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英
摘要:產業扶貧在農村扶貧攻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農村產業扶貧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深入分析農村產業扶貧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并提出對策建議,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產業扶貧;精準扶貧
產業扶貧在農村扶貧攻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地方都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探索出了“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貧困戶”、“通過資金、勞動力、土地入股企業獲得分紅”、“小戶帶大戶”、“親戚鄰里帶動”合作互助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產業扶貧工作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深入分析產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基礎性作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扶貧在農村扶貧攻堅中的重要地位
(一)產業扶貧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而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能不能實現小康,關鍵看貧困地區能不能脫貧。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重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貧困群眾的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但貧困地區形勢依然嚴峻。以產業扶貧為基礎,加快貧困地區扶貧開發進程,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短板,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產業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核心內容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黨中央推進脫貧攻堅的一項重大決策和基本方略。在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背景下,產業扶貧承擔著貧困戶的“造血”功能。精準脫貧看產業,貧困戶有了產業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擺脫貧困的道路不止一條,但只有依靠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養殖、鄉村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等地區特色產業,才能最終實現穩定脫貧。產業扶貧有助于調動貧困戶的參與熱情,突出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的內在動力,因此,成為精準扶貧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許多貧困地區都把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齊奔小康的“鐵抓手”。
(三)產業扶貧是新時代農村扶貧開發的重點方向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和十九大報告關于農村扶貧攻堅的新部署,扶貧攻堅必須落實到產業扶貧上,才能實現真脫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產業扶貧是農村扶貧開發的重點。產業是興業之本、脫貧之基。貧困地區群眾要真正脫貧致富,離不開當地特色產業的崛起;缺乏產業的支撐,扶貧開發注定不會持久。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因地制宜,“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圍繞地區特色產業,以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基地為依托,為貧困戶搭建就業增收的平臺,實現基地、合作社和貧困戶的精準對接,謀劃產業長足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
二、農村產業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農村產業扶貧工作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貧困戶脫貧積極性不高,產業扶貧準備不足
貧困地區的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以文盲、半文盲為主,主動脫貧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內生動力不足。在中央大規模的普惠式、“輸血”式扶貧方式的影響下,部分貧困戶在發展產業時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認為產業扶貧就應該是國家給錢給物。有的貧困戶對產業扶貧政策了解不夠,缺乏主動作為的信心和積極脫貧的意識;有的貧困戶“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不想付出,只想得到;有的貧困戶滿足于“吃低保”,得過且過;個別貧困戶甚至產生了“越窮越實惠、越窮越光榮”的扭曲心理。這種思想的貧窮、觀念的落后比物質的貧窮更可怕,也更難治愈。貧困戶如果沒有主動脫貧的意愿,沒有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信心和決心,再多的扶貧辦法、再好的扶貧政策都難以徹底根除貧困。
(二)農村勞動力外流,產業扶貧后勁不足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加快,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留守農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出現了許多“空心村”、“老齡村”。產業扶貧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農村勞動力積極參與,而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極大地限制了特色產業的發展,許多項目由于缺乏參與主體、勞動力不足,進度緩慢甚至不得不擱淺。一些基層扶貧干部反映,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參加,有時候村民代表會議都難以召開,政府給貧困戶制定的產業扶貧項目也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員參與,致使到戶的扶貧項目無法落實。最后,村民不得不選擇一些規模小、勞動力需求少的養殖種植業。這些產業多數是短平快的項目,弱、小、散的特點突出,缺少龍頭企業、名牌產品的引領,形不成規模,打不開市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技能技術缺乏,產業致富能力不足
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參加技術培訓的機會少,再加上農村差異化的發展需求,導致貧困戶缺乏產業致富必備的一些技能技術。一些貧困戶只掌握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技術,對大棚蔬菜、花卉苗木、雜果等種植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不夠,缺乏先進的種植經驗,尤其是在栽培管理、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應對措施跟不上,種植出的農產品質量難以滿足客戶需求,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四)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復雜,抵御風險能力不足
在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選擇的產業基本以農業產業為主,而農業產業的發展制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自然條件、農作物生長周期的限制、市場經濟需求導向、經營規模等等,在這些難以預料的各種因素面前,農業的弱質性暴露無遺,農民抵御風險能力不足。農業產業本身周期長、見效慢,像獼猴桃、蘋果、葡萄等種植業,需要三四年才能見效,在此期間,農民不僅沒有收益,還要不斷追加投資、精心呵護,如果政府后期的服務、配套措施跟不上,農民看不到希望,很可能造成產業“流產”。有些產業市場價格變動很大,看著賺錢一旦進入市場卻發現沒有利潤,而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導致產業扶貧難度加大。有些貧困村已經出現水果蔬菜大量滯銷,農民甚至一氣之下砍了果樹苗、產業發展中途夭折的現象。
三、切實推進農村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一)精神扶貧,催生脫貧動力
扶貧先扶志,基層黨支部要牽頭開辦各種勵志課堂,進行政策宣講、互動交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延伸到貧困戶的層面,為貧困戶提供“換血”功能,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切實發揮“掛包幫”和“轉走訪”的聯動效應,采取“扶貧+扶志+扶智”的方式,組織先進典型進行巡回講解,教育引導貧困戶樹立勤勞致富光榮、懶散貧困可恥的觀念,鼓勵貧困戶向黨員看齊,黨員向先進典型看齊,用黨內知識和政策法規武裝貧困戶的頭腦,使他們在思想上真正得到解放,最終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全力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主動性,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持久的源動力。
(二)能人帶動,拓寬增收渠道
第一、積極發揮駐村“第一書記”能人作用。及時總結他們發展產業、精準幫扶的經驗做法,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形成追趕超的濃厚氛圍。第二、積極發揮村黨支部書記和基層干部的“頭雁”作用。靈活運用產業托管、租賃經營、就業務工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黨員干部脫貧致富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在資金、技術、勞動力上集中優勢發展現代化特色產業,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通過產業發展吸引勞動力回歸。第三、積極發揮企業“大戶”、“能人”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能人帶動發展產業就業獎勵機制,激勵他們參與產業扶貧,用“扶貧資金參股公司、貧困戶分紅”、“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按照“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致富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的思路,通過閑置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托管等措施,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三)加強培訓,提升致富技能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著眼市場需求,積極整合不同部門的培訓資源,加大對農村貧困戶的專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和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提升群眾致富技能,為貧困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提供技術支撐。采取上門宣傳、集中培訓、單獨指導等方式,重點開展林果、棚栽、養殖、民間藝術等領域的技能培訓;定期邀請龍頭企業、行業專家進行技術技能培訓指導,解決生產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加大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和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確保貧困家庭至少熟練掌握一項致富技能,拓展貧困地區勞動力外出就業空間,解決“有活找不到人干”、“想干活的人又找不到工作”的難題;政府協調公司、企業,設立或部分出資買斷貧困群眾能勝任的就業崗位,形成產業集群,促進貧困戶就近穩定就業。
(四)多措并舉,降低風險系數
第一、充分利用好電商平臺,打通產品銷路。創新“電商+產業+貧困戶”的電商扶貧模式,通過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開設一批網店銷售農產品、協調電商企業安排一批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戶發展一批電商產業、支持貧困戶創業等多種途徑,把產業引進來,把產品賣出去。第二、優化服務,做優發展環境。堅持“政府引導、銀行協助、企業唱戲、貧困戶參與受益”的原則,完善健全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創新農村生產要素擔保等方式,用金融扶貧、科技扶貧助力產業脫貧;完善后續技術跟蹤培訓、資金保障、產品銷售、市場、運輸、加工、儲藏等產業化鏈條,政府讓利,補助支持農產品加入產業保險,幫助貧困戶簽訂農產品回收合同。第三、鼓勵民營企業、民間組織和愛心人士等各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產業扶貧,構建社會扶貧信息服務網,多渠道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難題,最大限度地降低產業發展風險系數。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2]高志凌,張亞杰,閻永強.決戰全面小康的法寶[N].光明日報,2015-08-16.
[3]王春萍,鄭燁.21世紀以來中國產業扶貧研究脈絡與主題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