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華
摘要: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一直以傳統的顯性教育為主,但是新時代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教育教學的作用無法忽視。闡述在高校中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同時通過結合目前高校思政課的現狀,指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開展過程中尚存在的不足,比如必要的資源保障的缺乏、體系的不健全、教師的關注度不夠等問題。從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即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加強保障機制建設等。
關鍵詞:高校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04-02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特點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教育者借助教育資源及挖掘潛在的可利用的一些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教育意圖隱藏在各類教學資源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精神境界等,從而使受教育者自覺在行動上踐行道德。1968年,美國學者杰克遜在其著作《班級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這一概念。[1]
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教育過程的隱蔽性和滲透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內心要求。”[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施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區別于傳統顯性教育,注重有意識地淡化教育痕跡,使教育者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地接受熏陶、感化、啟發。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建構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形式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2)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與顯性教育相比,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借助的載體更為廣泛。這些載體涵蓋物質、制度、文化和精神等多個層面。高校教師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學生參觀紀念館的活動當中去,也可以積極動員學生進社區、進社團。相較于單一的課堂教學,這樣具有吸引力的實踐形式和新穎的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學生參與進來,從多方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3)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和深遠性。學生在隱性教育過程中主動地去學習,主動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且在這個愉悅的過程中,作為學習個體的學生摒棄了原有的被動接受的意識和抵觸心理,取而代之的是以主人翁的心態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環節,這樣就大大加深了學生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感與獲得感,更能加深社會對當代青年的要求與自身的使命。因此,這種教育所取得的效果相比于傳統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加持久深遠的影響。
二、高校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
信息化新時代,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對學生而言所起的作用大大削弱。大學生思維方式所發生的這些變化也促使教育者們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使之與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相適應,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剛好滿足了大學生在教學中實現自身主體價值的需要。擺脫以往存在的上下關系,師生之間的民主與平等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得到體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國之間的利益往來日益密切,社會已處于一個多元、競爭和開放的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揚言“中國威脅論”。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全球化所帶來的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3]從國內形勢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人們的思想不斷呈現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歷史虛無主義、民主主義思潮、新左派思潮等觀念大肆橫行,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傾向與價值選擇。
3.“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柏拉圖說:“只有當學生自覺自愿地受教育時,才有可能達到目的。”[4]“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更加關心學生的內心訴求,同時教師也應得到相應的尊重,在師生的教育過程中使雙方都能朝著良性的態勢發展。這種主體間性的教育過程更能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效率。因此,在實施隱性教育時,作為主體之一的學生可以對自身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與定位,從而對自己進行監督,促使自身培養出與社會規范相適應的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規范。
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雖然當下我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取得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成就依舊是初級的,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環節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仍面臨著許多障礙,這些障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效果。
1.高校思政工作者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度不夠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課時多,科研壓力大,對于現有的教學大綱進行突破性的創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大部分教師往往只是在以前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增添一些時事政治。其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預期性也促使高校教師對這種教學模式持一種謹慎的觀望態度。隱性教育模式課堂上的活動不是按照預設的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可能達到的只是預期效果的一部分,甚至是與預期效果相背而行。
2.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資源保障
任何教育工作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支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高校顯性思政教學主要依托高校課堂,而隱性思政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課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但是從目前的現實來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能順利開展所需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必要的活動經費支持、專業性人才的投入缺乏等,如果這些必要的資源保障不能及時供應,那么高校思政課很難取得質的突破。
3.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健全
從隱性教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征我們也可以看出,高校隱性教育內容零散,體系架構不健全。因此,它不能像顯性教育那樣依照一定的教材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理論,然而理論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沒有完備的理論體系就沒有科學的實踐。其次,顯性教育通過備課、授課、評估等舉措讓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沒有具體的硬性要求,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其體系仍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來作出進一步的規范。
四、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途徑
1.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
(1)加強高校物質載體的建設。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載體主要是指校園的物質環境,包括校園環境的美化,教學設施的建設,等等。[5]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在于使器物能起到教育作用,讓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說話”。校園是高校大學生每日生活、學習的場所,優美的環境有利于緩解學生和老師的壓力,同時也能使學生保持自律,自覺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2)加強高校精神載體的建設。校風、校訓、校歌等是高校精神載體的表現形式。教育者將所要教授的內容有機地整合、融入進這些精神載體之中,借助這些載體來影響大學生、感染大學生,從而對大學生進行鼓舞,激發他們的斗志。以精神文化為載體,就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斷挖掘高校歷史文化所蘊含的育人知識,將校風、校訓、校歌中的思想政治因素與教育有效融合。
(3)加強高校活動載體的建設。高校的社團活動、公益項目、訪談講座等是高校活動載體的一部分,脫離了書本之外的這些活動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就更大。但是有些社團活動可能過分注重娛樂性,而忽視了活動的育人性、目的性。因此,高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參與校園活動,投入第二課堂,從多方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眾多高校開展的快閃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高校不定期開展一些學術講座,對于大學生了解最新權威的學術動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在高校中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2.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建設
(1)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機制建設。由于內容上的隱藏性、方法上的豐富多樣性,要正確評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十分困難的。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最后的考試成績作為評估的結果,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由于很難有一個標準,對于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評估,我們只能間接地通過受教育者的表現來進行衡量。受教育者是否真正將所教授內容內化于心,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就是我們的衡量標準。
(2)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是不可控的,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從全局出發。首先,教育工作者要言傳身教,發揮榜樣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做好基本的教育工作的同時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其次,高校領導者和管理者要統籌協商,明確每個部門的職責,使高校思政工作有序開展。最后,明確思政課教師不是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體,食堂工作人員、后勤管理人員的一言一行同樣影響著大學生思想道德的養成。
(3)加強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建設。高校思政課教師除了要完成平日里繁重的教學計劃,還有自身研究領域的課題等,兩者往往顧此失彼,很難兩全。在高校中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高校教師的教學熱情。此外,高校的領導階層還應多鼓勵高校一些青年教師深入教學一線,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注入年輕動力,同時對完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工作者給予一些物質獎勵,通過這些激勵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美]Eric Margolis.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蘇]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段鵬飛.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4][英]伊麗莎白·勞倫斯.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1992.
[5]丁蓓蕾.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J].河南社會科學,2009(1).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