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新型“被+XX”結構與漢語“被”字被動句之間的諸多相似之處使得人們相信前者是對后者的套用,因此,在對該結構的英譯上也套用“被”字被動句的翻譯方法。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套用卻難以準確有效地傳遞新結構所包含的語義信息。對“被XX”的準確翻譯離不開對新型“被XX”結構語義的清晰解讀。根據“被XX”結構中“被”字主要的意義類型,我們將其分為“遭受義”、“強迫義”、“被認定義”三種不同類型的“被XX”結構,針對不同類型的“被XX”結構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新型“被XX”結構;“被”的意義;“被XX”的翻譯
中圖分類號: H146.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11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52
0 引言
自2009年諸如“被就業”之類反常規的“被XX”結構出現以來,人們對于該結構的傳播使用及研究從未停止。目前學界對于新型“被XX”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被XX”結構語表形式、語義特點、語用表達的分析上以及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被XX”結構的構式、語義認知等進行解讀,鮮見對新型“被XX”結構翻譯的研究。新型“被XX”結構和“被”字被動句在句法和語義上的相似性使得人們認為新型“被XX”結構的原型即漢語“被”字被動句。因此,在對該結構的翻譯上也套用傳統“被”字被動句的翻譯方法。譬如,將“被自殺”翻譯成“be/get suicided”,而在英語中“suicide”是一個不及物動詞,沒有被動式。也有采用意譯的方法對新型“被XX”結構進行翻譯。例如將“很多畢業生被就業了”翻譯成“Many students are declared to be employed”或“It is said that many students have found a job”。為了有效地凸顯原文的諷刺效果,也有在句子中加入falsely,officially, statistically,allegedly等類型的副詞。謝珂(2012)指出這種翻譯模式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此新式結構的無規則性使得個別情況無法運用此模式來進行翻譯,其提出采用“音譯 + XX + 解釋”的方式對該類結構進行翻譯。例如將“很多市民被幸福了”翻譯成“bei-happy (It is declared that many citizens are happy but they are actually not happy at all)”。該方式雖有效地保留了源語言的語言變異性又補償了單純音譯所造成的該結構語義和語用內涵缺失的問題。但是對于母語不是漢語的讀者而言,他們也無法理解“bei-happy”這種表達的反諷效果,在翻譯的時候加上“bei-XX”還會使整個翻譯顯得有些累贅冗余。此外,“被XX”本身是言者以一種較為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反諷、不滿等情緒,如果再加上過多的解釋其實本身是對“被XX”這種含蓄方式的一種破壞。因為讀者讀到“被XX”結構相應譯文的時候一般是有上下文背景的,根據上下文,讀者自然能明白“被XX”結構的反諷之義,不需要譯者專門對“被XX”再做過多的解釋。
新型“被XX”結構語義內涵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使用某一種固定的模式來翻譯所有的新型“被XX”結構。在比較現有對“被XX”翻譯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要建立一個對新型“被XX”結構準確系統的翻譯模式就要對新結構中“被”字的語義進行正確解讀及合理的分類。
1 新型“被XX”結構的語義分析及翻譯
不管是根據嚴復提出得翻譯中要做到“信、達、雅”、許淵沖的“忠實于原文內容,通順的譯文形式,發揚譯文的優勢”,還是泰勒的“譯作應保全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譯作應和原作同樣流暢”,翻譯中忠實于原文始終是翻譯的首要原則,因此,翻譯中仔細琢磨推敲原文的語義內涵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與“被”字被動句相比,新型“被XX”結構所表達的內涵意義更為豐富。陳文博(2010)指出新結構中“被”字一般出現于某一特定事件的語境中,這些事件的發生都是在事件的主要承受者在被迫、非自愿、不知情的語境中。他通過搜集大量的語料,挑選出202例“被XX”的超常搭配并對這202條例句進行逐條分析歸類,發現有23%的“被XX”例句含有“遭受義”,35%的例句含有“強迫義”,42%的例句含有“被認定義”。此外,“被XX”意義的解讀高度依賴于語境,即使是同一語表形式,也會因為語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語義解讀。依照陳文博對“被XX”中“被”語義的劃分,我們對具有三種不同語義內涵的“被XX”結構采用三種不同的翻譯方式,而不是對所有的“被XX”結構采取“整齊劃一”的翻譯模式。以下就三種“被XX”結構的翻譯進行舉例說明。
1.1 遭受義
表“遭受義”的“被XX”結構基本保留了“被”字被動句中“被”表“遭受”之義,因此,在翻譯這類新型“被XX”結構時可以直接套用“被”字被動句的英譯模式,即采用“be/get + p.p”的模式,必要時加入相應的解釋。因此,“被代表”可譯作“be represented by someone else to perform an act without knowing it”(Yao et al., 2013)。再如,
(1)比爾又被“Jackendoff”了兩次。
例(1)中的Jackendoff為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參加學術會議時喜歡對臺上做報告的人,以他的風格加以贊美、批評、訓話甚至是數落一番(黃正德、柳娜,2014)。“李四又被Jackendoff了兩次”意為“李四又被以Jackendoff的風格加以贊美、批評、訓話甚至是數落一番”。此處的“被”即為“遭受,受到”之義,因此,可將例(1)譯成“Bill got praised/criticized twice in the way of Jackendoff again”。
此外,表“遭受義”的“被XX”結構也可將“被”翻譯成“suffer(from)+ 某一行為/后果”。例(2)中“被人肉”即“遭到網民的人肉搜索”之義,例(2)翻譯如下:
(2)快遞員下跪道歉,女顧客“被人肉”謾罵。(中國青年報,2017年7月26日)。
譯文:The female customer asked the courier to kneel and apologize, for which she suffered from human flesh searching and abuse from netizens.
1.2 強迫義
“被”字被動句中“被”也有表“強迫”之義,但在翻譯新型“被XX”結構時如果直接套用傳統被動句“be/get + p.p”的英譯模式,則不能準確地傳遞“被XX”結構原文言者強烈的“被迫,無奈”之義,因此,在翻譯具有“強迫義”的“被XX”結構時可將“被”字結構翻譯成“be + forced/pressured to do sth.”、“have to do sth”或是“cannot but do sth.”之類。“被相親”可以譯作“be pressured/forced to have a blind date”,“被參加”可譯作“be forced to take part in”。再如例(3)中的“被捐款”強調的居民不是主動地去捐款而是被迫去捐款,按照上述的翻譯方法,可將例(3)翻譯如下:
(3)那里的居民抱怨“被捐款”。
譯文:The citizens there complained that they were pressured to donate “willingly”.(Yao et al., 2013)
1.3 被認定義
表“被認定義”的“被XX”結構較前兩種,其對“被”字被動句的反叛程度更大,此處的“被XX”含有“被”字被動句中所沒有的義項如[+非真實性]、[+被認定]、[+不知情]等。言者選擇“被”這種簡潔、幽默、委婉的方式犀利而強烈地表達其對此事的無可奈何之情。因此,在翻譯此類語義的“被XX”結構就不能單純沿用“被”字被動句的“be/get+p.p”或是“be+forced/pressured to do sth.”的翻譯模式。在翻譯過程中要體現“XX”的被認定性、非真實性。英語中“be+assumed/ alleged/declared/claimed/reported等”“含有被別人說成或認定的含義”,“投射出一種不確定、懷疑、甚至是諷刺的意蘊”(謝柯,2012)。上述這類結構也可以轉換成“It is+p.p that…”的結構,為了更加凸顯“被XX”結構的諷刺意味,在翻譯時還可以加入“officially, statistically, unknowingly, allegedly”之類的副詞。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被漲薪”可譯作“be statistically counted as getting a raise”(Yao et al., 2013)、“被幸福”可譯作“be reported as being happy”、“被就業”可譯作“be allegedly employed”等等。
2 結語
借用陳文博對新型“被XX”結構的語義分類,我們對三類不同意義類型的“被XX”結構也做了三種不同的翻譯處理:表“遭受義”的“被XX”結構采用“be/get+p.p+(解釋)”的翻譯模式;表“強迫義”的采用“be+ forced/pressured to do sth.”的翻譯模式;表“被認定義”的采用“be+assumed/reported …”的翻譯模式。該種處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對于“被XX”結構采用某種單一方法處理帶來的相關弊端。初涉譯壇,本文只對新型“被XX”結構的英譯做了較為淺顯的研究,不當之處,希望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Yao, J., Song, J., Singh M.. The ironical Chinese bei-construction and its accessibility to English speaker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55):195-209.
[2]陳文博.漢語新型“被+X”結構的語義認知解讀[J].當代修辭學,2010(4):80-87.
[3]黃正德,柳娜.新興非典型被動式“被XX”的句法與語義結構[J].語言科學,2014(13)(5):225-241.
[4]謝柯.新型“被XX”結構的區別性特征及譯法[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