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嘉
人口老齡化和城鄉收入不平等是當前中國亟需應對的兩大重要挑戰,老齡化對我國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利用中國2005—2016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考察了人口老齡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發現人口老齡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具有拉大作用,受教育年限和城鎮化的提高起到了顯著的縮小作用,而失業率的提高則起到了擴大的作用。據此,本文提出了應對老齡化不利影響的一些建議。
一、引言
我國從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屬于全球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就了“中國奇跡”。與此相對的是,中國的目前人口平均年齡的增加卻高于發達國家同期增長水平,可謂“未變富先變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滯后;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尚未形成;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水平還比較低;農村老齡事業發展明顯滯后。
我國目前社會保障體制并不完善,居民收入不算高,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農村地區由于年輕人大量地流向城鎮,導致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數量劇增,而戶籍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分割使得高齡農民工又面臨返鄉的困境,從而加重了中國城鄉人口年齡結構倒置風險。對于許多農村人口來講,他們許多既沒有養老保障,又缺乏醫療保險,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影響農村家庭的收入和經濟福利狀況。同時,城鄉人口在養老保障、人力資本積累和物質資本積累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農村剩余勞動力將會減少,勞動供給在跨過劉易斯拐點之后將會減少,城鄉勞動力工資水平趨同,進而會縮小城鄉收入不平等。
老齡化和城鄉收入不平等是目前中國急需應對的兩大挑戰。因此,在人口老齡化和城鄉結構差異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研究老齡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人口老齡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影響的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2005年——2016年中國31個省市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其中,城鄉收入差距(cxsr)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來表示,老齡化程度(old)是用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與總人口數之比來表示。為了保障結果的穩健性,加入了對城鄉收入不平等有重要影響的幾個控制變量,分別是城鎮化率(urban)、失業率(uemp)和平均受教育年限(eduy)。平均受教育年限(eduy)數據來自于《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衡量了人力資本水平的變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有積極作用。其計算方法為:(不識字或很少識字人口 *1年+小學受教育人口*6年+初中受教育人口*9年+高中受教育人口*12年+大專以上受教育人口*16年)/6歲以上總人口。城鎮化(urban)數據來自于各省統計年鑒,用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來衡量。失業率(uemp)數據來自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為各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
使用靜態估計會因為沒有考慮城鄉收入不平等變化的滯后性和解釋變量與殘差之間的相關性和變量之間的序列相關性,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導致估計結果有偏差。考慮到存在滯后項,因此通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并用Hausman進行檢驗。
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顯著的擴大了城鄉收入不平等,且通過了至少5%的假設檢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鎮化的提高對于縮小城鄉收入不平等具有積極意義;失業率顯著的擴大了城鄉收入不平等,失業率升高表明經濟發展不景氣,受經濟形勢影響比較大。AR(2)檢驗表明模型解釋變量與殘差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解釋變量中城鄉收入不平等的滯后項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對當期城鄉收入不平等的影響程度較高,表明城鄉收入不平等具有明顯的動態效應。
三、結論與建議
人口老齡化對城鄉收入不平等的擴大起到了顯著的正向作用,人口老齡化是城鄉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城鄉收入不平等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受教育年限和城鎮化的提高起到了顯著的縮小作用,而失業率的提高則起到了擴大的作用。
一是要協調社會發展與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系,要將建設理想老齡社會納入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中,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問題;二是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加強對老年人醫學人文關懷;三是多方面籌集養老保障資金,實行新型養老保障制度;四是加大教育資源和投資向農村地區的傾斜,發揮教育水平提升對城鄉收入不平等的縮小作用,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