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軍
【摘要】色彩教學是大學美術教師必教的課程,但伴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美術教學在色彩教學上也面臨著挑戰與考驗,傳統的色彩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大學美術的教學。這一變化也受到了當前大學生狀態變化的影響,只有在色彩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美術的實用性及其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連接,才能夠發展出一條真正將藝術生活化的道路,從而提高當代美術專業大學生對其專業的認可度和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在當代迫切需要尋找一條適宜當代大學美術教學的專業色彩教學路線。一方面要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將生活上的美與藝術上的美自然地結合起來,以大學生對美的直覺與敏感,設計一套適合大學美術教育的色彩教學體系,為培養大學美術人才作基礎。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這條道路來實現大學美術走出學校的目標,以此促進其在生活中實用性的提高,讓社會對美術的認可水平和理解水平獲得提升。
【關鍵詞】色彩;大學生;大學色彩教學
伴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穩固發展,大學學校的教育模式與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化,大學參加藝術類考試的學生同樣基數龐大。而在大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是藝術類考生必修的課程。筆者親身經歷過色彩教學,很明顯感覺到之前傳統的色彩教學已經不適應大學美術的教學。這一方面受到了當代社會審美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和當前大學生的學習心態息息相關。因此,如何尋找一條有效地解決當前大學美術色彩課程教學困境的道路,就成了一個需要當代美術教師共同思考的問題。也只有針對大學美術學習的特點,在色彩教學中突出繪畫工具等綜合材料的運用,才符合大學學生美術的學習特點。
一、大學生的狀態
大學生在我們傳統的認知當中,是一群順利通過九年義務制教育的選拔,且經歷過嚴酷的高考的考核,之后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年輕人。他們在考試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經驗,但是同時也由于應試思維的限制,因此對日常生活無處不在的美缺乏足夠的感受力,他們既向往有較高水平的藝術文化造詣,又很容易在復雜喧囂的社會的影響下,出現浮躁的心態。在這一階段,他們自覺性逐漸加強,會主動地嘗試制訂一些計劃,意志能力增強,并能進行自我調控。抽象邏輯思維日益增強,言語表達力持續發展,概括性、深刻性顯著提高,能對事物的本質屬性與規律進行相應的概括,思維與感知共同發展。在心理與生理上趨于穩定和成熟,自我意識高度發展。因此,要想讓大學生能夠在這一階段沉下心來接受美術教育,就必須采取針對其心理特征的教學方法,而不能盲目像應試教育模式一般,采取一刀切、滿堂灌的模式。
二、大學美術
大家都知道美術和繪畫兩者是存在差別的,繪畫,不屬于設計類,其中有水墨畫、素描等,一般都是沒有商業目的,屬于藝術創作的范疇。而美術,則是將美感與社會相結合,其中需要摻雜一些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面因素,無法脫離社會,不但具有鑒賞功能價值,同時還具備使用的功能。換句話說,美術學習的首要作用是讓學生能對更好地去體驗這個社會,去發現生活上無處不在的美麗,將這份美麗潛移默化地轉變為自己的感官與靈泉,這是一種物質與精神雙融合的產物。只有大學生不斷積累這種對于生活中的美的體驗和感知,才能夠在接下來學習大學美術包括色彩運用等各類課程的時候,真正做到靈感從心中迸發,而不是盲目地為了應付課程的任務而完成作業,卻在心中沒有任何的觸動。而大學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也是在于借助一系列的美術技巧的學習,來使學生能夠具備將生活中對于美的體驗轉化為實際的有形的現實物質。例如對服裝的巧妙搭配、對室內裝飾的獨特設計等。這些都和美的感受與大學美術的技巧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色彩教學現狀
學習美術的學生較未接觸過美術的學生在思維上更活躍,新奇的主意也更多。但采用傳統的色彩教學一個學期之后,學生就表現出一種毫無興趣的狀態,并且由于大學課程與考試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會產生美術無用的想法,致使大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丟失,更甚者會厭煩美術課程的正常教學。這一方面是由于現有的色彩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探索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而要想打破這一現狀,創造性地在色彩教學當中引入各種綜合性的材料,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
四、綜合材料的運用
如何才能打破桎梏,找到一套適用于大學美術教學的教育方法呢?從美術的學習目標,美術學習的要求上入手,大學美術教學旨在了解存在于美術中的語言,并感受到它的美麗;能知道各個時期著名的畫家和作品;知曉著名的建筑與雕像;學會分析繪畫作品的美術手法;理解一些美術作品的特點;培養美術思維能力;掌握美術基礎技能;具備美術創新的基本素養。從上述內容當中,可以看出在對大學生美術培養方面,注重突出大學生的基礎與探索以及創新的培養,所以要將這些全部穿插到色彩課程中去,使學生能在美術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
其次,在傳統的色彩教學中,由于在使用材料方面,往往依賴于傳統的顏料、筆墨等工具,如此一來,學生對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早已爛熟于心,于是對課堂教學也只是應付了事,很難被激發起內在的興趣。而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的材料與工具,例如水粉,增添一些水彩、油畫、丙烯等色彩豐富的顏料,不再是單一的粉筆,則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更為豐富的材料的刺激的同時,大大激發其使用這些工具進行創作的欲望。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在確保學生的安全前提條件下增加刮刀這一類教學工具,還有海綿和毛筆等能夠給學生的作品創作出更多可能性的工具。
除了這些常見的繪畫材料,還有一些材料是可以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當中的。我們都知道,顏料是從許多植物和草藥乃至日常的蔬菜水果當中提取出來的,比如說通過洋蔥皮,就可以染出略帶橙色的黃色顏料。因此,如果大學教師能夠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一起學習草木染的相關知識,了解顏料是如何制成的,并將自己制成的顏料運用到實際的色彩課程當中,必將會激發起學生前所未有的創造欲望。
而當這些綜合材料被運用到具體的繪畫過程中的時候,則可以起到不容小覷的效果。例如使用丙烯為材料來進行大學美術色彩教學,使用薄畫法時,上色簡便,丙烯色料在紙上的著紙力度強,不易脫色與融色,色彩凝固時間短,在此基礎上添加復色時,不會對復色產生任何影響,融合之后色調清晰明顯;使用厚畫法時,畫面就會有一定的立體感,色彩亮度高,色彩成立體形式堆積,受重力的影響較小,色彩之間的連接力強不易脫落,因為有一定的立體感,甚至還可以使用刀具進行清理。而采用草木染的方式所制作出來的顏料,如果能夠被運用到畫作當中,不僅成色自然,且其畫作會更貼近生活,也更加環保。
大學生本身考試課程任務就非常重,常年處于題目的海洋之中,這樣的材料運用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是大學生釋放壓力的好方法。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大學美術教學的材料也需要不斷地更新,之前是沒有條件,現在是要創造條件,傳統的色彩教學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代美術教學的需求了,新型材料的增添在最大程度上創造了一個供給學生能實際動手且能提升學習興趣的機會。而在選擇新型的色彩綜合材料的過程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深入理解色彩工具運用的原理,并以之作為基礎進行生態化的創造。只有在群策群力的基礎上,色彩美學的意義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打破限制性思維,比如說許多水果和蔬菜,其實不僅僅只能成為食物,同時還可以成為很好的顏料制作的素材。只有將發散性思維真正運用到色彩課程當中去,其所使用的材料才不會像以往那樣死氣沉沉、千篇一律,限制了學生對這一門課的興趣。
社會的穩步發展,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嚴苛,這充分表明了社會在前進。作為奮斗在一線的大學美術教師,我深感榮幸,深知責任重大。在新時代下,我將不斷優化大學色彩課程的材料表現和運用,加強學習,改善教學模式,尋找一種極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思維意識的新方法,緊跟時代,嘗試利用更多的高科技產品去實際應用到大學美術色彩課程教學中,不斷試錯。
【參考文獻】
[1] 張勇,張進. 關于色彩關系的探討——簡析大師作品中對于色彩的運用[J]. 美與時代(中旬),2011(7):31-33.
[2]劉農. 現代主義藝術中的色彩表現特點[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