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改革為高中德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高中生物教學進一步滲透高中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的集中體現,也是切實把握德育時代性,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有力抓手。
關鍵詞:生物教學;高中德育
實現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和高中德育的有機結合,不斷開發生物教學和高中德育新的結合點,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高中生物知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社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具有深遠的意義。
1 通過遺傳變異理論,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人生態度
在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生命的呈現方式迥異,但是每個生命個體都值得尊重和熱愛。通過生物遺傳變異理論的學習,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代代相傳是通過基因將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并伴隨著變異的不斷發生。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幫助學生通過相關知識進一步向外延伸,讓學生不止認識到微觀世界遺傳信息的神奇,更能進一步從人文情懷角度主動發散,認識到生命延續的不易和世界的豐富多彩,這些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更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尊重生命的本質在于理解生命的意義,其不能局限于人類社會,數千萬年自然界的優勝劣汰證明了所有的生命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而生物多樣性有其存在的自然價值。
2 通過生物進化理論,培養學生辯證統一、不斷發展的唯物思想
辯證統一、不斷發展的唯物思想是正確認識世界的必備思想,是生物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生物教材中可以細嗅蘊藏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規律。以生物進化理論為例,從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再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都體現著生命的永恒與變化。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同時生物也影響著其生活的環境,在群落演替中地衣首先出現在裸巖之上得益于極強的適應能力,而其分泌的有機酸改善巖石形成土壤,又為苔蘚提供有益環境,這說明生態的不斷發展而又存在辯證統一。再從組成生命的物質層面來說,組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決定了DNA的多樣性,影響蛋白質的多樣性,促使生物的性狀豐富多彩,從而證明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細胞中的細胞器各司其職、相互聯系、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可見事物的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
3 通過實驗探究理論,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積極思考的科學理念
尊重事實、積極思考的科學理念有助于高中生面對實際問題時,可以按照客觀規律,遵循事物發展趨勢,實事求是,獲取正確的解決方案和策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促進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塑造學生不斷進取的人格追求。生物教學本就是探究性與科學性逐漸交匯的過程,教材中所呈現的生物膜結構的探究歷程、光合作用的尋覓之路、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實驗、生長素的發現、酶的本質研究、激素調節的出現等等都是科學工作者認真分析、大膽猜想、歸納推斷、客觀求證后的成果。這些并非簡單的生物學史實,更是科學理念的折射。
4 通過國家生物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投身科學的使命意識
熱愛祖國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最基本的義務,其支撐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也是未來成就中國夢的內在驅動力。所以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生物科學的發展凝聚著我國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畫卷。鄒承魯、楊煥明、孫儒泳等科學家訪談,講述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科學探索之旅,質樸無華卻發人深省的語錄都飽含著對高中生建設祖國的美好期待。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雜交育種一課中,仿佛看到袁隆平院士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身上的共和國勛章熠熠生輝。這背后是稻田中從壯年到老年的辛勤探索、耕耘拓荒,最終實現禾下乘涼、稻菽重浪、世界無饑的夢想。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從沒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到提取技術的精確純熟,44年的堅守,開創性得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驅散瘧疾籠罩的黑暗。熟讀千遍的史實,仍點燃心中滿滿的民族自豪感,激蕩起深深的愛國情懷。科研工作者為人民無怨無悔付出的熱忱和深情,為高中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典范,激勵著高中生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勇于開拓、投身科學、為國奉獻。
總而言之,不斷改進生物學科教學手段,實現生物教學和高中德育相互滲透,統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強化實驗操作,在生物探究過程中不斷進行合理有效的德育滲透,促進高中德育教育多元化。循序漸進地開展高中生物教學,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自覺進行德育教育,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進一步實現高中生物教學和高中德育有機結合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可敬,高中生物科學史教學的德育滲透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