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宛蔚
摘要:采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中的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的研究方法分別對語言學進行淺析,以期為外語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社會科學方法 語言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087-02
一、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在語言學中的應用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原則包括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1]
(1)整體性原則。整體性能是由社會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體層次上涌現的,為個別組成部分或它們的總和所不具備。[1]所以,我們在學習語言學的過程中,也必須注重整體的重要性。
語言學屬于人文科學,可分為不同的分支,因此,學習者不應僅深入學習其中的某個分支,而是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全面對語言學進行深入學習,以此才能真正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語言學。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五種技能應該得到平等的重視,而不應重此輕彼。因此,在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忽視任何一種技能,而應從整體進行學習和把握,從而更全面地掌握這一門語言。
(2)結構性原則。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1]同一要素的不同組合方式的個體的性質和功能各不相同。
胡壯麟先生認為:“就廣義而言,語言學可分為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計算機語言學等;就狹義而言,語言學可分為語音學、音位學、句法學、形態學、語義學、語用學等。”[2]其中語言學是一個完整個體,語音學、音位學、形態學是其不同的要素,但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的。語言學中的形態學研究詞的構成方式,而詞綴法屬于其中一種構詞法,英語中形容詞有標志性的詞綴(-ly等),副詞也有標志性的詞綴(-able等)。正是由于其構成方式各異,所以,形容詞和副詞有不同的性質(形容詞表示特征,副詞表示程度),在同一句子中也有不同的功能(形容詞做表語,副詞做修飾語)。這一典例詮釋了該原則。
(3)層次性原則。層次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等級關系。系統由若干個子系統組成。系統和子系統的劃分具有相對性,不僅系統可以看作更高層次上較大的子系統,而且子系統也可以看作由更低層次上若干較小的子系統所組成的系統。[1]
胡壯麟先生認為:“句法學屬于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其研究句子的構成。”[2]一個句子可以看成一個系統,詞組是句子的子系統,詞素則是詞組的子系統,所以句子和詞組處于層級關系。而詞組和詞素也處于層級關系,這無疑體現了系統的層次性。例如:“The girl ate an apple.(這個女孩吃了一個蘋果。)”,整個句子是一個系統,而這兩個詞組“The girl”“ate an apple”則是該句的子系統,而詞素The,girl則分別是名詞詞組“The girl”的子系統;詞素ate,an,apple則分別是動詞詞組“ate an apple”的子系統。又如:“My father sat on the chair.(爸爸坐在椅子上。)”,整個句子是一個系統,這兩個詞組“My father”“sat on the chair”是該句的子系統,而詞素My,father則分別是名詞詞組“My father”的子系統;sat,“on the chair”則分別是動詞詞組“sit on the chair”的子系統,詞素on,the,chair則分別是介詞詞組“on the chair”的子系統。由此可知,系統是由子系統構成,子系統由更低層次的子系統構成,它們具有相對性。
(4)開放性原則。社會系統都具有開放性,即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正是通過這種交換,使系統維持和更新自身的結構。[1]
語言學屬于人文學科,在對語言學進行學習和研究時,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中的知識,還應不斷與導師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多積極參加各類相關的講座,利用網絡深入學習相關的知識。無論是在當下的研究中,抑或今后的研究中,作為研究生,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教材中,而要走出教材,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語言學中的應用
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守的原則。[1]
眾所周知,掌握一門語言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人將英語視為一種交流工具,他們學習語言的目標是能說一口流利和標準的英語。對于我們而言,英語是一門外語,因此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操練,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例如:漢語中的第三人稱(他及她)在讀音上無差別,都念(ta),而英語中則不然,發音都不盡相同(s/he)。因為受到漢語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操練口語之際經常會犯這一錯誤,但通過大量的實踐后,他們便能逐漸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從而得以糾正。正因為不斷的實踐,他們才能不斷地總結自身的經驗。當他們學習二外時,便能將自身總結的經驗應用其中,檢驗這些經驗是否能運用到其他語言中,進而不斷地在實踐中完善自身的學習經驗。
該研究方法也用于英語語法學習。比如:在初學英語各種時態時,不需強制自己記憶各種規則,只要稍微了解即可。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大致了解各種時態的構成;其次,做大量與時態相關的習題;再次,完成習題后,總結一套自己的經驗;最后,將自身的經驗再次應用于大量的練習中,從而檢驗其合理性,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經驗。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學生便可真正掌握時態的用法。
三、社會矛盾的研究方法在語言學中的應用
社會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會矛盾又是具體的、特殊的,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1]
在學習英語初級階段,我們往往出現以下情況:一味地追求一口流利的英語,從而導致語法錯誤過多;或者過于注重語法問題,從而導致無法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初學者而言,準確性和流利性難以同時兼得。因此,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既不應過分強調語言的準確性,也不應過分強調語言形式,即要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句子在語境中的意思。[2]我們在某一句子時,要在句子出現的語境中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英語句子“I am very cold(我很冷)”,或許說話者僅僅是在表達自己“冷”的感受,但也有可能是說話者在請求聽話者幫忙關窗。因此,在理解某一句子時,要結合具體實際進行分析,才能完全理解說話人的真實想法。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科學性和創新性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它既能為各科社會科學提供根本的方法論指導,也能為人文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方向。本文采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中的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的研究方法分別對語言學進行淺析,以期為外語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楊春貴.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