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陳勝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教科書第84—85頁例1、“試一試”和“想想做做”第1—5題。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能辨認角和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并培養學生初步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使學生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感受角的大小變化。
【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巧妙引入角
師:孩子們,用4根小棒能擺出哪些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4根小棒,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師:拿走一根小棒,你又能擺出什么圖形?(課件出示三角形)
再拿走一根(課件演示),這個圖形認識嗎?數學上,像這樣的平面圖形就是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揭示課題)
【評析:新課伊始,通過操作小棒幫助學生回顧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再通過三角形引出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巧妙從平面圖形中引出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自然發生。】
二、觀察感知,初步認識角
1.初步感知角
(1)師:同學們看,這是生活中常見的幾件物品(課件出示三角尺、紙工袋和鬧鐘),在這三件物品的表面你能找到角嗎?
師出示三角尺,誰來指一指三角尺中的角在哪兒?(學生指)
師:老師把你指的角畫到黑板上(畫一個點),是這樣嗎?(不是)
師:光指這一個點是不完整的,那該怎樣指角呢?(學生再指)
師:你的意思還要指出這里是嗎?好,我也把它請到黑板上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
師:是角了嗎?(生:是)
小結:(教師邊示范指角邊總結)像這樣,由一個點和兩條線組成的這一部分就是角。為了強調角是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用小弧線表示。(畫上弧線)
(2)誰能像老師這樣來指一指角?(指一名學生再次指角,強調從點開始指,指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
小朋友們,拿出你們的三角尺,找到其中一個角,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學生動手指)
出示課件上的角。
摸一摸這個角(指頂點),什么感覺?(尖尖的)再摸一摸這里(指邊),又有什么感覺?(直直的,滑滑的)
你能找到紙工袋上的角嗎?指一指。鬧鐘上有角嗎?(出示課件上的角)
師:把這些角從物體上請下來,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
【評析:此環節通過學生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找一找等方式,從情境中的物體抽象出角的圖形,從直觀到抽象,從模糊到清晰,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引導學生關注角的本質特征,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角的表象,教學不僅符合幾何平面圖形的一般規律,而且還悄悄滲透了“角藏在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面上”。】
2.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師:仔細觀察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都有兩條線。
追問:兩條什么樣的線?(直直的線)
師順勢指出:我們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作角的頂點,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作角的兩條邊。(板書:頂點、邊)
這三個角的頂點在哪?邊在哪?
師:角有( )個頂點和( )條邊?
生: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出示)
閉上眼睛,想一想角長什么樣?
3.找角
找一找,教室里還有哪兒有角?你能說一說這些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嗎?
同桌一起找一找,互相指一指、說一說。
4.欣賞角,感受角的美
播放圖片,感受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5.判斷是否是角
這些圖形都說自己是角,你能幫老師判斷一下誰是,誰不是嗎?出示角,指名判斷。
追問這②、④、⑥為什么不是角?同時提醒是角的圖形不要忘記畫上角的標準——小弧線。
6.數角
師:看,這些圖形中有角嗎?分別有幾個?(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拓展:將第三個圖形上面的彎曲的線變直,這樣就變成了長方形,有幾個角?觀察每個圖形的邊數和角的個數,你有什么發現?
【評析:適時的練習既鞏固了角的特征,又檢查了學生新知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
三、動手操作,感受角的模型
1.畫角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角,教師巡視觀察。
請同學們演示講解畫角的次序。
師提問:誰來說說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最后畫什么?
展示學生畫的不同的角。
師:觀察這兩個角,有什么不一樣?
生:開口方向不一樣。
生:大小不一樣
師:為什么都是角?
生: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所以都是角。(再次感受角的特征)
2.制作角
利用信封中的材料自己創造一個角。
【評析: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個角和制作一個角,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角的特點,通過比較開口方向等,幫助學生掌握角的本質特征,清晰建立角的模型。】
四、動手操作,體會角的大小
1.體會角的大小
(教師出示活動角)請同學們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老師把活動角一邊慢慢拉大)
生:角變大了,角的兩邊拉開了……
師:你又看到了什么?(教師把活動角的兩邊慢慢合攏)
生:角變小了,角的兩邊合攏了……
小結:角是有大有小的。
師:(追問)現在我想把角變大,可以怎樣做?把角變小呢?
2.比較角的大小
活動一:
(教師出示一個角)做一個比它大的角。舉起來一起看看。
為什么你的角比我的角大?(張口大)
活動二: 再考考你們,這次我不讓你們看見我的角,請你做一個比我手里角還要小的角?
學生操作。
師:舉起來,一起看看。
師追問:你是怎么做到角比我的角還要小的?
活動三: 同桌做一個一樣大小的角,請同學上講臺展示,體會重疊法。
3.比三角尺上的角
老師這里還有三個角,你能找到與你三角尺上一樣大的角嗎?(在練習紙上比一比)
引導得出重疊法:頂點對齊,兩條邊重合,說明張口一樣大,這兩個角一樣大。
4.練習
這里有三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還可以數一數格子,看看他們各有了幾大格?
5.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出示紅藍角:哪個角大?
學生猜測,動手驗證。
小結: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評析:“角的大小比較”是本節課的知識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通過操作,讓學生靜靜地觀察思考,感悟出角是有大小的;再組織學生通過操作、驗證、比較等獲得比較角大小的方法;最后在紅藍角的辨析中,學生明晰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隨著教學一步步的深入,學生對角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陳老師的教學由具體到抽象,由靜態到動態,使學生生動而具體地形成了關于“角”的空間觀念。】
五、回顧反思,完善認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角,你有什么收獲?
師:(課件展示學習過程)今天我們通過身邊的物體,初步認識了角,通過辨一辨和找一找,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通過玩一玩和比一比,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角還有其他一些特征,等著你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去研究發現。
【評析: 通過回顧和反思,幫助學生鞏固對角的認識、理解角的構成特點,形成關于角的正確表象等,從而形成知識體系,構建數學模型,同時讓學生帶著更強烈的探究欲望離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