、內部融合型和技術滲透型[5]。
關于農村產業融合路徑機制研究,戴春(2016)提出從降低交易成本、創新及二者結合,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動力[6];姜長云(2016)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歸結為,按順向向銷售方向延伸產業鏈,按照逆向向生產方向延伸產業鏈,農業產業化集聚型融合、農業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務業引領型融合等5條路徑[7];王興國(2016)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思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利用農村現有組織資源,合理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著力開拓鄉村旅游、休閑農業[8]。
關于農村產業融合度的測評,關浩杰(2016)提出了創新指標、協調指標、綠色指標、開放指標、共享指標,但并沒有提出細化指標[9];馮偉等(2016)根據層次分析法構建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城鄉體化發展5個農村產業融合評價的一級指標,并篩選了20個二級指標[10];王玲(2017)根據這5個指標,對江蘇省的農村產業融合度進行了測算,發現江蘇省市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整體呈現由蘇南、蘇中向蘇北梯次遞減的區域特征;蘇南地區的南京和蘇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最高,蘇北地區的宿遷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最低[11]。
綜合目前的文獻來看,對農村產業融合研究以定性分析居多,定量測評融合程度的文獻較少,但是要了解農村產業融合到底融合到什么程度,必須要對產業融合度進行科學測評。
2? 測評方法
關于農村產業融合度測評,可以采取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法及熵值法等,綜合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采取熵值法對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度進行測評。熵值法計算步驟為:
(1)原始數據標準化:
由于在熵值法中運用到了對數,標準化后的數值不能直接使用。為了合理解決負數造成的影響,對標準化后的數值進行平移:
(2)將各指標同度量化,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城市占該指標比重(Pij):
(3)計算第j項指標熵值(ej):
(4)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gj):
gj=1-ej? ? ? ? ? ? ? ? ? ? ? ? ? ? ? ? ? ?(6)
(5)計算對差異化系數歸一化,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
綜合以上學者提出的農村產業融合度測評指標構建原則和體系,本文將從農業產業鏈延伸(以農業為依托,前延后伸,將農業種植養殖與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資生產銷售、農業科研服務等有機結合起來)、農業多功能性發揮(將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文化傳承、資源環境保護等有機結合起來)、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業與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提供中間服務的農業服務之間的融合互動與協調發展)、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斷縮小,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水平)5個方面對合肥是農村產業融合度進行綜合測評,并相應設置18個細分指標,具體見表1。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第三次農業普查、《安徽省統計年鑒——2017年》和《合肥市2017—2018年統計年鑒》及《合肥市各縣區統計公報和政府工作報告》。
4? 測評結果分析
因高新區、經開區、新站區及巢湖經開區沒有農業人口,數據上也沒有對農業產業融合的相關指標進行統計,這4個區域不作為本次農業產業融合測算的研究對象。運用嫡值法對整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算2017年合肥市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巢湖市9個區域的5個方面農業產業融合指標得分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得分(見表2)。
第一,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分析。在合肥市的9個區域中,農業產業鏈延伸水平較高的是包河區、廬陽區、瑤海區和廬江縣,農業產業鏈延伸是農業產業鏈的雙向延伸,是農業轉型升級和價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合肥市區的3個區域資源豐富、市場廣大,已基本消除傳統農業,農業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高,農業鏈延伸水平較高可以理解;另外比較突出的是廬江縣得分超過了蜀山區,也遠遠高于其他縣市。
第二,農業多功能發揮融合分析。農業多功能發揮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如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必須要靠近人口密集的市場。在市場方面,合肥市的4個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包河區、廬陽區、瑤海區在農業多功能發揮方面得分也比較高,比較典型的有包河區的大圩農業示范區。但是農業多功能發揮也受到資源的限制,如果有獨特的資源或人工開發獨特的資源,也可以有較好發展,比如廬江湯池的溫泉、半湯的郁金香高地等。因此,廬江縣和巢湖市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方面也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多功能發揮。
第三,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分析。農業服務業是一方面為農業生產提供配套服務,另外也是農業產業化的高級形態,是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領域,決定著一個地區農業的發展水平。從得分來看,處于前列的是位于合肥市區的4個區和廬江縣,服務業本身的水平決定了農業服務業融合;從區位來看,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服務業越是繁榮,合肥市的各區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較高也在情理之中;其他縣市,廬江縣表現一枝獨秀,主要原因之一是廬江縣被列為農村產業融合示范縣,投入大量資源,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取得較快發展。
第四,農民增收與就業融合分析。該指標體系反映了農村產業融合的收入效果和帶動效應。從得分來看,處在前4名的是合肥市區的包河區、廬陽區、蜀山區和瑤海區,這些區域本身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很少,更多的人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和非農產業,所以農民的收入增加較快。其他縣市傳統農業人口多,增收相對難度較大,所以得分明顯低于合肥市的幾個區。
第五,城鄉一體化融合分析。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產業融合,也是反映農村產業的融合效果的主要指標之一,越是靠近大城市,城鄉一體化的水平越高,從實際得分來看,也符合這個規律,合肥市區的4個區城鄉一體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4縣1市。
從綜合得分來看,得分在1以上的有合肥市區的4個區,其他4縣1市得分都在1以下,其中包河區為第一名,這反映了包河區在農村產業融合綜合水平要高于其他縣區,在四縣一市中廬江縣的表現比較突出,達到了0.916分,說明廬江縣在農村產業融合取得較大進步,符合廬江縣作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示范縣的標準。
5? 結論與建議
通過熵值法,從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5個方面,采用18個細分指標,對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單個效果及綜合融合效果進行了測度,根據測度結果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和建議。
首先,從單個指標來看,融合效果不平衡。融合水平相對均衡的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和農業多功能發揮融合,其中農業產業鏈延伸各地區得分都在0.1以上,說明以上都得到較快發展,農業產業鏈延伸整體水平較高;農業服務業融合各地區差異不大,發達區域在該指標上優勢不大,說明該指標整體層次比較低。融合水平差距比較大的是農業多功能發揮、農民增收與就業和城鄉一體化,其中發展最不平衡的是農民增收與就業,其次是農業多功能發揮。因此,為了提升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效果,應該繼續加大資源投入,保持和提升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和農業服務業融合質量,加快農業多功能發揮,促進農民增收與就業和城鄉一體化融合的發展。
其次,從空間上來看,融合效果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合肥市的4個區要明顯優于長豐、肥東、肥西和巢湖市,這些區域農村產業融合相對落后,究其原因是這4個區位于合肥市區,傳統農業少,擁有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比較突出的是廬江縣在5個指標中,農業多功能發揮和農業服務業融合排名第2,農業產業延伸排名第4,明顯優于其他幾個縣,主要原因還是廬江縣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示范縣,在農業產業融合方面投入較多的資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融合較好的區域要繼續發揮優勢,補足短板;融合程度較低的長豐、肥西、肥東和巢湖市要加大資源投入,創新融合模式,選擇合適的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融合。
再次,從綜合融合效果來看,總體水平較低。排在前4位的分別是包河區、廬陽區、瑤海區和蜀山區,前4名得分都在1以上,最高分1.224。其他幾個縣市得分都在1以下,最高分是廬江縣,只有0.916,最低分為長豐縣,得分為0.794,說明合肥市的農村產業融合的總體水平較低。因此,政府需要政策上加大激勵,財政需要在資金上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主體在模式上要創新,企業在市場上要加大開發力度,提升合肥市農村產業融合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合肥統計局.2017年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2018-04-04].http://tjj.hefei.gov.
cn/8670/.
[2]合肥市人民政府.2018年合肥是政府工作報告[DB/OL].[2018-01-10].http://www.hefei.gov.cn/xxgk/.
[3]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4]蘆千文,姜長云.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分析與思考—基于對湖北省宜昌市的調查[J].江淮論壇,2016(1):12-16.
[5]李愛軍,王成文.皖江城市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機制、路徑與對策[J].銅陵學院學報,2018(2):68-73.
[6]戴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模式與實現路徑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 2016(3):40-43.
[7]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中州學刊,2016(5):43-49.
[8]王興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與政策研究[J].東岳論叢,2016(2):30-37.
[9]關浩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構建[J].人民論壇,2016(7):52-54.
[10]馮偉,石汝娟,夏虹,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11):5 697-5 701.
[11]王玲.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水平測度與區域差異分析[J].農業經濟,2017(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