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艷
摘要:通過區分傳統教材和統編教材,認識統編教材的編排意圖和特點;探究統編教材中教讀篇目的構建及其作用;明確教讀課文教學的三個“原則”、四個“意識”和五個“步驟”。
關鍵詞:統編教材;教讀課文;自讀課文;1+X
1 簡析“統編本”教材單元構建及其意圖
教讀課文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植根于單元教學的土壤之中,所以,在淺談教讀課文教學之前,我先簡析一下“統編本”教材單元構建及構建意圖。
根據新教材的單元構建及其意圖,我校語文組通過研究,確定了“1+x”的新型教學模式,即“教讀篇目教學+自讀篇目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寫作教學+海量閱讀”的教學模式。
各教學環節的具體含義和操作方法為:
(1)“1”即教讀篇目教學。教讀課文是單元教學的龍頭,是類文教學的原點。教讀篇目要教深教透,要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交給學生學習類文的方法,讓學生能把握這一類文章的規律,在內容、寫法、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2)“x”是指“自讀篇目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寫作教學+海量閱讀”,這些教學環節是教讀篇目教學的補充和延展,可以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語文素養指引向更豐富廣闊的境界。 一是自讀篇目的學習是在教讀篇目深透教學的基礎上小試牛刀,檢驗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把握程度,進一步夯實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二是群文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了從課內走向課外的橋梁。我校的具體做法是,以單元教學某一個重點或難點為議題,選擇課內外類文組文,進一步夯實單元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是實踐寫作:每個學生每周一則周記,一單元一次作文;組織有寫作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成立了“小荷”文學社團,參加實踐活動,形成成果集校園文學《小荷》。
2 教讀課文構建和教學策略
2.1“統編本”教讀課文與傳統精讀課文的區別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8月28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傳統的普遍做法是精讀作為重點多講一點,略讀就少講一點,差別就是時間的多少。而教讀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
2.2 教讀課文的構建及其作用
教讀篇目的構建:單元說明+課前預習+正文+課后習題(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補白
我們通常把除正文之外的部分(包括“預習”“注釋”“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補白”)統稱為教讀課文的助學系統。其中“預習”“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了明確的方法引導,便于學生把握重點,增強了學習目的性。
2.3 教讀課文教學要遵循“三個原則”
(1)立德樹人。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功能和魅力,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即遵循課標要求守住傳統課堂需要保留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如夯實基礎,深挖教材等;所謂“創新”,即與時俱進,吸收國內外先進課改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利用教讀課發展學生創新思維,主要取決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和思辨能力。
2.4 教讀課文教學要擁有“四個意識”
重“讀”意識。新教材注重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兩個方面的訓練,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默讀、朗讀、跳讀、精讀等多種方式貫穿課堂引導學生揣摩、品味、習得,獲得思維、語言、鑒賞等方面語文素養的發展。
文體意識。教讀課文目的在于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掌握某一類文體的閱讀方法,進而內化為閱讀能力。教師應抓住不同的文體特征,多交給學生一些相應的方法和習慣,讓學生終生受益。
群文意識。溫教授就主張閱讀教學實行“1+x”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光是教課文讀課文遠遠不夠。要加強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讓孩子“連滾帶爬”地讀,也主張讀一些“閑書”,不能都是為了寫作或考試而讀書。
2.5 教讀課文教學設計的五個步驟
(1)教學目標“準”:巧借單元說明和助學系統,結合預習和課后習題,根據大綱要求和學生情況科學合理準確地確定教讀課教學目標。目標設定既注重工具性,也要注重人文性。
(2)教學流程“暢”:完美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間沒有任何的阻隔,沒有任何的塊狀感。
(3)教學過程“透”:即基礎知識夯實透,寫作技能點撥透,學習方法講解透,情感價值滲透透。以達到“授人以漁,積累知識,掌握技法”的目的。實施過程中要避免兩種傾向:強調知識和能力,反復操練,題海戰術;淡化甚至取消知識,教學梯度被打亂。
我們希望通過教讀課文的教學,努力達到陶行知提倡的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干;解放嘴巴,讓學生能談;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社會;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