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緒靜
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近年來,高校與博物館在互相需求基礎上打造多樣化館校合作項目已經成為發展高校實踐教育的必然趨勢,本文通過分析館校合作項目試圖探索并開啟博物館教育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合作新模式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國內“教學博物館”最早的實踐者,該館是北大和美國企業家、慈善家亞瑟·M·賽克勒博士合作建立的一個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從其功能上來講,是我國現代博物館的優良典范。“教學博物館”的概念始于19世紀的美國,大學中設立教學博物館,注重收藏品質并參與到本科基礎教學中,以促進學術進步為目標。截止2011年,我國擁有普通高校2429所,現在高校博物館200余家,比例約8.2%,與其他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以教學博物館的特殊性和我國目前博物館建立的綜合條件來看,還不能滿足所有高校都能擁有自己的博物館,博物館優質資源依然是大型公立博物館。高校中作為實踐性質的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教學博物館走向博物館教學,唯有合作,關于合作,本人提出如下幾點。
一、以“物”為依托的合作
博物館,無論從字面還是哲理上,都是以“物”為中心,正如蘇東海先生所說,“物是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基礎,是博物館功能發生的根據,是博物館價值的源泉”。
我校視覺傳達專業與山西省博物館在2015年11月首次攜手搭建互動關系,開展“它是我的國寶,分享交流設計”,項目主要通過知識講座、交流分享、設計實踐等方式進行。以博物館的“物”為依托,利用博物館的優質軟、硬件資源,將“教”定義為引導式互動,要求學生在自主設立參與目標的前提下通過探索提問的方式獲得與之對應的引導,通過這樣的引導自主選擇符合目標的有效資料,從而實現“學”的過程。
以“物”為依托的合作中,更大的受益者是學生。項目實施中博物館專家充當了高校教師的角色,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講解博物館文物相關知識,很好的做到了學科交叉。同時在設計實踐中注入文物內涵,作品不再空洞,有了質的提高。
二、參與具體項目類合作
作為肩負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突破傳統合作模式,嘗試打破單純的灌輸式的教學博物館,大膽讓高校學生參與博物館的具體設計項目中,并從中獲得實踐經驗。
2017年我校視覺傳達專業與山西省博物院進行第二次合作,學生參與了面向小學生群體的知識“六博棋”棋盤設計。在項目中,通過博物館專家細致的文物知識講解,與博物館設計人員共同完成設計任務。高校與博物館雙方受益,一方提升實踐經驗,一方獲得新鮮血液,盤活博物館社會資源。
參與具體項目的合作,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學生的設計落不到實處的問題,設計作品通過投入博物館并與觀眾見面。項目后期總結中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整理項目合作中的不足和設計中的缺陷,為學生們在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建立良好的實踐基礎。
三、實習性質的合作
我國具有優質資源的公立博物館基本上都隸屬于文化部門,屬于國家公益性質,在體制下的人力資源建設會有一定的受限。拿山西博物院為例,山西博物院的教育部承擔博物院所有的教育工作,但是編制受限,設計工作人員嚴重缺乏,將高校設計專業在校大學生以短期實習的性質參與博物館工作中,不僅解決博物館人力不足問題,同時在校設計專業大學生也得到很好的實踐。2019年是山西省博物院建館100周年大慶,博物館設立了許多慶典活動與觀眾見面,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吸收我專業優秀在校學生參與設計活動,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為慶祝活動注入了新鮮有活力的設計思路。
高校與博物館合作勢在必行,對于未來的合作發展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一、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合作模式,通過長期有效的合作形式讓高校的實踐
四、教學上升到新臺階
(一)將館校合作納入高校一些專業課程建設中,在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保證每個在校大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項目。
(二)讓更多的社會人士和高校教師參與進來,為館校合作出謀劃策,多開發新的合作項目,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博物館、社會多方受益。
五、項目結束后集中人員進行有效評估,是保證館校合作項目的質量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措施
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近年來,高校與博物館在互相需求基礎上打造多樣化館校合作項目已經成為發展高校實踐教育的必然趨勢。(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新聞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