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貴貞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高分子合成工藝學》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以《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和《有機化學》等課程為基礎開設的一門專業課[1-3]。學生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將獲得高分子材料生產技術及實踐應用知識,并加深對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等相關理論知識理解,同時注重學生知識應用,為后續高分子合成方向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要求掌握一些重要高分子材料的生產工藝,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具體實施方法,如生產原理、原料配方、工藝流程等。從而加深對高分子材料工業生產工藝的認識,將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工程技術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科研和生產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故其為連接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橋梁,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因素。但該門課涵蓋知識點多,需要掌握內容多,學生學習有較大困難。如何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較大的信息量,對老師和學生都具有較大的挑戰。
作者通過信息化教學方法,使學生輕松掌握該門課知識。本文通過考察信息化技術教學與傳統教學對成績的影響,以及實行該教學方法后學生各種成績的比較。發現存在的問題,探索該課程在以后的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該門課程內容與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聯系緊密,其中不乏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比如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都是學生談龍色變的一些課程,而且已經學過一些時間,學生回憶起來更困難。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減少學生發怵的心理,是講授該門課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填鴨式教學,顯然不合適。一是學時有限,不可能把前期有關的知識點復習一遍;二是易引起學生反感,效率低下。作者通過兩屆學生采用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對比,發現信息化教學的效果明顯好于傳統教學方法。說明該門課的教學方法應區別于初、高中的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及探索性,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相比于老師滿堂灌及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大學生更喜歡前者,且效果更好。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大大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作者通過把各種資源如課件、視頻、微課、題庫等上傳到網絡課程,設置任務點,學生的學習時間從課堂上延伸到課下,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各種聚合機理在高分子化學上都已講過,涉及到這些知識時可以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提前給學生設置問題,學生課下利用文獻資料及網絡等資源,找出相關答案,并準備成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討論,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激烈。一些工藝路線、設備只在課堂口頭敘述,很抽象,學生只能靠想象,接受起來較困難。進行案例教學,深入到工廠,到工作實際中去找案例。學生通過親眼觀察,親身體驗,會大大加深印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論與實踐生產相結合,用實例去印證理論知識,才會使講課更生動、高效、有用。如PP的生產,通過去相關企業參觀,理解了PP在生產上均采用配位聚合,以及所用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在其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進行知識拓展,不僅老師在課堂講述一些產品目前最新的進展,也讓學生以作報告的形式,講述一些新知識、新工藝。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既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也調動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及創造性。本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實施方法主要包括網絡課程、翻轉課堂、游戲化教學、知識拓展法等。不同的實施方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環境下,發揮各自教學優勢,相互補充。
作者在2016年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的兩個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2017年兩個班實行信息化教學。兩屆試卷難度相當,四個班級的期末成績如圖1所示。從圖可看出,2016年1班平均分為65.1,2班為61.3;2017年1班2班平均分分別為70.7,70.3,可見2017年采用信息化教學后,平均分明顯上升。

圖1 2016年和2017年不同班級平均分
傳統教學以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導致學生興趣較低,聽課效率低。同時干擾學生聽課的外部因素較多,如網絡、游戲等,致使學生上課難以集中精力聽課。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主,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同時鼓勵學生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媒介,這樣使干擾學生學習的外部因素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有利工具。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成績提高。
信息化教學方法雖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探索性,充分調動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部分學生不愿配合老師,未能認真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作業,在這部分學生中也就未能真正發揮一些教學方法的作用;再者學生人數太多,老師未免會使每個學生都顧及到。
故在以后的教學中,盡量發掘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不能使任何一個學生游離于教學之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及各項綜合能力。”
目前網絡課程利用限于老師制作的一些資源,如課件、視頻、相關資料及有關鏈接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任務點,未有更主動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基于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充分把網絡課程利用起來,如進行智能化測試平臺,學生可以進行自我測驗,了解知識掌握情況,使其真正能起到督促學生學習及擴展知識面的作用。
學生的自我約束力相對較弱,加上外界影響因素較多,如手機瀏覽網頁、玩游戲、淘寶等等現代電子設備,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學生分心,導致學生內心比較浮躁,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寫、學習中去,從而影響學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老師在學生管理上更加嚴格要求,投入更多關懷。使學生著迷的這些外部東西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大應用觀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考核方式要靈活,多種考核方式并用,不僅局限于試卷考試。把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并以實踐的能力進行考核,真正做到理論服務于實踐的理念。
信息化教學在高分子合成工藝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嘗試,其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傳統教學方法。同時發現均實行信息化教學的兩個平行班級,其成績也存在差異。分析結果認為影響成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提出從教學方法、網絡平臺運用、課堂管理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加以改進,以有效提高該門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