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宏耿
(安溪縣峰格茶葉合作社,福建安溪 3624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早在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就把茶的作用歸結為:解渴、悶、澀、煩、病。他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精行簡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的作用被不斷深入研究,茶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被人們廣泛接受,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也同樣被廣泛關注,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問題層出不窮,為了迎合當下消費者的需要,保證食品安全,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在有機茶園的建設中,但有機茶園的建設時間長,成本高,收益慢,一般企業以及茶農無法承擔的。為了能夠在效益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轉變發展理念,將發展的關注點放置在長期無人管理的荒蕪茶山上,通過適當的改造,凈化茶山,適時采摘,采用閩南烏龍茶的傳統制作工藝,為消費者提供一泡自然、優質的野味烏龍。這樣的做法對于當下茶產業的升級轉化,尤其在荒蕪茶園茶山的再利用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荒蕪茶山,是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遺留下來的無人干預管理的海拔在五六百米以上的茶山,而荒野烏龍茶就是在荒蕪茶山上自然生長的安溪當地茶樹種群。荒蕪茶山生態由于長期無人為干預,生長的自然環境非常的優越,周邊樹林覆蓋率在80%左右,生態多樣性良好,鳥在茶樹周邊筑巢,常年云霧繚繞,水分充足,土壤經過間作雜草、大豆等,土壤肥力大大增強,有機質含量多,與其他樹木共同生長,水土保持狀況良好。
從經濟價值方面分析,安溪縣作為我國烏龍茶產茶大縣,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茶葉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農作物,茶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近年來,安溪烏龍茶的市場出現走下坡路的現象,要重振安溪以鐵觀音為首的烏龍茶產業,則需要轉變產業發展理念。荒蕪茶山作為無人問津的一部分茶山,盡管其中存在的茶樹較人為種植的數量要少得多,但是在產茶方面占據一定的比例,潛在的經濟價值得不到充分利用,是一種資源浪費的表現。結合我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開發荒蕪茶山的經濟價值,既不損害生態環境又實現了經濟價值。從科研價值方面分析,在年久無人管理的荒蕪茶山上,荒野烏龍茶樹自然生長,其中存在著許多高樹齡的老茶樹,一些老茶樹已經無法確定其具體樹齡,這些茶樹種群對于茶樹品種資源的考察,茶樹生物育種的研究、茶樹的遺傳變異、自然環境對茶樹變異的影響等方面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從文化價值方面分析,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十分豐富,茶樹和茶園茶山作為茶文化的原產地,自然也擁有其文化方面的價值。荒蕪茶山、荒野烏龍茶樹歷史發展較為久遠,其對于安溪茶文化方面的豐富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高山云霧繚繞,極其良好是生態環境,適度的開發以茶+旅游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文化產業,這不僅能夠實現荒蕪茶山和荒野烏龍茶樹的經濟價值,更多的宣傳自然生態的野茶文化,還能為科研方面提供研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然而,由于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外流,茶葉利潤下降,參與茶葉生產和茶園管理的人越來越少,使得一些茶農放棄一些茶山,荒蕪茶山的面積還在進一步的擴大。目前為止,荒蕪茶山以及荒野烏龍茶樹雖被少數熱衷于生態自然的愛茶人士所關注,但整體上其利用價值不被廣泛開發。荒野烏龍茶樹以及荒蕪茶山沒被開發利用的原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發展觀念陳舊,趨利性太強。由于近年來茶葉市場疲軟,荒蕪茶山的適當開發成本要遠遠高于純茶山的開發成本,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大多數茶農茶企選擇固守自身原有的茶山面積。不注重茶山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分布較零散,總面積大概在60畝左右,且一年只采摘一次春茶,產量較低。第三,荒蕪茶山的改造存在著一定困難和時間成本,荒蕪茶山的改造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且需要一定的時間使荒蕪茶園得到凈化,土壤得到改善,等所有的生態指標達到生態茶生長的要求之后才能夠進行采摘。
實現荒蕪茶山的再利用,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采用科學的改造技術,以自然凈化為主,人為干預為輔,對于一些生態相對較差的茶山進行一定的改造。改造方法為實行適當的間作,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加蟲害的天敵種群數和個體數[1]。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密切相關,群落多樣性越大,則系統穩定性越強[2]。具體措施為:第一,在不對茶樹本身的干預影響下,在其周邊間作雜草、大豆等,恢復其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間作的雜草和大豆,不施化肥,讓其自然生長死亡,而且雜草大豆的枝葉落入土壤中,改善土壤成分,使得土壤肥力大大增加。第二,任其周邊喬木、灌木叢生長,形成良好的生態小氣候環境,使得以前的茶山開發時殘留的農藥成分得到充分的釋放和分解,利于環境的凈化,將農殘安全問題降至最小乃至實現零殘留的理想目標。第三,留養茶樹,不對其進行人為的修剪,保持其自然生長的狀態,適度采摘。順應自然的發展,讓茶樹吸收天地精華自然生長,在符合生態茶的生長環境下,春季茶季對荒野烏龍茶樹進行適當的采摘,一年只采一次。第四,嚴禁使用農藥以及加強對周邊環境的檢測,保持環境的自然、生態狀態,減少人為活動,使其保持非常原始的自然生長狀態。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荒蕪茶山能夠實現其經濟價值,而荒野烏龍茶的再利用對茶產業的發展也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野無遺”,一款荒野烏龍產品,原料來自于安溪縣長坑鄉福春村大葉烏龍發源地海拔1507米的同發山峰格尾,以及云中山內芥菜坑村深山的茶樹,樹高有的達到五至八米,樹齡在八十歲左右,生態環境優越,長勢良好。
采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烏龍茶傳統制作工藝,注意控制搖青時間和掌握發酵程度,具體步驟是: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
萎凋:下午4點半左右,用日光萎凋,即曬青,使鮮葉散發部分水分,使葉內物質適度轉化,達到適宜的發酵程度。
搖青:將萎凋后的茶葉,根據季節和天氣的不同,經過4~5次不等的搖青過程,使鮮葉內部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形成烏龍茶葉底獨特的“綠葉紅鑲邊”特點,以及烏龍茶獨特的芳香。這道程序是烏龍茶(青茶)做青的關鍵。
炒青:破壞茶中的茶酵素,防止葉子繼續變紅,使茶中的青味消退,茶香浮現。
揉捻:屬造型步驟,即將炒出鍋的茶葉用手揉捻成條索形,形成烏龍茶的外形結構。
烘焙:即干燥,去除多余水分和苦澀味,焙至茶梗手折斷脆,茶香高醇。
成品則呈半條索型,色澤烏潤,顯甜花香或蜜香、湯色深金黃色或橙黃色,入口微苦,滋味醇厚甘滑,青苔味顯,香氣持久,回甘持久,葉底有余香。因茶樹生長于高海拔且休眠期長,茶葉內含物豐富,耐沖泡,原野自然的口味獨特,無需放置冰箱保存。這款野烏龍茶的成功制作,是荒蕪茶山適度開發再利用的典范。
第一,經濟價值。荒蕪茶山雖然數量少,但荒野烏龍茶因為品質上乘的緣故,其潛在的經濟價值不容忽視,否則是一種資源浪費。此外,根據茶山的自然生態環境,可以適度的開發以茶為主題的休閑旅游產業。
第二,科研價值。考察老茶樹種群,對于茶樹品種資源的考察、茶樹的遺傳變異、自然環境對茶樹變異的影響等方面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此外,在用茶樹雜交扦插來培育良種方面,茶樹雜交的母本父本的資源需要不斷的尋找,而荒蕪茶山里面存在的許多茶樹品種資源,恰提供了研究對象,使得科研人員便于選拔出更加優良的茶樹資源。同時根據荒蕪茶山的自然環境,研究茶樹生長的一些影響因素,還可以形成一種具有推廣性的養植方法。
荒蕪茶山的適度開發再利用,能夠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展現。荒野烏龍茶樹是寶貴的茶樹資源,應當予以必要的保護,于自然中尋得一泡好茶,珍惜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才能夠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采摘荒野茶樹葉

荒野烏龍茶(“野無遺”產品)

荒野烏龍茶葉底

荒野烏龍茶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