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茗蕊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法治的進一步完善,行政問責制度開始應用到具體的行政行為中,這不僅是提升我國政府行政能力的手段,也是進一步實現政府轉型,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舉措。但目前我國行政問責制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針對此問題,本文對行政問責制度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并進一步提出了解決的方案與措施,對于完善行政問責制,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制政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推行行政問責制的意義
(一)行政問責制有助于構建責任型政府
行政問責制度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約束政府部門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公務行為,保證人民群眾的既得利益。目前,我國正在大力倡導反腐倡廉,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合理、高效的行政問責制度,這一制度的完善與推行可以全面的提高政府公共行為的透明化、高效化以及民主化,從而更好地建立責任型政府。只有進一步的完善行政問責制度,才能強化政府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從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行政問責制有助于構建服務型政府
目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在于加強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建設。一些政府部門的公務人員因為不需要對事故負責,因此責任觀念相對淡薄,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共權力是來源于人民的,在行使公共權力的同時也承擔著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啟動行政問責程序對產生失職行為的官員追究責任,讓行使公權力的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更加的嚴謹和負責。行政問責制的實踐對于我們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三)行政問責制有助于構建法制型政府
法治政府的建設要求依法行政,行政行為要符合法律規范。行政問責的內涵和建設法治政府的內涵具有高度統一性。通過行政問責制的構建來保障人民的權益是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價值追求。同時提倡構建和完善現有行政問責制度,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的權益,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從而推動政治文明進程。
二、當前我國行政問責制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問責主客體不明確
1.行政問責主體單一
首先,人大問責缺位。人大可以在問責過程中行使質詢權、調查權等權利。但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卻很少由人大啟動問責。其次,司法問責缺位。我國的司法監督制度規定了司法監督權獨立行使,但在實際生活中,法院和檢察院作為司法監督機關在組織人事上不完全獨立,使司法問責的效能下降。最后,社會問責缺位。由于政府信息的閉塞以及新聞媒體獨立報道的權力受到限制,使社會層面的問責無從談起。
2.行政問責客體不清
我國行政問責客體不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和權限不明晰。我國法律尚沒有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自職責做出明確的規定。二是,政府橫向、縱向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和權限不明晰。由于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使部分職能部門之間存在著職能交叉,出現問責互相推諉,逃避責任。三是,黨政之間權責劃分不清。由于我國的行政體制的特殊性,使黨政之間的責任劃分不清。四是,正副職之間的責劃分不清。我國目前存在著過于強調正職的責任,忽略副職責任的現象。在現實的行政行為中,副職往往是具體工作的總指揮。
(二)行政問責配套制度不完善
1.行政問責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在我國的行政問責配套制度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問責事由標準不一,根據各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實際問題制定的規章,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在具體事情和具體如何問責等方面是無法統一的。二是問責程序不統一。各地方的問責法規不健全,對問責程序的規定比較籠統模糊。三是效果和方式不一。這一差異會導致同一性質的事件在不同地區處理的結果是不同的,造成了問責的不平等,這也是目前地區問責制度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2.政府績效評估機制不科學
政府績效是政府在行使其職能權力,實現其意愿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管理能力,是對政府的效能做一個整體的評估。目前我國政府在績效評估考核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有:首先,評估的主體過于單一。只重視政府內部權屬關系的評估,忽略了社會公眾對政府內部的評估,缺乏專門的績效考核評估機構。其次,缺乏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過于強調處罰機制而忽略了獎勵機制,容易在政府領導部門及公職人員之間產生消極怠工的觀念。最后,對政府的官員的效能評估存在困難。無法避免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公平的現象,對政府官員的績效難以做到全面客觀的評價,所以要把政府行政問責活動和績效考核評估結果聯系在一起。
(三)行政問責復出制度不完善
1.被問責官員復出缺乏必要的跟蹤評估機制
許多官員被問責之后和再次復出之前,這一段空白的時間段是給這一位官員進行自我反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這一官員不僅需要對自己的失責之處進行反思,還需要對自己行為所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進行彌補。官員在反思的過程中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變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態度,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同樣的問題出現,才可以繼續為人民服務。
2.被問責官員復出監督機制的不完善
在實際的官員復出監督管理中,由于政府本身所設置的管理監督機制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許多接受問責的官員往往沒有經過相應的審查與監督便重新復出,這直接使體制內的相關機構失去了其應有的職責,廣大人民群眾全方位的監督也無法落實。正是因為對這部分官員監督管理意識的薄弱,導致很多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從而直接影響了問責難以規范進行。
三、完善我國行政問責制的具體對策
(一)建立科學的行政問責體系
1.確定行政問責的主體
完善行政問責制度,需要進一步實現同體問責與異體問責的有機統一,并進一步加強異體問責。異體問責對出現問題的官員能起到巨大的威懾力,讓這部分官員在社會壓力的基礎上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一過程中,人大代表們可以通過質詢以及罷免等問責權利來進行問責問題的實施,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個案訴訟的方式去實施問責,公眾以及新聞媒體雖然不能直接影響問責的程序,但是公眾的檢舉和新聞媒體的曝光可以極大程度的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力,形成對問責的輿論壓力,從而更好的對官員進行制約,保障人民的利益。
2.明確行政問責客體權責
明確行政問責客體權責,處理好政府內部權責體系也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責任,更好的發揮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職權。其次,科學合理的劃分政府內部各職能部門的權責,積極推進政府職能部門的優化調整,避免各部門權責不清。最后,科學合理劃分正職與副職之間的權責。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我國實行首長負責制,對于副職負不負責任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應盡快彌補這一方面的缺失,使正職與副職之間的責任體系更加明確。
(二)完善行政問責制的法律法規
1.制定統一的行政問責法
針對目前我國行政問責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制定統一的行政問責法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避免同樣的違規行為在各地區處理結果不同的情況,一方面需要國內相關部門制定統一的行政問責法,另一方面,全國各地區應該加強對這些法律的執行,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處理問題,從而全面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2.建立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
為了能夠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價政府領導履行的職責,就要運用符合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建立并推進科學完備的績效考核評選和淘汰機制,使依法行使公職人員的權力,提高其廉政、勤政、執政為民的責任意識。采取競爭機制,行政問責制和績效考核評估機制相結合,充分發揮績效考核評估體系的導向作用。
(三)完善行政問責復出制度
1.加強被問責官員復出的考核評價機制
加強政府部門的績效評價是行政問責復出制度中極為重要的環節與部分,這不僅是對政府進行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被問責官員復出的重要憑據。在官員復出的這一過程中,被問責官員復出前的跟蹤評價是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需要對這些被審核的官員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與評價,對這些官員的品行以及反思效果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保障被問責官員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通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行政能力。
2.建立健全被問責官員復出的監督機制
首先,要落實民主黨派與司法機關的監督職能,在實際工作中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依法追究被問責官員的法律責任。其次,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提高公民政治參與和監督意識,并且政府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監督能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影響力。最后,保證媒體監督的獨立性與規范性。新聞媒體作為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以外的第四種權力,在官員從被問責到復出的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我們應該重視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不斷優化和完善其監督體系。
四、結語
行政問責制的實質是為了實現對政府權力的監督。一項制度從建立到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反復摸索著前進,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我國構建行政問責制的重心是預防,而不是懲戒。制度只是一種硬性規范,將責任意識真正內化為內心的信念,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隨著我國行政問責制的發展與完善,一定會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