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湖南高校在學校所有制、學生評價機制上、學校教育國際化以及“效率”與“公平”等四個方面導致各校發展趨同化現象嚴重,本文針對這些現象,認為湖南各高校要適應“四化兩型”建設就要在這四個方面實現差異化發展,為湖南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詞 湖南 高校 差異化 同質化
基金項目:201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1YBB186),“四化兩型”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定位差異化發展;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編號:14AZD145),中國文化法律體系及其實施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徐偉紅,湖南理工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20
湖南人杰地靈,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要在時代潮流中取得競爭優勢,湖南必須加強 “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信息化,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這需要大量的建設人才。面對這巨大的需求量,湖南高校必須實現差異化發展,這是適應“四化兩型”建設的必然要求。筆者擬就在“四化兩型”建設背景下促進湖南高校差異化發展的策略進行探討。
“四化兩型”建設強調發展和創新,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湖南高校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第一,“四化兩型”建設為湖南高校差異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興業態,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為湖南“四化兩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四化兩型”建設不斷推動湖南經濟發展,工業化率提高,農業發展不斷朝現代化前進,信息化發展加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較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低碳技術、綠色經濟蓬勃興起” ,湖南從省會到各地級市都有各種產業,也都設有從專科到本科等各層次的高校,各地經濟的發展都為湖南高校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湖南高校差異化發展為湖南“四化兩型”建設培養建設人才。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布局意圖也是為了培養本地化人才, 服務當地經濟,實現中部崛起戰略。高校是培養擁有信息技術、工業技術等各類技術以及具有高素質人才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基地,能夠為湖南“四化兩型”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也能對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針對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找到問題并進行分,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湖南省各所高校也能根據學校所在地區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調整教學內容,并對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培養適合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湖南“四化兩型”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是中部崛起戰略發展的代表。在此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第一,湖南高等學校所有制的差異化發展同質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高校所有制改革也開始逐步進行,“‘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獨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等大量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高校紛紛出現” ,改革已40多年,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受傳統觀念和國家政策導向的影響,湖南高等學校所有制的差異化面臨還存在很多問題。湖南公立高校基本上都是由國家所有,“民辦公助”“公辦民助”“獨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等性質的高校與公立院校相比,所占比例較少,辦學層次偏低,師資力量偏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校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成效也是影響高校實現差異化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人事制度在由終身制向聘任制改革過程中,仍舊有很多老師還傾向于要有編制以過上穩定生活,像這種“單位人”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其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獲得 ,都有賴于單位提供,單位是他們得以托付終身和安身立命的地方 ,教師的觀念及日常行為中體現出了濃烈的單位意識和單位情節 。
第二,湖南高等學校學生評價機制同質化。湖南高等學校學生評價機制同質化程度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圍繞著就業率進行評價。湖南許多高校的評價機制都是圍繞著就業率來進行的,主要是對畢業生進行的評價,以此來判斷本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市場的要求,同時,評價的指標設計主觀性較強,不能顯示出就業方式以及就業導向的差異性。2.綜合測評成績未體現引導、激勵功能。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主要是按照綜合測評成績排名,并對排名前列的學生評獎評優,但這造成學生過于看重結果的評價,對學生成長的過程卻忽視了,而評獎評優卻使學生過分看重“獎勵”獲得的榮譽,卻也忽視了對學生成長過程的引導。3.高校學生對“全面發展”的標準過于“量化”。高校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各考察項目都設置了分數,看上去很公平,但一方面,對各項目設置分數的大小不一定準確,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品德、藝術等抽象概念用分數來進行評價是不科學的,這也容易讓學生養成功利主義,不利于引導學生成長。3.綜合測評忽視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綜合測評的特點是將各個‘單項以一定的規則與方式‘合并,以總的成績來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程度” ,但是,在對綜合測評的各個項目進行評分后再進行統合,這不但無法鼓勵學生特長的發揮,而且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最終缺少對專門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