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華
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而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極為重要,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總綱領,經濟體系涉及的內容較多,且建設路徑較為復雜。基于此,本文針對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分析,在簡單了解其中內涵后,從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經濟體制這三個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具體的建設路徑。
一、引言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中提出的一種創新理念,也是國家目前的主要奮斗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讓國家綜合國力得到根本上的提升,讓國家在世界經濟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分析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發展思路:“貫徹國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戰略目標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矛盾,可以讓中國更好的適應國際競爭新形勢。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大變革、四位協同產業體系、三有經濟體制。其中三大變革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分別為: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四位協同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四位”分別指的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三有經濟體制是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保障,“三有”分別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動有度。根據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展開建設工作,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實際需要;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要條件;更是提高國家質量發展的關鍵。
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以國家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國家五大發展理想,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是發展動力問題、協調是發展平衡問題、綠色則是發展和諧問題,開放和共享分別指的是發展聯動問題和社會公平問題。五大發展理念互相作用,相互聯結,在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上具有重要作用。根據這五大發展理念可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首先要將創新看作第一發展動力,建設形成創新型國家,積極開展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通過強化技術的方式驅動創新。其次,要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的協同發展,同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平衡發展,根據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發展制度,加快跨區域生產發展,解決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之間形成的不平衡問題。再次,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綠色發展,突破資源環境困境,打造全社會都可以參與其中的環境保護體系,構建綠色發展環境。最后,還要堅持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合理應用國際市場資源,完善貿易投資自由化資源,創新對外投資形式,實現國際競爭新優勢。不僅如此,還要完善收付分配制度、就業政策等內容,以此實現滿足人民對生活的需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無論是產業體系構建還是經濟體制改革都要圍繞這一主線。第一,在建設經濟體系的過程中,要讓企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科學配置供給結構,從而實現推動企業產能的目標。不僅如此,還要轉變政府職能,簡化政策,放寬權力,降低制度帶來的成本,給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激發企業活力,提高企業供給。第二,加強制度創新,實現制度有效供給。制度是建設的基礎保障,想要實現供給側改革,就要從產業制度、政治體制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由上可知,創新是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因此產業制度改革,要形成以制造業為核心,其他產業綜合發展的方式進行改革,以此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性跨越。同時,還要縮短行政審批的流程和時間,完善創新政治體系,從政治體制的角度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提供支持,創建形成有效的制度體系,為創新創業提供平臺。
(三)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制度保障,而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于解放、發展生產力,因此,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保障,可以從宏觀角度對經濟體制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控,讓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得到完善配置。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產權制度的完善;第二,市場化配置機制的完善。比如:打破行業之間的壟斷狀態,實現要素價格的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商品、生產要素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產權制度保證社會各階層、群體可以得到合理的保護,避免出現合法財產受侵害現象的發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家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引導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國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重要內容。通過本文分析,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以國家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保障,才能真正建設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