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王小琴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德治國”“以文化人”的根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營養源泉。儒家教育思想中所蘊含的“仁愛”思想、“天下為公”的理念、“言必行”的知行觀,在當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高校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是新時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新時期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應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儒家教育思想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關鍵詞:儒家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60-02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轉型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中出現了諸多新的道德問題,比如:信仰缺失、精神迷茫、道德滑坡,迫切需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找有價值的教育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儒家教育思想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內容,能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沃土、精神命脈、創新源泉和有效的手段。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育,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它們對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1)“仁愛”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養的培養,“仁愛”即要有博愛的精神,要親近賢德,推己及人,教導每一個人應當具備君子的品質。在“仁愛”思想的影響下,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通過學習和長期積累來養成。 儒家重視水的作用,提倡人人應該具備水的精神,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重視躬行,提倡通過躬行來完善其品行,最終達到“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的境界。
注重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上,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 ,最具體的表現即忠恕之道。“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重尊師重道理念的培養,《禮記》中講:“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儒家維護教師的尊嚴,并尊崇教師為“禮之三本”,只有內心真正地做到尊重,言行一致,才能領悟學習的真諦。韓愈的《師說》從儒家的道統出發,主張學必有師、師道相依、教學相長,并指出了教師的任務和職責。
(2)“天下為公”的教育理念。培養大公無私的精神,將集體利益放于個人利益之上,一切從集體出發,為國家和民族勇于奉獻一切。孟子曾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人們跳出“私人”的限制,追求一種無私的境界,才能真正實現家國一體的大同思想理念。
儒家教育家一貫強調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賦予了愛國主義的責任和義務。《孟子》中講:“富貴不能移,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首先給予了人們要想成為君子所應具備的人格品質。儒家門生提出一系列關于愛國主義的思想,如宋朝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清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
(3)“言必行”的教育觀念。儒家歷來強調言行一致的觀念,在《論語·子路》中曾講:“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執然小人哉!”可見,言行是檢驗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標桿。儒家的知行觀,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價段,知先行后觀,《荀子·儒效》中講“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君子要先進行廣博的學習,用知識來指導實踐;第二階段,行先知后觀,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必矣”,認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兼顧知識,而知識遠不及行;第三階段,知行統一觀,王陽明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在正確的認知指導下開始實踐,在實踐證明的基礎上豐富認知,直接說明了知行之間存在不可分離的密切關系。
二、儒家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儒家教育思想從古至今在教育中的地位歷久不衰,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這對于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深遠。
(1)汲取儒家教育思想精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儒家教育思想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容,汲取其精華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材中。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身取義”的思想境界、“厚德載物”的寬厚之道、“言而有信”的誠信品質、“內省慎獨”的修養方法等,這些都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行,并能達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目的。
高校應該樹立“育人為本”的理念,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長效機制,要牢固樹立思想政治教育與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相融合的意識,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點。培養集體主義的觀念和去私取義的義利觀,使大學生形成無私奉獻的思想意識;教育大學生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平等待人,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有利于立德樹人,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儒家教育思想的習慣,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
(2)豐富課堂理論教育方式,強化學生課外道德實踐活動。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認真學習儒家教育思想知識,跟進時代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應用在教學上。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再次明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所以,教師還應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心態,廉潔從教、持身自正、為人師表。
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只是前人的一種先驗性認識,要想確定其合理性,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在豐富知識的同時,學校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將儒家教育思想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文化的創新熱情,增強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在實踐中將知化為行,健全學生的三觀體系,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盧有志,張澍軍.學以成己成物——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觀念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
[2]吳霏.中國和諧教育思想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趙明.儒家素質教育觀的歷史反思———兼論大學素質教育中儒家素質教育觀的繼承、轉化和發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1).
[5]王慧.生活視域下儒家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J].教育評論,2018(5).
[6]許建軍.儒家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