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杰 李育紅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展,教育思想、教學方法隨之革新,在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助力教師高效落實教學目標。在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不同類型的文化涌進國門,怎樣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落實思想政治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黨和國家指引下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分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方略,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文化多元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37-02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日趨靠近國際政治舞臺中心,在彰顯我國風采,將中華文化傳向世界的同時,國際社會多元文化傳入國內。加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體系日益完善,文化多元化交融現象日益顯著,對高校學生思想帶來沖擊。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幫助學生撥開多元文化交融“迷霧”,在汲取文化多元化營養的同時,可以堅定不移地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并秉持文化交流、與時俱進理念,不斷在文化領域開拓進取、推陳出新,推動本國文化事業良性發展。然而,當前與我國文化多元化發展勢頭相契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研究成果較少,加之各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及學生學習實況存在差異性,未能形成富有導向性的思政教育體系,這也為本次研究創造條件。基于此,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要點
(1)有容乃大。在持續深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新常態下,多元文化涌入國門勢不可擋,只有抱持交流、尊重、學習、共贏的態度,才能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穩健發展。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需有容乃大,敞開懷抱沐浴新時期文化的春風,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使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與時俱進且具備多元文化屬性,為學生接受更多先進文化熏陶奠定基礎。
(2)科學篩選。我國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系存在特殊性,保持這種“特殊性”的價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加持下被反復驗證。當前中國共產黨將帶領國民走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代。然而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存在一些反對我國政治體系的聲音,一旦這些聲音在高校學生思想深處扎根,將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成效,還會阻滯學生良性發展。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科學篩選文化,迎合黨和國家政治建設潮流,吸納于高校學生發展有利的文化,為培養高校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3)創新優化。當前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正持續推進,旨在形成契合本國發展需求的先進政治理論,“創新”始終是我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主旋律,繼而推動我國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持續優化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方法,拓寬育人途徑,多維度引導學生汲取政治文化營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持下開展實踐活動,并通過實踐反復檢驗教學成果,優化教學改革體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1]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原則
(1)立德樹人。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學生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才能拿穩國家建設的“接力棒”。為此,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秉持立德樹人教育原則,通過教學改革搭建弘揚黨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文化的平臺,為文化多元化互動、交流、碰撞創造條件。使學生可通過對比分析、實踐探討,明晰我國政治文化科學性,積極習承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黨的優良作風。提高學生德育素養,并形成文化自主甄別體系,樹立科學的文化觀,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價值。
(2)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在學生的意識外側筑起堅不可摧的堡壘,并在堡壘內部灌輸我國政治思想,使學生無法從心底接納政治文化,還容易激發學生逆反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學質量。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秉持以人為本教育原則,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端正文化交融態度,能夠正確理解文化內涵,在紛繁復雜的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始終保持清醒、客觀的政治頭腦,自主遵從黨和國家的領導,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適當讓學生暴露在文化多文化的風暴中心,可以滌蕩其文化思想,作為教師則需給予正確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分析、獨立思考,主動接納本國文化,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目標。[2]
(3)與時俱進。高校思政教師需積極學習先進政治思想及政治文化,明晰本國政治教育核心及實踐重點,使學生思想始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助其更好地融入文化多文化社會。同時,教師教學方法需不斷革新,旨在有效完成思政教學改革任務,優化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實現多元文化科學整合目標。[3]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方略
(1)以傳統優秀文化做“魂”。文化多元化沖擊容易弱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然而,中華民族的根深植在傳統文化里,若傳統文化無法被高校學生所接受,將無法有效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及良好的文化觀念。為此,高校思政教師需以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教學改革之“魂”,用仁義禮智信引導學生科學實踐,用黨艱苦奮斗、卓越奉獻等革命精神感染學生,用“二十四孝”、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經典傳說助力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高校學生得以守住民族的根,面向國際社會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2)以黨政指導思想做“骨”。我國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過程中需始終跟隨黨政指導思想發展潮流,通過教學改革調整理論知識與時政內容比例,確保學生明晰黨政指導思想,在黨的領導下完成學業并融入社會,科學甄別多元文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3)以科學教學方法做“脈絡”。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是輸出政治知識、傳遞政治思想、宣傳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徑,猶如為機體輸送營養的脈絡。一旦教學方法失去效用,教師將無法落實思政教學改革目標,為此,高校思政教師需積極學習先進教學手段,根據本校教學實況予以創新。例如,教師可借助“互聯網+”模式,在校內開設“政治交流論壇”,實時上傳時下熱議的國外、國內政治話題,并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政治心聲,在校內營建良好的政治文化交流氛圍。同時,教師可根據師生互動情況明晰學生政治心理特征,以此為由調整政治教學計劃,借助“微課”為學生編設多元化政治課程,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了解更多政治文化,多維度滲透正確文化觀念。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滿足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改革質量。[4]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積極吸納各類文化,并樹立正確文化觀,提升自身文化甄別能力。通過革新教學方法,調整教育思想,完善教學體系,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使學生可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有效學習、科學實踐。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下夯實文化根基,在黨的革命精神感染下規避消極文化不良影響,在教師教學引導下積極學習先進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在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標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彤.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11):231.
[2]李杭錦.“微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44.
[3]苗笛.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現狀與前瞻[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4):5-8.
[4]李冬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分析[J].才智,2018(36):17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