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強 劉志艷 辛海明
摘 要:對于農村戶口學生占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來說,學校提供的“獎、貸、勤、補、助、減”資助,只解決了貧困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困難問題,而其畢業后是否能夠實現真脫貧是個未知數。分析了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的資助狀況和重要性,探索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精準化技能扶貧的實施路徑和成效,以提高貧困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幫助學生畢業后真正脫貧。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技能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2-003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711? ? ? ? 文獻標志碼:A
目前,我國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主要著眼于解決困難在校生的上學與生活問題,而對于如何保證貧困生畢業后真正實現脫貧的關注不夠。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期“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重要思想,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應通過建立持續性的精準扶貧體系,切實幫助貧困生,尤其是扶貧部門確定的建檔立卡學生,真正實現脫貧和畢業后不返貧[1-2],不僅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重要意義。
1? 高職院校對貧困生資助狀況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黨和政府對“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起了以“獎、貸、勤、補、助、減”為主的學生資助體系,使很多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從2016年起,教育部、財政部根據中央扶貧政策,對扶貧部門確定的建檔立卡學生免除學費,并提供一定數額的國家助學金,以改善學生的生活質量,這極大減輕了學生的求學壓力減少了家庭支出,為困難家庭順利脫貧提供了有力支撐。《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僅2017年,全國資助金額首次超過1 800億元,達到了1 882.14億元,學生資助資金連續11年保持高速增長。其中,普通高校學生累計資助4 275.69萬人次,資助金額達到了1 050.74億元,占資助總金額的55.83%。顯然,高校學生已經成為當前資助工作最重要的群體之一。這些措施有效緩解了絕大多數貧困生的求學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也為國家和社會造就并培養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然而,普通現金資助只能解決困難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問題,對于特困學生來說,畢業后的就業質量,直接關系其將來的生活質量水平和是否能真正邁入小康。
自我國高校開展資助工作以來,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表現在雖然資助人次多,但資助力度、層次不高,特別是校內自身資助力度不足、勤工儉學崗位設置不合理等。另一方面,貧困生的認定機制環節合理性不足,容易造成一些“假貧困生”現象。同時,資助方式過于單一,以現金進行資助的方式未考慮學生實際需求,影響了資助效果。
2? 實施精準化技能扶貧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其中貧困生則更是需要關注的群體,他們不僅存在經濟困難問題,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學習壓力,以及人際交往和情感問題等。面對未來生活、就業和家庭壓力,畢業后又缺乏經濟、社會、人際關系資源,貧困生在社會上往往會處于“下風”,感到前途渺茫。如果不及時準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對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造成不利影響。如何根據這個群體的特點做到真正的全方位幫扶,值得深入探討。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又稱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5個層次。顯然,求學期間國家資助的獎助學金是實現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僅解決了貧困生求學期間的部分生活問題,而在求學期間掌握一兩門技能或技術,才是畢業后能夠贏得尊重和滿足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因此,針對目前的資助狀況,高職院校應利用自身優勢,從傳統“授人以魚”式的“資金式資助”向“授人以漁”的“能力式資助”轉變,切實增強扶貧對象的“造血能力”和“致富能力”,從而真正解決貧困生畢業后返貧問題。
3? 高職院校對貧困生精準化技能扶貧的實施路徑
為排除貧困生認定環節合理性不足問題,選取貧困生的代表性主體——建檔立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J二級學院(下文簡稱J學院)2015級建檔立卡學生共15人,對此15人從多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幫扶。
3.1? 加強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教育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優勢,將技能扶貧工作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加強貧困生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真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幫扶資助的實施過程中去。如加強感恩教育,借助節日積極開展各種感恩活動,切實在貧困生中樹立起知恩、感恩、報恩的價值坐標;著重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開展各類以誠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校園風氣。選取師德好、責任心強的教師通過“一對一”談話,開展貧困生的心理幫扶工作,為每一位建檔立卡學生建立專門的心理檔案臺賬,定期進行心理干預,切實幫助建檔立卡學生重塑信心。將建檔立卡學生列入寒假輔導員家訪重點對象,從學生父母、親戚朋友等處了解建檔立卡學生的有關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幫扶工作。發揮校園文化、科技社團活動的主體作用,增強貧困生的心理調節能力[3]。
3.2? 實施素質能力提升專項計劃
根據貧困生的有關情況和性格特點,針對性地制定“一人一方案”。實施學習“幫扶計劃”,組織專業任課教師、學習標兵對貧困生進行“一對一”的定向專業學習幫扶,使貧困生打好專業課基礎。對于想“專升本”的貧困生給予學業指導,積極協調自習室,安排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指導。組織貧困生積極參加職場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職場禮儀大賽、科技創新大賽、就業創業報告會等活動,幫助貧困生提升自身素質。
3.3? 開展校內外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
依托校內“雙師型”師資隊伍、實訓設備優勢與校外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市場優勢,開展對貧困生的技能幫扶工作。J學院與校外職業培訓學校聯合開展學生職業技能培訓,對貧困生免除全部培訓費和職業技能鑒定費,而且支持貧困生考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這樣,貧困生畢業時能拿到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書,真正實現“學歷+技能=能力”,具備了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近年來,J學院先后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開展維修電工、數控車銑、數控工藝員等工種的技能培訓100余次,絕大多數貧困生獲得2項以上技能證書。
3.4? 通過校企合作優勢開展專業技術培訓
J院開設了多個校企合作專業,與企業聯合開設了冠名班,與多家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并被列為教育部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J學院在探討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關系模式的同時,企業也根據市場及自身需求選拔合適的人才。在“產教結合、學崗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根據貧困生的特點細化技能扶貧新方式,建立企業“一崗一師徒”的師徒結對模式,利用企業的設備優勢,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性技能相關培訓,使之盡快掌握先進的設備操作技術。與企業協調選取責任心強、優秀的師傅加大技能傳授力度,貧困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升,在各類技能大賽中獲獎20余項。
3.5? 切實做好“一對一”就業幫扶工作
做好貧困生的就業幫扶工作是實現其高質量就業,保證畢業不返貧的重要一環。在充分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動員全體教師和優秀校友積極為貧困生尋求優質崗位。落實幫扶責任人的就業幫扶工作責任,真正做到“一生一辦法”“一生一落實”。如作為建檔立卡的A同學,入校后就被某教師確定為定向幫扶對象,該教師多次通過班主任、同學和學生本人了解幫扶對象學習、生活等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幫扶。A同學在信心、技能方面表現突出,在大三頂崗期間被推薦到大型國企擔任實驗員。
4? 高職院校貧困生精準化技能扶貧成效分析
貧困生資助成效又稱為資助的有效性,是指在貧困生中開展的各種資助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優劣程度。這種效果表現在困難學生的生活改善、心理健康和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也表現在宏觀的社會效應、社會是否認同當前資助政策公正性等方面。
對技能扶貧對象進行跟蹤調查,截至2019年5月,J學院2015級建檔立卡學生就業情況如下:1人考取事業單位,1人升學,13人在海爾、海信、五菱、歌爾股份、雷沃重工、魯南制藥、濰柴動力等大中型企業就業,實習期間企業績效考評全部為優。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技能扶貧對象就業滿意度為100%,遠高于同屆非貧困生畢業生54.25%的就業滿意度。技能扶貧對象實習期滿轉正后月收入均在4 200元以上。通過對建檔立卡貧困生進行精準化技能幫扶,實現了貧困生高質量就業,達到了教育扶貧、教育脫貧的根本目標。
5? 結束語
貧困生是高職院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能否完成學業、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其個人前途,而且關系社會和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大計。高職院校在貧困生扶助過程中,應轉變觀念,創新資助模式,充分發揮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優勢,根據貧困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扶貧,使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經濟資助與就業幫扶相結合,以技能培養促進優質就業,保障其畢業后真正脫貧。
參考文獻:
[1]魏開偉.大數據環境下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0-53.
[2]薛浩,陳萬明.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演進與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2(2):87-90.
[3]武立勛.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優化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評估理論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2):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