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時間,既見證了新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也彰顯了新中國外交日漸成熟、逐漸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智慧和力量的能力擔當。當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需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在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真正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
[關鍵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建國70周年;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肖靜(1986-),女,江西泰和人,中共景德鎮市委黨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黨建和文化。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9-0004-02
從國家外交的角度來看,每個時代都會跟隨歷史背景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特色,每個國家都需要根據世界形勢和本國實際提出切合時宜的外交思想。對于中國來說,應當與世界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如何才能為世界和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是思考的重點。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當從新中國70年外交工作當中汲取寶貴經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方位深化對外交往,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外交經歷了從沉默到發聲、從獨立自主到大國特色的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更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
(一)從被動型轉向主動型
當前,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不斷上升,無法回避已然成為一個大國的事實;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深入發展,傳統的被動應對型外交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都需要中國發揚大國氣度、培養大國情懷,以“大就要有大的樣子”主動謀劃,創造中國的發展機遇。
(二)從守成型轉向進取型
面對世界的變革、中國的變革,中國清醒意識到只有變革才能帶來發展、才能促進發展;只有不斷深化與周邊國家和各個大國之間的協商合作,才能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只有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轉變成“奮發有為、積極有為”,才能為維護世界和平奠定重要基礎。
(三)從融入型轉向建設型
過去,中國在走向世界舞臺的進程中,更多思考的是世界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中國,思考如何讓中國的外交政策連上“世界網絡”,扮演著世界規定的“融入者”。今天,伴隨中國經濟影響力、政治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更好的發揮連接“世界網絡”的作用、如何成為世界規定的“建設者”,成為了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思考重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漸壯大,中國的外交日益成熟,一些新思想、新舉措甚至成為了推動國際治理體系發展和變革的中國方案。然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和亟待轉型的國內社會,中國外交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一)國際政治層面
中國身處世界潮流之中,既要推進與各大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又要妥善處理好同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面臨的局勢十分復雜,對中國外交提出顯著挑戰。
一是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形成當中。伴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時代機遇下的飛速發展,以及發達國家各方面發展的持續放緩,世界整體格局發生顯著變化,世界各國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但是,發達國家的絕對力量增長并沒有減弱,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各方面依然存在許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未來的全球力量格局尚難作出定論,新的全球秩序短時間內也無法成型,各個大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
二是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了轉折點。全球化進程中,許多國家面臨著新的問題,有些自身發展失去平衡,有些主權以各種名義被踐踏,有些基本喪失了對外來思想、外來文化的抵御能力。同時,全球性問題不斷凸顯,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可靠、清潔能源使用效率到底如何、生態環境能否通過有效治理得以恢復,都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問題。總體而言,人類面臨著“全球治理能力赤字”這一尷尬事實。
三是多元文化視域下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似乎并沒有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精神世界的沖突提供解決方案,相反,在某種程度、某些事情上還加劇了沖突的發生。當前,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等思想略有抬頭,甚至對某些地區的地緣政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成為了橫在全球化浪潮前面的一堵無形的墻。
(二)中國自身發展層面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社會轉軌的關鍵時期,如何通過自身發展促進對外交往,如何通過國際外交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是當前中國外交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是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引發“發展中國家”身份認同問題。一方面,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城市的發展速度、經濟規模可以匹敵、甚至超過某些發達國家。另一方面,中國基于人均GDP世界排名依然靠后、部分貧困人口還沒有完全脫貧等,堅持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定位。兩者之間的不協調之處,引發了一些國家對于中國這一定位目的的懷疑,發達國家認為中國此舉的目的在于逃避更多的“國際責任”,而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之間的關系逐漸發展成為對“身份認同”的挑戰。
二是海外利益不斷拓展,引發與世界各國的“利益摩擦”。自古以來,中國就樂意通過貿易的方式積極與世界各國進行交往。在全球化進程當中,中國更是不斷走向世界,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走出去的,還有人才走出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對世界承包工程的派出人數數不勝數。對發達國家來講,不免存在與其搶奪客源市場的嫌疑;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可能會引發其在紡織、種植等產業方面的“海嘯”。整體而言,今天的中國在追求自身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可能面臨著與世界各國經濟利益摩擦不斷增多的問題。
三是處于崛起關鍵時期,引發了“從能力到權力”的焦慮。70年來,中國韜光養晦、勵精圖治,扎扎實實搞好經濟建設,在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也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未來,要想通過走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推動中國走上世界舞臺中央,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就必須不斷發揮大國影響力,真正實現大國崛起。然而,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經濟飛速發展、已然崛起的同時,制度、文化、法治等層面的崛起尚未完成,導致了國際政治話語權和經濟能力不均衡的狀態,形成了制約因素。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應當在汲取建國70年的外交經驗基礎上,不斷形成中國外交新的戰略定位,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走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為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一)發展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政治關系
自冷戰結束以來,阿富汗戰爭、敘利亞戰爭、巴以沖突始終不斷。究其原因,既有民族層面的、宗教層面的、資源層面的,但顯然也能看到發達國家政治干預的影子。今天,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企圖尋找一種世界上各個國家能夠相互協商、相互制約,共同面對和處理解決全球問題的模式,搭建起一個大國之間相互尊重、各國之間平等相待、任何國家不隨意發動戰爭的框架體系,進而結束這種因為他國政治干預導致本國動蕩的現象。
(二)建設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世界
在世界政治格局當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權力博弈不會停止,只會改變形式和路徑。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已經成為國家權力博弈的重要戰場,意識形態工作成為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面對美國在全球掀起的“偽普世價值”浪潮,面對其對各國進行的意識形態層面滲透。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三)打造同舟共濟、開放創新的經濟體系
就整個世界存在的經濟問題來看,一方面,貧富差距依然存在,始終沒有得到良好解決;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分別面臨著各自急需解決的問題。想要解決好全球性的經濟問題,各個國家必須為之共同努力,尤其是發達國家要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同時,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多功能,既不斷做大蛋糕的規模,又制定落實好切蛋糕的規則,不斷帶動發展中國家、落后地區共同發展,這才是整個世界能不能和平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四)構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模式
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不應該成為導致世界沖突的根源。正是因為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宗教共同發展,才構成了人們今天看到的百花齊放、色彩斑斕的世界。試想,如果全世界所有人都遵循同一套價值體系、采取同一套行為方式,人類就可能會失去直立行走的可能性,就可能不會發明鉆木取火、播種耕植、制作工具、使用工具,就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那個茹毛飲血、幕天席地的狀態。因此,只有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才能夠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
(五)營造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環境
工業化的發展,固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在生態環境方面,全球化是絕對不可逆的存在,空氣、水源等生態資源,絕不會因為國界的限制就被阻隔住。如果發達國家想通過把污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讓自己獨享更好的環境,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以世界各國攜手合作為前提,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統籌應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各種危機,進而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
[2]王毅.堅持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 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J].時事報告,2019(1).
[3]戴長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交的基本經驗[J].國際論壇,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