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鑫
應收賬款在企業中普遍存在數額大、期限長、清欠難、壞賬多等問題。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導致資金占用居高不下,應收賬款狀況很不樂觀,很多企業應收賬款長期掛賬,加大了企業形成壞賬損失的風險,嚴重影響了企業資產的整體質量。本文分析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問題,闡述了應收賬款管理的對策。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實體經濟的競爭加劇,許多企業出于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會將賒銷這一營銷手段廣泛運用到日常營銷當中,賒銷的款項體現到具體的會計科目中,即為應收賬款。在提高企業營業利潤的同時,因為應收賬款壞賬率逐年攀升的原因,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風險,因此加強企業內部的應收賬款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一、 企業應收賬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
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保障,而應收賬款作為企業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不可忽視的,雖然此部分資金被購買方所占用,但有效的應收賬款應用和管理,可以使企業資金快速回籠,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有效地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其次,有效的應收賬款管理,能加快存貨周轉,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有利于市場良性循環
市場經濟中企業和客戶之間是相互關聯、互為依托、是一個買賣循環相互促進的關系。客戶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得到產品和勞務,而企業希望最大程度的銷售產品和勞務,因此,企業則不得不采用賒銷方式,增加客戶的應收賬款,同時還要為了確保應收賬款的及時收回,而必須保證貨物的質量,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應收賬款的有效管理,在彼此信用良好的基礎上,使客戶和企業利益最大化,促進市場的良性循環。
二、 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應收賬款管理的風險意識
應收賬款能否準時全額收回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既有來自客戶方面的,也有企業自身原因引起的,很多企業缺乏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意識,未認識到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在洽談業務、簽訂合同時,一味地追求賒銷帶來的業績,不充分考慮客戶的狀況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致使后期款項無法準時收回,業務進展困難的狀況發生。忽略了應收賬款被長期拖欠所帶來的資金周轉不暢的風險,從而加大了企業形成壞賬呆賬的可能性。
(二)企業內部關于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業在產生營業收入,出現應收賬款后,開票不及時,不準確,導致企業收款出現問題,給企業帶來風險。也有公司因為與客戶對賬不及時,導致企業與客戶來往賬目不清,影響企業應收賬款的收回。因企業內部應收賬款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常導致收款責任人不明確,出現問題后企業各個部門與各部門工作人員對于問題互相推諉。因為這些應收收款回收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企業經濟發展出現問題。
(三)應收賬款管理職責不夠明確
由于受到企業傳統經營機制的限制,企業普遍存在著應收賬款管理職責不夠明確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與交流。銷售部門只負責銷售,對于收回欠款所需獲取的書面憑證往往不予考慮,財務部門則主要負責記錄工作,對于銷售部門與客戶所約定的還款日期等信息也了解不足。當與客戶進行對賬時,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往往由于責任不清等原因而互相推諉。因此,當客戶無法及時償還欠款時,對于催討應收賬款,企業內部均缺乏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壞賬和呆賬發生的概率。
三、 完善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應收賬款管理認識,強化風險意識
提高應收賬款管理認識,首先企業領導者要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工作充分重視和支持,在企業中領導和高層管理者的思想,往往是形成企業文化的關鍵,對執行者行為的引導性不容忽視。其次是企業相關業務人員對該工作的執行與配合,這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要讓這種風險認識的理念通過口頭或書面的政策表述,深入企業,那么這種風險意識的強化無形中就為企業應收賬款安全性的管理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二)完善企業內部相關制度,加強相關管理
第一,要求財務人員應該定期與客戶進行賬款核對,核對清楚來往賬目。對賬時,也要對賬雙方蓋章簽字作為應收賬款的依據,促使應收賬款能夠正常收回。第二,針對應收賬款催款等項目實行責任人制度。應將每筆業務落實到人,由經辦的銷售人員作為第一責任人,保證每筆應收賬款都有專人跟進。要建立健全明確規范的對賬制度,定期開展與客戶的對賬,從而有效防止由于與客戶財務之間的差異而無法及時解決問題。仔細劃分收款內容,從而防止收款重復或缺漏。
(三)設置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
針對企業內部控制不夠完善,企業財務部門與銷售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等狀況,企業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信用管理機構,加強對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有效降低企業的經濟損失。同時,該信用管理機構也應該保持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內部應收賬款管理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完善和改進。除此之外,該信用管理機構應該及時了解客戶的信息,并且對客戶的信用狀況等進行調查和分析,建立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用于管理客戶的檔案信息,從而控制發貨以及監控應收賬款。(作者單位:河南水木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