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明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和推廣,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工作逐漸成為階段性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任務。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作為人們日常學習、生活中常用的語言交流手段,也是傳遞思想情感、交流信息的一種活動。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是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如何提升農村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他們的育人交流能力進行培養成為當前小學教育活動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特別是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更是不容樂觀,亟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1 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差的主要原因
1.1 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
(1)學生普遍對口語交際不感興趣,缺乏交際欲望。由于經常夾著方言交際,口頭語不夠規范,表達時結結巴巴,導致辭不達意,語無倫次。
(2)學生訓練時不會說的現象還比較多。有的學生無話可說,即便說了也只是人云亦云等等,使原本能體現個性和創造性的口語交際課變得枯燥無味。
(3)學生平時交際能力不高。交際時,很多學生行為拘謹、不敢開口說話或扭扭捏捏,或者望著別處或用手揪著衣角不知所措,傾聽時漫不經心或干脆不聽。
1.2 來自教師教學的原因
(1)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有的教師認為口語交際課難上,因此教學口語交際課往往馬虎應付,草草了事,有的甚至放在一邊不上。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有的教師由于自身素質局限,主觀上不重視,口語交際課訓練模式單一,方法不多。
(3)有的教師將口語交際課上成“寫話課”。就是用半節課的時間進行口語訓練,剩下的半節課要求學生將要表達的內容用筆寫下來,以寫代說。問及原因,原來“口語交際”一般沒有考,即使有也不會“口試”,而是在語文試卷上提出一個話題,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寫一段話。所以教師也就以“寫話”來應付“口試”。
1.3 來自語言環境的原因
(1)學生的閱讀面相對狹窄。閱讀可以使學生接受大量的課外的知識,積累素材,豐富詞匯。但是由于種種因素,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早期啟蒙教育并不夠重視。而且農村學生的學習條件比較落后,很多學校沒有圖書室。即使有圖書室,圖書數量也比較少,品種比較單一。另外,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和家長過分看重考試成績,還人為地限制學生的課外閱讀,使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以致知識面窄,詞匯貧乏。
1.4 學校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氛圍不夠
一些農村教師本身普通話水平一般,平時在學校里也沒有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講普通話的氛圍,使農村學生習慣于方言來表達,造成了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距離。
1.5 家庭語言交流的制約
由于普通話推廣不夠普及,廣大農村家庭在交流時還是使用地方方言。特別是很多留守家庭的學生,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多是不識字的老人,根本就無法進行口語交際。
2 培養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的對策與思考
那么,我們要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農村小學的口語教學跟上新課程的步伐,具體措施如下:
2.1 要消除心理障礙,激勵口語交際信心
(1)培養好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興趣和情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口語交際課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喜歡上口語交際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從興趣、情感的激活人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興趣的訓練方法很多,有借助插圖、角色表演、猜謎激趣等。以角色表演為例,可讓學生上臺模仿動物的動作,學其叫聲,讓其他學生猜一猜他模仿的是什么動物,這既能激起學生的交際興趣,又能生發對口語交際的情感。
2.2 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對學生的表現給予恰如其分的積極評價。對表達流暢、有創意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肯定。對表達不暢或出現交際障礙的學生,教師同樣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巧妙地加以引導和矯正,有意識地降低要求,并適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你的想法真有創意”、“你講得真好”,這樣的激勵語言能使學生感受到被賞識,看到自身價值,從而增強口語交際的自信心,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做到會說、愛說。
2.3 拉近師生間的語言交際的距離
要引導小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能間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積極參加討論,能就感興趣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既讓學生學會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學會傾聽、配合和幫助。
2.4 要強化語文實踐,多形式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是教育資源最豐富,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實踐活動,創造性的設計口語交際內容。比如,每天上課前安排一個“三分鐘演講”,形式不拘,內容不限,可以是親身經歷的趣事、優美的詩歌或散文等,要求其他學生仔細地聽,然后讓一位學生給予評議。時間一長,能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評論和口頭表達能力,既增強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
2.4.1 加強誦讀訓練
朗讀是學生口頭表達的基礎,它能讓學生積累表達規范的語言,加強朗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之中認知文字,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靈敏的語感。
2.4.2 加強看圖訓練
語文課本是最好的訓練材料,它提供了許多口語訓練的素材和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展開想象,試著練習說。如教學《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時,我就抓住文中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讓學生看圖想象:此時杰奎琳會說些什么?她的表情又會是怎樣?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選擇合適的課文,讓學生口頭舉一反三的,仿照一個句子、段落的形式,說出內容不同而結構相似的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說話水平,同時也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2.4.3 加強看說訓練
看是自外而內的輸入,而說剛好相反,兩者互為促進,讓學生多看課外書,能幫助他們積累知識,拓寬事業發展語言。可以在班上設立“圖書角”開設課外閱讀的交流課,并通過故事會、演講會、朗讀比賽等活動形式,把看的課外書的所得講述出來,并把這種訓練形式擴展到課余觀看影視節目、生活見聞之中。
2.5 要積極走出課堂,擴大口語交際范圍
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農村廣闊的社會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機會和鍛煉形式。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口語交際的環境,以現實生活為活動舞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景,必不樂學。”我經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趣的活動,讓小學生互相進行交流,使他們能在特定的情景中,圍繞主題,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同時在外界接觸的過程中,觀察,現象及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3 結語
總之,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認真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積極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交際,并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和諧的交際氛圍,喚起學生交際的內在需要,大力開展師生、生生互動的活動,達到學生自主交際目的,切實提高農村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譚建海,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讀寫算:教研版,2015,5(20).
[2]李永英,淺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魅力中國,2016,000(018):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