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珍
摘 要: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業的綠色以及健康發展,是現階段我國政府面臨的關鍵問題。本文主要針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和方向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相關領域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難點;方向
2015年,我國政府正式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其改革重點為“補短板、降成本、去庫存”,即: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增加急需農產品的年生產量,通過分工制度提升農業效益,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速農業規模化發展,降低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通過改革促進我國農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一、高成本是改革關鍵
1.規模不經濟
當前,我國農業主要采用細碎化以及小規模經營方式,導致農戶生產成本較高,盈利空間較小。想要突破這一困境,我國政府在1984年就出臺了一號文件,鼓勵農戶加速耕地流轉,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改革,雖然小規模經營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但已經得到了顯著改善。
2.勞動力轉移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人口開始大量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耕地人口嚴重缺少,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3.土地成本增加
農地流轉是導致土地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通過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在1994年到2018年之間,在糧食生產成本構成中,土地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最高。雖然農地流傳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但是也提升了生產成本。
4.分工不足
新時期下,農業經營途徑呈現多元化,擴大土地生產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是規模化生產的路徑之一,其本質為專業化與分工。但是當前,我國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存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農業生產中,農戶的生產行為以“自給自足”模式為主,“小而全”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而成本高昂;第二,農戶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對規模生產缺乏專業知識作為指導,致使經濟效益難以提升。
二、土地成本是改革難點
1.稟賦效應
土地成本與農地產權特性具有密切關系,首先,對于農民而言,土地具有社會保障和生產資料的雙重功能,農地是農民的人格化財產,這一特點在賦權下得到進一步增強;其次,農地流轉以農戶承包權為依托,沒有集體組織成員權,農民就沒有經營權和承包權,保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不變,是確保農民擁有土地的重要基礎;最后,承包經營權的確權和界定,以宗地使用權為基礎,任何想要使用農地進行經營生產的主體,其都擁有產權壟斷特征。
2.空合約與關系型交易
稟賦效應意味著土地流轉的發展與發育,在推進土地流轉中,需要綜合考慮當地人地關系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同時還要保證流轉交易的契約化和規范化程度。如果不考慮當地人地關系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會導致農戶出現抵觸心理,而不考慮流轉交易的契約化和規范化程度,則難以改變分散化以及小規模化的經營格局,農民的經濟效益難以提升。但是當前,在土地流轉中,存在契約不規范以及關系型交易等問題。
三、分工經濟與家庭經營是改革方向
農業供給側改革所面臨的“三本齊升”和“三量齊增”問題,看似是成本問題,到實際上是成本和效率的雙重問題,而想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承恩,需要加速改革進程,分工經濟與家庭經營是改革的發展方向。
首先,分工經濟,專業化與分工發展是農業發展的源泉,但是在具體操作中,農業分工難以做到像工業分工一樣精確,這是導致農業生產始終落后于工業生產的重要原因,農業生產分工存在天然性障礙;其次,家庭經營,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規律性和生命性,其在生產中產生的信息不僅不規則,并且流量較大,需要結合生物需要和生命節律做出靈活性和靈敏性處理,導致生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家庭經營在行為相應和靈活決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符合農業生產規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農業發展也歷經了不斷的演變與發展,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探索分工經濟與家庭經營模式,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具體改革中,需要重新認識分工經濟和家庭經營的概念和性質,鼓勵當地政府帶領農戶進行改革探索,通過延伸家庭經營實現分工經濟,進而推動改革進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三農”問題成為了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關鍵問題,供給側改革為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對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民經濟效益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許衛星,劉剛.青海省政策性農業保險供給側改革研究[J].青海金融,2019(04):11-15.
[2]帥婉璐,尚永輝,魏君英.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收入效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南方農村,2019(02):30-35.
[3]陳祥升,向云.農產品滯銷、政府干預與農業供給側改革[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03):76-80.
[4]凌利,賈亞力.農業供給側改革下優化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和實施策略[J].德州學院學報,2019,35(0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