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延萍 李治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蒸蒸日上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鎮化已成為必然趨勢。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供舒適的城市居住環境,就必須要重視城市規劃建設。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傳統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已經不再適用,為了與時俱進,建設更好的城市格局,需要對城市規劃建設進行不斷的改良和優化,同時研發或引進更為先進的技術,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影響因素;傳承與革新
1、當代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體制機制問題
城市規劃在體系方面的問題包括機制問題和體制問題。機制方面最大的問題是城鄉規劃建設的實施過程與目標背道而馳,相關部門的管理者進行工作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投資者對城市規劃的真正要求,由于沒有結合到實際,使得規劃不能夠取得理想效果。在體制方面,編制內容及編制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要想牢實地把控城市發展方向,就必須要重視城市規劃建設,這從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城市建設的政治行政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發展,社會對于城市職能的要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為了使城市規劃具有遠見性,就必須要與時俱進,結合不同時代的真實狀況,對城市規劃做出相應的改進和調整,以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除此以外,城市規劃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行政體系的內部革新以及相關部門職能的變化等,這會使得城市規劃處于一種時刻在變化而不穩定的狀態,這讓相關規劃人員不知所措,許多優秀的規劃方案被提出來又面臨擱置。
1.2技術方法問題
由于城市規劃所包含的領域廣泛且互相關聯,這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考慮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問題,此外,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城鎮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有不同,而且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對城市職能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技術已經沒有能力面臨新的挑戰,如城市大腦、新型服務設備等,都必須依賴于大數據的應用,這需要對技術進行革新。
2、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
2.1傳承傳統城市規劃中的優良技術
傳統的城市規劃也有很多值得傳承的優秀之處,如在規劃過程中加入一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城市建筑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地域風格,以此為載體,規劃時可以有計劃地呈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城市規劃具有更大功能,建設者需要在設計前對該地區文化進入研究調查,對那些優秀的文化和特質加以利用,將其引進到城市建設中來,這也能夠提高城市建設的質量和品味,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2.2傳承“回歸本源”的城市規劃理念
城市規劃對傳統規劃的傳承,其目的在于讓城市“回歸本源”,但是“回歸本源”并不是指讓城市發展退化,而是要在融入傳統城市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回歸城市發展的本源——人類生態文明及人類社會文明。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當要注重城市的“回歸本源”發展,讓城市中融入更多傳統文化,在打造特色城市的基礎上,讓城市規劃設計更加符合人們的精神需求。
3、對新常態背景下城市規劃理念的變革進行深入分析
3.1高效應用互聯網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深化普及,其思維模式已逐步滲透到多個領域。面對這樣的時代發展背景,多類型的新興產業應運而生,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近些年的政府年度報告中,出現了諸多新鮮詞匯,預示著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型經濟模式正在悄然形成,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針對此,城市規劃建設應當深化對創新理念的認知,高效合理的應用互聯網技術,并轉變思維模式,優化完善工作手段。
3.2以市場化的發展為方向
當前階段,市場化經濟發展迅速,計劃經濟正在被淘汰,在這一大環境下,城市規劃所需要滿足的要求也在轉變中。由于城市規劃受到多方掌控,多元化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由于政府、企業甚至是個人都在為城市規劃提供支撐,這使得其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越來越復雜;此外,為了使城市規劃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功能性等方面有顯著性的提高,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其進行強制調控;最后,由于市場經濟的普及,其對城市規劃也有一定的影響。
3.3構建城市規劃信息交互平臺
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數據資源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動力,應當構建完整的城市規劃數據共享平臺,高效合理的應用多類型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規劃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監控,以實現數據資源的交互共享,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最終滿足城鎮居民的實際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3.4有效提高城市韌性
城市規劃韌性對于城市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包括:過去的城市規劃以環境作為第一指標,當前階段將將社會經濟同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國家發布了新的城市規劃目標,即五位一體;傳統的城市規劃將內部環境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視了對城市傳承力的建設,沒有考慮到城市之間的關聯性,城市的布局不夠統一協調,新的規劃理念將對這一點進行改良和創新。就目前階段而言,國外的眾多發達國家已經意識到城市規劃韌性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為了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也應將城市規劃韌性提上日程,提升我國城市的連續性、適應性、靈活性、繁榮性以及恢復性等,具體的做法是,以城市規劃韌性的四大要素為切入點,包括能力、資本、行動、要素。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順應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現況,滿足人們對城市居住環境的要求,必須要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基于此,規劃人員要充分結合不同時期社會對城市規劃的要求,同時了解掌握傳統城市規劃中的可取之處,并進行傳承和發揚,如將地域文化及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合進城市規劃中等,除此以外,還要對規劃技術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以實現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凱.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與變革[J].低碳世界,2018.
[2]楊保軍,陳鵬.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與變革[J].城市規劃,2015.
[3]古葉恒,袁媛,尤智揚,等.“新常態”下資源型城鎮轉型與規劃響應——以浙江省衢州市上方鎮為例[D].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