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娟?田曉冬
摘要:公共空間中裝置藝術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現代裝置藝術具有它獨特的表現形式,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貼近精神需求,更加與時俱進。陶瓷藝術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許多作品已成為中國文化瑰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由傳統單一逐漸變得復雜多樣化,利用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廣泛。本次設計的作品《生生不息》,主要以花卉為設計元素,對大自然事物的尊重,同時表現作者本身對藝術與生活的感悟,打破傳統,加以創新,因此我在陶瓷裝置設計中注重兩點,一是創意趣味性,二是文化內涵。
關鍵詞:陶瓷藝術;公共空間;創新;裝置藝術
一、引言
陶瓷與公共空間裝置,將陶瓷的材質特點與裝置相結合,放置于公共空間中,更加展示文化與藝術相結合產業。現代公共空間的材質已經逐漸豐富起來,陶瓷材質成為公共空間裝置藝術不可缺少的一種。陶瓷藝術不管以任何形式呈現出來,都是在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陶瓷裝置藝術介入公共空間
一個好的公共環境能使大眾心情變得愉快,公共空間環境因素對于大眾生活很至關重要的。陶瓷這種材料逐漸介入公共環境中,陶瓷的肌理,色彩等等特有特征,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公共空間中可見以陶瓷為材質的裝置藝術作品。
裝置藝術作品必須符合公共空間環境,同時還富有互動性與趣味性,符合大眾審美需求,讓大眾參與進來,走進陶藝裝置藝術文化當中,感受陶藝裝置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效果與審美感受。裝置藝術又被稱為環境藝術,它是存在在公共空間當中,這種公共空間是屬于大眾擁有的,是我們共同的空間,考慮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關系,需要設計師在我們共同的環境中展示出更優秀的裝置藝術作品,裝飾公共空間,賦予新的角色供大眾參觀,是情感與精神空間的融合,以一種更新穎更有特色的藝術品呈現出來。
三、現代陶瓷裝置藝術的運用
陶瓷文化:
中國是陶瓷文化古國,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許多關于“陶埏”文化,可以從中了解到陶瓷生產技術,在《陶誕 》前言首段“宋子曰:水火既濟而土合。萬室之國,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棟下室以避風雨,而瓴建焉”可以得知在民間日用陶瓷的需求量很多,每天都在制作陶器卻滿足不了民間日用所需,還是供不應求。可見陶瓷早已經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天工開物》中總結了豐富的陶瓷制作經驗,感受到匠心和傳承力量。
陶瓷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將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相結合創作,現代陶藝以陶瓷作為創作主體,充分發揮陶瓷這一材質表現特點,豐富想象提高創新空間,實現個體精神價值與寄托,從而使陶藝藝術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寓所。用泥土的語言自由地表達自我精神、審美理想,拓展陶瓷藝術表達的邊際。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陶藝以陶泥為載體,在這基礎上再加以夸張與創新創作,通過自身特有的形式、色彩、肌理表達主題思想,打破了傳統陶瓷的單一造型,向著更富有創意,人文精神上探索與發展。
(一)現代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包括傳統陶藝術和現代陶藝,當代陶瓷藝術繼承了中國古典陶瓷的精華,現代陶藝擺脫了古典主義思想,與現代主義藝術理念相結合,重新審視了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現代陶藝作為一種專業技能,它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具備著時代特征。陶瓷裝置藝術滿足了現今社會提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是應該大量提倡以節約資源為目標的設計前提,節約資源正是我們提倡的。
(二)運用與發展價值
陶瓷裝置藝術以全新的設計融入現代藝術中,現代陶藝創作應該更注重于作品的視覺趣味性,裝飾美,造型獨特,而不是同傳統陶藝只是注重它的功能性,以創意和展現方式為主要,同時還需融入設計者的品德思想文化的滲入,反映當代文化特色,審美需求,也在發展陶瓷文化的淵源歷史。
如今環境在受到各種破壞,國家提倡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陶瓷材質這時候顯得更加珍貴環保,它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能源。各種領域都能看到以陶瓷為材質 的,在生物領域、藝術領域、建筑領域等等,顯而易見,陶瓷材質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裝置藝術中也是如此,節約社會資源,減少創造成本,陶瓷材質與裝置藝術相結合,是節約資源,減少成本的好搭配。
陶瓷產品介入裝置藝術中,創新傳統陶瓷藝術的審美和發展,創造藝術審美的新發現,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公共空間里,公共場所中隨處可見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公共場所中不可缺少的藝術,為公共空間中添加一絲亮點。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肉眼可見,公共空間中也缺少不了恰到好處的點綴裝置藝術,滿足我們生活的審美需求,能夠帶來別具一格的藝術體驗。
四、《生生不息》作品設計理念
(一)創作前期準備
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現代陶瓷作為公共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應用范圍也是越來越廣泛,不是單一強調產品實用性,大眾審美需求更需要的視覺沖擊,在設計想法中加以創新設計同時富有趣味性,注重功能,美觀,形式和創意的一致性,展示陶瓷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的魅力,與公共空間環境相結合相適應。
設計陶瓷裝置前,需先考察陶瓷產品的發展現狀,在公共中的使用價值以及發展前景。充分了解陶藝制作工藝,反復去實踐試驗,熟悉整個流程制作,從開始泥土到最后成品的每一步需嚴謹。
公共環境中的陶瓷設計,應當考慮“公共”兩字,加以思考“公共”兩字的文字含義,反復思考在公共環境中所具備的要素,從構思、色釉、擺放形式及符合大眾審美上著手設計,利用陶瓷光滑性、延展性這兩個特點,設計出《生生不息》陶瓷裝置藝術作品。使陶瓷獨有的肌理、視覺沖擊和材質,發揮陶瓷在藝術上的價值,從而使現代陶瓷藝術裝置成為藝術視覺焦點。
(二)創作設計想法
陶瓷藝術不斷發展,陶瓷藝術賦予公共空間裝飾、氛圍感受,讓視覺感、觸摸感成為立體藝術認知形式,陶瓷藝術逐漸也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陶瓷藝術氛圍也熱鬧了起來,不再是以往單一的表現形式。以裝置的創作方式為前提,把陶瓷材料放入設計作品中,放置公共空間中。利用大自然的花卉元素,花卉元素更是可以作為一種裝飾表現形式,對本身的自然形態的基礎上再加以創新思考,同時表達對大自然生態文明的尊重,人與植物一樣都要尊重大自然的自然規律。
(三)賦予裝置趣味性與互動性
主要將以向日葵植物造型特點圖案為設計元素與現代陶藝工藝相結合,展示在公共空間中,與公共空間環境相融合,以一種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展示出來的現代陶瓷藝術裝置。以向日葵為設計元素,花卉設計的元素除了自身的形態美感外,還有精神文化含義也很重要。向日葵給人一種積極向上,陽光的生活態度,所以選擇以向日葵為元素,每一朵向日葵花朵上都代表著喜怒哀樂,從而更能生動的體現出生生不息,讓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各種事情,都會感受到各種喜怒哀樂,不要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擊倒,更是要去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體現出生命的頑強力。(圖1)(圖2)
以增加現代陶瓷裝置藝術的趣味性與互動性,突破傳統實用性設計束縛,更多加入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表達與精神寄托,呈現強烈的觀念性和時代性特征。材質主要以陶瓷為主,達到以環保為前提,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技術結合思考,設計并制作現代陶藝裝置藝術作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現陶藝藝術關注度在不斷提升,陶瓷藝術深受人們喜愛,親手去制作陶藝,感受其中樂趣,逐漸成為人們在工作學習之余放松精神,釋放自我的休閑方式。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應該有這個責任去了解一些歷史文化現象,有責任的去把陶藝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逐漸去發現這其中的“美”,從而不斷創新加以探索,傳承陶藝工藝,傳播民族文化。
五、結語
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但是依然離不開陶瓷文化,生活中處處可見陶瓷作品的身影。向來藝術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在創作陶瓷藝術作品時充分結合時代特征,符合社會大眾情感與審美感官,即將在藝術、文化、市場上發展越來越好,形成更加多元的陶藝文化形態,為社會發展開辟一條新大陸,在藝術領域上更加開闊,陶瓷藝術文化同時也在不斷傳播。
參考文獻:
[1]徐初澤.淺析裝置藝術介入陶瓷藝術設計的實用性[J].藝術
市場, 2012(11):151-154.
[2].《天工開物·陶埏》和明代的陶瓷生產[J].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75(02):29-35.
[3]史璐璐.公共環境陶瓷藝術的應用研究[J].西部皮
革,2018,40(02):121-122.
[4]葉石勇.淺談現代陶藝及其發展方向[J].藝術教
育,2019(09):172-173.
[5]于長敏.對“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的重新審視[J].藝
術教育,2006(07):20-21.
[6]張玉山.論環境陶藝中的陶瓷雕塑與裝置藝術[J].中國陶
瓷,2009,45(06):75-77.
[7]盛金成,孫獻華.陶瓷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分析[J].大眾
文藝,2018(2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