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錕
摘要:中國的文化在不同民族中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這些在博物館展覽中都是珍寶。而博物館是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延續脈絡,提升自身文化內涵的地方,也是國家為群眾提供文化公共服務的重要場所之一。如今社會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民族文化在博物館展覽中的呈現方式除了常見的文字、圖片、實物、視頻、講解外,如今涌現出新的表達方式:演藝。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旅游;演藝工作
一、引言
博物館在經濟社會旅游市場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因為其本身具有新穎感和市場吸引力、對環境影響小、投入物質的成本低的特點和優勢。但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方式主要是“實物為主”,給人呆板的感覺,很難表現出少數民族的多數文化特點,而且“以實物為主”的形式,顯得不夠重視無形文化地展示了,比如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是通過演藝表達的歌舞形式。因此,專門針對博物館中的演藝表達方式呼之欲出。
二、博物館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旅游和文化是需要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好比一個是靈魂,另一個就是載體。想要使旅游品位得到提升,那就要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以達到促進文化發展的目的。尤其是歷史博物館,是天然的旅游資源開發場所,因為其具有文化資源和底蘊的豐富性以及文化體征的特殊性。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進博物館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的是旅游業,所以,開發博物館旅游業不僅可以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還對傳承本地文化有利。博物館重要的旅游資源來自歷史和文化,旅游者能從中了解到該地區、民族、國家,甚至是人類的整個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很多方面的內容。現在我國發展旅游業的重點放在挖掘文化資源,而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旅游,在對于歷史文化資源的保存這一方面,持續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三、博物館與旅游業融合
要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就需要使得旅游業和文化業相結合,才能達到相輔相成、共同繁榮、互利共贏的目的。如何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那么就要從博物館開始。不斷在發展、在進步的科技體現出了現在的城市,而一個城市博物館可以為我們展現出更客觀更真實的這個城市的過去,因此它是作為了解這座城市的最佳選擇。文化發展的內涵和市場是體現的更多的,在旅游方面來看,只要把文化牢牢抓住了,那就等于抓住了核心價值,同樣,只要把旅游抓牢了,那就等于抓住了市場。
四、博物館中演藝工作的探索
信息泛濫是現代社會的特點,想要讓平淡的文字、枯燥的圖片、強調以實物為主,但是反而給人一種呆板、陳舊的印象。民族的文化是鮮活的,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流動著,在每一代人的生活中流傳著。博物館可以通過新穎的演藝方式將原本只能在圖片文字和實物里存在的民族文化展現在群眾面前,比如歌舞演員展示舞蹈、演奏民族樂器、展現傳統技藝、邀請傳承人親身獻藝、傳承民族風俗、不同民族的節日用不同的主題風格展示等,將人和民族文化在博物館內進行結合,以各種演藝方式呈現出來,增加展覽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也能夠從演藝形式中擴大民族樂器的影響力,讓群眾感受到文藝的熏陶,有利于得到持續的傳承。
演藝是能夠使得博物館展覽方式得到突破性,并具有創新的方式,讓博物館更好地適應社會潮流、可持續性的發展,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博物館存在價值和歷史使命的目的。
五、文化旅游融合下的博物館演藝工作發展探索與路徑
從一方面來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發展導致博物館受眾群體發生較大變化的是社會公眾成了博物館主要服務對象。而一些較大差異的存在,也對博物館服務工作提出了更加多樣的要求,比如:社會公眾知識結構、年齡層次以及思想理念,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為了使不同年齡層次及不同思維結構的公眾獲得更滿意的服務,可以在博物館建設過程中將受眾群體做出細化分類,也就是通過區域內對受眾群體的市場調查這個路徑,對公眾構成科學調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設置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公眾服務體系,比如有的群眾對演藝的傳達形勢接受度更高,那么在博物館內展覽時增加一些歌舞、樂器的展覽方式,使氛圍更為良好,同時也能夠吸引參觀的群眾。一般來說,參觀博物館的學生、文化藝術人員等年輕群體占大多數,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其收獲歷史文化知識和文化熏陶。在這個基礎上,博物館可以利用自身館藏資源,創設一些古籍展覽,進一步細化了受眾層次。比如學生,學生在觀賞陳列藏品和博物館展覽品之前,可以先了解歷史文化。另一方面來說,博物館還可以在設計常規展覽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在展覽館藏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藝術系列講座、藝術藏品、描摹競賽、學生專場等多元化活動的組織,因為展覽賞析的活動趣味性決定了新時期博物館受眾的主動性、選擇性,展覽是否生動有趣,決定了能不能吸引群眾。同時,博物館發揮引導和教育的職能也是不能疏忽的工作重點之一,應該積極的引導群眾去參觀和學習,為公眾活動的舉辦營造氛圍,增加演藝的方式展現無形的文化,激發目標群體對博物館資源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利用AR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展現多元化的知識給群眾,使群眾感受到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從而提升公眾的人文素養。
若要使博物館服務社會全體的作用發揮出來,就要使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被不斷地滿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都是相同的,不同博物館展覽和陳列的方式應該根據消費群體和博物館自身的特色來決定。做好對群眾的服務工作,不僅要對“物”關心,更要對人關心,人是作為藏品的意義和價值是否能夠全面真實的傳遞到觀眾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對博物館空間的布置和硬件設施、音樂背景、展廳、空氣、溫度、色調、休息場所,都能體現出是否尊重了游客的利益,要關注游客的心理體驗,為游客提供便利。服務要選擇人性化的渠道,及時的講解和提供信息給觀眾,優秀的服務需要快速準確的確定游客的興趣,在為游客講解時,以免游客感到疲勞,那么在講解時就要選對要點,快速準確的傳達,或根據觀眾的興趣做點變化,通過歌舞表演、樂器表演等動態形式來讓觀眾減輕疲勞,得到一些舒適。除此以外,還要注意服務設施是否提供完善,比如相關的圖書、音像資料等可以免費供給,也可以有償地提供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如演藝人員的民族服飾、民族樂器等,這要根據游客的需求和博物館的自身特色來決定。這些都能有效推動博物館的發展。
如今我國博物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傳統綜合、藝術、歷史、自然博物館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博物館,如社區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等。在這個背景下,為了使博物館旅游事業更加深入的推進,博物館管理人員可以借鑒其他博物館發展經驗,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設體驗式博物館旅游平臺。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博物院利用微信小程序,結合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出數字館。用戶進入交互媒體平臺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關注微信公眾號的形式。通過體驗式博物館的開放,為未來博物館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六、結束語
時代更替為后人留下的珍貴寶藏是文物的遺存,而將其作為供后人觀賞和學習,甚至研究,便是給予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機會。博物館讓人們感受到異地文化的特征,是通過陳列和展覽的方式,文化旅游是通過實地的觀光考察,使人身臨其境一般的體驗異地的風土文化,因此不管是博物館還是文化旅游,它們強調的都是地域文化,而這些文化的價值都是根植于自然的,換種說法,旅游的本質特征必定會有文化的融合,博物館是一個有著地方文化的象征和文化聚集之地。若要促進博物館在社會中的持續發展和文化的傳承,注重演藝形式來展現出無形的文化也是關鍵性的一點,我們相信博物館與文化旅游產業的結合是實際的需求和現實的選擇,那么加上演藝的形式,三者的優勢便是相輔相成的,會大大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慧媚.博物館如何應對文旅融合[N].中國文物報,2019-
10-22(006).
[2]金晶.文旅結合背景下博物館研學項目的設計開發[J].蘭臺
內外,2019(3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