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德
文章回顧了當前電商扶貧的最新進展,總結了電商扶貧的主要路徑,電商扶貧已經成為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賦予了貧困主體直接對接終端市場、整合外部資源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來自人才、基礎設施、農產品品牌化、農村金融服務落后等方面的制約。文章針對性的提出了一系列電商扶貧的建議。
目前扶貧攻堅已經到了關鍵時期,農村電商作為實現“互聯網 + 精準扶貧”的有力手段,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契合了農村精準扶貧的特點,對增加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對電商扶貧進行全面系統的理論梳理和總結。
一、當前電商扶貧的主要進展
(一)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動電商扶貧
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大力支持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并且將電商扶貧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2015年電商扶貧被列為精準扶貧十項工程之一。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牽頭16個中央部委印發了電商精準扶貧的意見。去年中央發的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又對電商扶貧提出了殷切期盼。
在中央的鼓勵下,貧困地區的黨政領導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電商扶貧,甘肅隴南成為第一個電商扶貧全國示范區,這幾年其他地方都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廣西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兩新”組織黨工委、商務廳聯合發布《廣西“黨旗領航·電商扶貧”2017行動計劃》
(二)各大電商平臺大力推動電商扶貧
阿里巴巴集團與各地政府深度合作,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通過搭建了縣村兩級電商服務網絡,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優勢,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頸,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
京東集團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戰略,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蘇寧在電商扶貧方面也不甘落后,建立“互聯網+精準扶貧”示范基地,開辦扶貧實訓店并講授相關電商課程,蘇寧探索出一條獨特的電商扶貧之路,并展開廣泛實踐。如今,蘇寧電商扶貧實訓店已經在四川、貴州、安徽、云南、河南等省落戶,并有望在今年落地400家店。
除了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還有中國郵政的“郵樂購”,中國供銷總社的供銷e家為代表的電商國家隊,同時區域性電商有河南的一扇門,北京的中農服,江西的全城電商等都在積極布局貧困縣農村電子商務。中國郵政為解決貧困地區快遞物流慢的問題,提供了全方位的物流保障,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地區農產品的促銷力度。
二、目前電商扶貧路徑選擇
電商扶貧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下面六條。
(一)教育扶貧、賦能扶貧
對貧困戶中愿意通過電商創業脫貧的人進行電商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夠進行電商創業。特別是在這中間,值得讓人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貧困地區進行電商創業的殘疾人群體,他們是整個電商扶貧實踐中值得關注的群體,也是我們自強自立非常好的典型。
(二)銷售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幫助農民增收
平臺、電商企業幫助貧困區的沒有能力進行電商創業的農戶銷售農產品。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種植規模小,沒有品牌,銷售渠道狹窄,基本都是賣給本地的小商小販,買不上價格。通過電商銷售打開了銷路,提高想了銷售價格,增加了農戶收入。
(三)吸收貧困地區勞動力到電商行業就業
電商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解決大量人員的就業問題,電商行業有4000多萬人從業,可以充分吸納貧困戶到電商行業就業,也可以實現致富,比如當快遞、做物流。
(四)吸納貧困地區年輕人成為電商系統內的專業技術人員
電商是一個很大的生態系統,有很多的人員參與。許多年輕人可以做美工、客服、數據分析師、文案的創作者,也包括貧困地區出現一批網紅人物,自媒體創業者。山東省北部的商河縣孫集鎮李家廟村,一群農婦成了自媒體運營者,一人負責十幾個帳號,一天寫幾十篇文章,她們月收入平均數達到七千多元,團隊負責人李傳帥稱,光靠自媒體,他們村每個月收入大到一百萬。微博上也活躍著大量新農人,左手微博,右手網店,自我代言,銷售家鄉的農產品。
(五)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這個事情,人人可為。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開展消費扶貧的總體要求、主要舉措和保障措施。
意見指出國家積極倡導動員,將消費扶貧納入國家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堅持精準消費,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和服務;鼓勵多方消費,匯聚全社會力量參與消費扶貧;暢通消費渠道,架起貧困戶與消費者之間直通橋梁;提升供給能力,努力保證消費者買得到好產品、享受到優質服務。
(六)通過電商下鄉的形式開展便民服務
中央一直講發展數字經濟,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彌補城鄉公共服務的短板。電商下去之后帶來了便民服務,如果有電商站點設在村上,村民取快件很方便,村民可以在這里買票、掛號,甚至是金融服務。
三、電商扶貧面臨的瓶頸
農村電商扶貧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的展開,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如隴南模式、元陽模式、軍埔模式等。但是很多地方也遇到各種問題,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缺少電商人才
電子商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村的經濟增長。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電商人才大多會選擇大城市作為發展方向,農村電商方面的人才的供應存在嚴重不足,而電商扶貧需要大量熟悉農村熱愛農村的電商專業人才。電商人才的缺乏也為電商行業發展和電商扶貧帶來很大局限,發展農村電商,擁有一批高素質的網店經營人才是關鍵,網店經營人員需要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要懂電商開店,會客服,會運營推廣,會攝影,會美工。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普通農民經過短期培訓很難達到種水平,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才能熟練掌握網店的經營技能。
(二)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成本高,發貨收貨周期長
落后的農村地區交通不方便,很多偏遠地方還沒快遞服務點,只有郵政服務,而且只到達鄉鎮,村一級的沒有,快遞在縣城才有??爝f的業務量也小,所以收費價格就高。農村電商的收發貨周期長,而農村電商銷售的大多是特殊農產品,很多是水果生鮮之類,收發貨周期長,送到顧客手中就損壞變質了,售后投訴問題多,引起很多網店經營的不便。
(三)信息化建設程度偏低
盡管這幾年農村的信息化建設盡管己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是仍然偏低,越是貧窮落后的地區,上網費用越貴,網速越慢,還經常斷網掉線,嚴重制約了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推進。
(四)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低
我國農產品分散種植、 小批量生產,農產品來源于千家萬戶,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 產品同質性競爭嚴重, 也存在產品品質信息描述虛假的現象, 嚴重削弱了網銷產品質量的可信度。 這種規范度低下的情況不利于電商扶貧的長久健康的發展, 難以實現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目。
(五)農村金融對電商支持不足
目前,農村金融密度低,農村金融失血嚴重,農村融資難,融資貴。涉農金融機構平臺建設亟待加強、在線融資系統缺失、資源投入缺乏。
四、推動電商扶貧的建議
針對上述電商扶貧工作的不足可以從一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政府大力扶持電商人才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引進人才優惠政策,讓優秀的電商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政府給予補貼和獎勵,保證基本的生活保障,提供發展的機會。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做好電商人才培養工作。由政府牽頭,由職業學校聯合優質資的培訓機構實施,提升農村電子商務培養質量。農村電商人才培必須貼近農村、服務于農村有針對性地精準培養,全面提升當地的電商扶貧效率。
農村電商是一個生態系統,各級領導干部,扶貧對象,電商參與主體以及電商平臺,都要有這種認識,都要提高自己的電商素質,社會發展太快,電商發展更快,必須努力學習才能更得上電商發展的步伐。扶貧第一線的領導干部,是農村電商人才的領路人,領導干部自身成為電商人才,才能帶出農村電商人才,電商扶貧工作才能得心應手。要進行農村的電商扶貧就必須培養農民的基本電子商務技能提高農村生產力和生產效率。農民的電商人才培訓機制必須是常態化的、可持續的、精準的,根據貧困農民的實際情況進行。
(二)完善電商扶貧政策
農村電子商務扶貧離不開政府引領和政策支撐,必須不斷全面完善電商扶貧政策,落實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政府政策扶持政策主要從四個方面重點突出,落實到位。第一,健全監管體系,實現政府統領、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有機統一;第二,建立政府職能部門的協調機制,做到市場管理、電信、商務、公安等信息共享、溝通有效、內外互動;第三,加強政府補貼,增加精準扶貧工作中農村電子商務專項資金獎勵補助;第四,優化績效考評體系,確保各級各個相關部門在農村電子商扶貧的成效。
(三)完善電商發展的基礎設施
要提高農產品的運輸效率,就要建設一個物流基礎完備、設施齊全的物流運作體系,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鮮農產品銷售品質和效益。對于發展電商扶貧而言,要盡快改善網絡接入、硬件配置條件,降低網絡使用費用,全面推行無線網絡在農村地區的開發及使用,加速光纖入戶的進程,完善農村網絡的基礎信息設備,做到農村網絡全覆蓋。
(四)完善貧困地區金融服務
電商行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所以,加強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要積極引導農村銀行、農村信用社對涉農企業、電商企業、農戶提供便利的金融支持,使農村人民辦理金融業務更加便利。
(五)形成強大的規模品牌效應
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必經之路。貧困地區需進一步健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認證體系等。地方政府應該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使貧困地區形成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提升農產品的規模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各方主體要調動資源,實施“扶貧品牌”培育行動,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鼓勵各地立足傳統農業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積極開展特色品牌培育和塑造。(作者單位:藤縣中等專業學校)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改項目《基于“農村職校+電商企業”深度融合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17B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