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紅
摘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來作為極具重要性的一環貫穿于整個中學階段的積極教育引導和實踐過程當中。中學生群體因其階段時期的特殊性導致部分中學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行的“互聯網十教育”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引導輸入了無形的新生力量。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合適篩選及有效運用,為激發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理解與學習興趣、中階段創新心理課堂的構造帶來新的實踐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十教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心理健康是影響并伴隨人類終身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個年齡階段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各個學科交互穿插學習的結果。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生課堂中展現出相對核心的地位。然而,由于中學生正值特殊階段(青春期),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相對偏離健康心理行為、語言或者思想;再者基于傳統的中學生心理教學模式,即推崇“理論至上”,以“教”來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心理健康工作者與受教學生的雙向難題出現。而“互聯網+教育”則大顯身手,合理的將良好的網絡平臺和網絡資源與其結合,將“理論至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靈活轉變為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感受的創新型模式,更加符合目前我國推行的對學生們多方面、多角度的綜合素質教育的新要求。
1 契合中學心理教育需求,合理的篩選網絡資源
靈活又充滿活力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往往是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方向發展同時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有效培養、充盈著創新與創造氛圍的。要構建如此新型心理教育課堂,需要教師更合理地聯合網絡素材并進行有效篩選,良好地貫穿于課程中,與心理教學內容要求產生完美的契合度,打破傳統的“理論至上”的中學心理教學課堂模式,從不同尋常的“互聯網+教學”方式、具有自由的心理學習氛圍中引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激起學生對自身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主動性。
正如中學生階段這一時期的特殊性質,青春期的萌發、萌動仿佛勾勒出中學生難以管理的畫面。其實并非如此,只要在順應“互聯網+教育”這一良好的大背景,將其內涵內容合理篩選并運用,便會帶來無形的幫助。例如,中學生的情感認知伴隨著生長漸漸豐富起來,“早戀”現象屢見不鮮。而錯綜復雜且傳播迅速的網絡花邊新聞、個別網紅的事例無形之中對中學生的“早戀”造成了巨大影響,有些學生會認為某些網紅也這樣做,并沒有對自身造成如何不良影響,又或是其粉絲量依舊攀升不止,因此僅依據個別的內容來審視自己,認為自己的做法不存在任何不妥。
基于此,心理教育的教師們需要從深層次來看待并分析這一現象,從最根本上將正確的、積極的觀念傳輸于學生之中。首先不應直接否定,對于叛逆時期更應當采用一種溫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將變化萬千的網絡信息進行合理、有效的篩選,進而將所篩選內容采取不施加壓力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在如此過程之中提升中學生們對網絡信息的認知能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同時教導學生們對待網絡現象的正確及更深入的思考,培養發散式良好思維,具有正確的判別能力,進而正確的規范自身行為及思想,使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象不再是固定的、刻板的,而是靈活的,能夠引發自主性學習的。
2 正確辨別網絡教育利弊,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
基于以往的傳統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若將“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有效滲透其中同時產生事半功倍的課堂反饋,需打破以往的束縛,正確分別互聯網這把雙刃劍的基礎下,將“互聯網+教育”模式之新貌替傳統理論之舊顏,進而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們的綜合心理素質并達到期望的效果。
提倡互聯網平臺的搭建滲入心理教育課堂中,并不是告訴學生們一覽包收全部網絡資源,更要對游走于網絡之中的內容進行辨別?;ヂ摼W為人們帶來了方便與快捷之時,其局限的一面也逐漸涌出。比如部分中學生利用網絡萬能的搜索功能進行其他學科作業題目答案的搜索,又或是用“上網查找學習資料的”葉子遮蔽“網絡游戲”的真相;此時可將部分案例滲入《一“網”情深》的教學內容當中,教師們更多地將網絡的利與弊講解,同時制定合理的課堂計劃從觀念上使學生們改變,借助積極并具有意義的網絡歌曲、網絡視頻影響學生;讓學生們懂得在網絡中學會保護自己,培養并提高學生們正確使用網絡的能力以規范自己的行為,文明上網。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開通“匿名”式的聊天溝通通道,讓每一位學生將心理所想所感傳遞于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抹去姓名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將真情實想進行抒發與傳送,以圍繞學生們的實踐生活情況對不同問題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思想及心理問題進行交流,進而趨利避害,共同享受健康的成長環境。
3 針對不同中學生群體,提升網絡心理教學效果
“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融入,即是每一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期盼,更符合現代中學生心理教育課堂的需求。針對中學中存在的一類藝術、體育等特長生群體,通常出現特長與文化課內容難以達到有機結合、有效統一的現象。同時此類群體可能會出現文化課就不屬于自身強項,無法彌補這一漏洞等認識。針對這一難題,對此類學生的心理教育及其群體的健康發展促進必不可少。
例如學習《陽光總在風雨后挫折與成長》相關課程內容,觀看與教學題材內容結合度高、能夠引發學生深思的心理教學片段,讓學生們產生對某一問題或現象的思考共鳴。首先要敢于直面并正視現存問題,正視挫折,而不是一遇到難題就退縮,就認為自己與高分數的文化課成績無緣,更不能夠出現極端、過激的行為和心理;再結合實際學習情況,如需要對特長部分加練導致較少的文化課學習時間,或無法集中精神投入學習等情況及時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教師也應將具有此種問題的學生聚集起來,首先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接著結合歷史向同學們講述之前名人戰勝困難并取得成功的光榮事跡,從中使學生們的思想層面轉變,讓學生們感到挫折的來臨并非可怕的。之后,同學們可以敞開心扉,相互訴說自認為的“挫折”,處于現狀之感及計劃應對的方法,暢所欲言之后,學生們的心理情緒逐漸有所緩和。最后進行心理小游戲的方式進行心理上的指導。一方面,靈活地將心理理論知識結合了實踐;另一方面,解決了此類群體學生的學習困惑,使其身心朝著積極、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心理綜合素質。
4 結語
總的來說,“互聯網+教育”與中學生心理健康課堂的結合并不是靠簡單的論述完成,更需要通過對網絡平臺及資源的有效篩選和積極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將互聯網優勢于中學生心理課堂有效發揮開來。中學生作為我國新一代的搖籃,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希望,利用“互聯網+教育”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穩定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旻,“互聯網+”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9):105.
[2]邢澤軒,“互聯網十教育”理念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王輝.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