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戲曲藝術是一門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藝術。綿延數百年,戲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包容與發展,自身也通過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汲取與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魅力,乃有今日之國粹。舞臺上一幕幕光鮮炫目的唱念做打,一番番酣暢淋漓的懲惡揚善,無不凸顯著傳統文化與民族意識的精神。這其中包括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道德倫理的堅守,以及對自身修養的追求。這些精神孕育在古老的藝術中,但總能夠與時代的步伐交相呼應。戲曲教育一代代傳承,一代代戲曲人在學習戲曲藝術的同時,也繼承了這些精神財富。
關鍵詞:戲曲;教育;時代精神
戲曲,一門古老悠久的藝術,一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漫漫歲月中,不但傳播著古香古色的古典韻味,同時也傳播著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意識。時代雖然在變遷,戲曲藝術在不斷發展,戲曲教育的形式也在與時俱進,但那凝聚在戲曲文化中的,對民族意識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從未消失過。那些古老的精神隨著一代代的戲曲人傳承至今,依然能彰顯出它并不古老的意義。
一、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年”的講話中說道:“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在任何一個國度、任何一個時代,愛國都是亙古不變的時代主題。“厲節操秉精忠做人榜樣,勤王命誓報國方為棟梁”,這是戲曲人對愛國主義的啟蒙認知。從“坐科”起,也許懵懂無知不識字,但“精忠報國”卻是爛熟于心的唱詞。在曲律悠揚中、在余音繚繞中、在抑揚頓挫中、在激情飽滿中,學生們認識了岳母的賢明、岳飛的壯志,以及母子二人對“家國天下”的責任與擔當。“休道楊家無男兒,可知俺楊們女將的威名”。在戲曲的常演劇目里,巾幗不讓須眉的形象更是數不勝數,年少機警的荀灌娘、擂鼓破敵的梁紅玉、足智多謀的穆桂英,還有老當益壯的佘賽花。伴隨著那些忠貞的英雄,質樸的故事,愛國的種子在學生們的心中便開始了萌芽。戲曲演員對每一出劇目的學習,都要求將自身完完全全浸透在所要表達的人物中。而在每一個人物的刻畫、每一份情緒的體驗里,背后還有很多個延伸的故事與情感,幫助訓練者進行更加深刻地理解與投入。因此,每一出劇目從學習到演出,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訓練者要逐一感受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仔細揣摩人物的心理與故事的情境,只有將自己置身于原始的情境當中,對人物的表達才更加深刻,更加細致,更加富有感染力。訓練者經歷了一遍遍的精神與心靈的洗禮,愛國心便隨著自己的演繹與年齡的增長,在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中愈加強烈,長此以往的熏陶帶來的必然是根深蒂固的信仰。“講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在傳統的戲曲教育中里,豐富的愛國主義故事植根在每一個繼承者的思想意識中。這最親近的中國好故事始終影響著每一個訓練者價值觀念的建構,影響著他們從少年到晚年的精神與信仰。因此,在傳統的戲曲教育中,愛國主義的精神始終是與每一個戲曲人形影不離的命題。
二、尊師重道的人文精神
在傳統的戲曲教育中,獨特的師生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環。“師徒如父子”是中國傳統技藝傳承領域中特殊的情感體系與文化特征。“師父”顧名思義,既為“師”,也為“父”,有著雙重的情感與雙重的責任。比起師生關系,它多一重親情呵護的溫暖;比起父子關系,它多一重傳道授業的嚴厲。在舊時的戲班兒里,與師父的相處不僅僅是學習技藝,其吃、住、行同樣生活在一起,這意味著老師既要承擔技藝的教導,還要像父親一樣照顧到徒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是職業道德的操守;但把每一個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養,則是無私的大愛。在這種教育關系之下,徒弟對于師父的記憶,永遠都飽含著敬畏與敬重,尊師重道也就成了徒弟對師父永遠不可僭越的法則。時至今日,“師徒制”已經淡出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但傳統戲曲人“尊師重道”的倫理觀念,較于其他領域總顯得格外鮮明。因為現在大多數“入科”(從中專起)的戲曲學生,仍都是從少年時期(10—13歲左右)就遠離父母,長途跋涉進入到專業院校學習。五至六年的學業,從少年到成年,他們人生最關鍵的成長階段是在教師的指導和保護下度過的。是以今日之戲曲師生間,師對生依然保有傳道授業的使命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生對師也依然保有尊師重道的敬服與發自內心的愛戴。傳統戲曲人總是喜歡稱自己的老師為先生,伴隨著一句“先生”,接下來不失禮節的問候是晚輩對長輩的尊重;高談闊論的爭辯是老師對于學生的包容;隨心所欲的呢喃則是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多少種“角色”,就是多少種美好的情感。盡管轉換在各種“角色”之間,但師生不會存在隔閡,卻也始終保持著必要的尺度。正是這種特殊情感的存在,使得傳統的戲曲教師在管理學生上既嚴厲又不失松弛,學生對待老師不會拘束卻也不會肆無忌憚,即便出師、畢業,師生也還能夠時常保持深度的溝通、交流與相互關懷。尊師重道,厚德載物,這種傳統文化中典型的道德精神,不僅體現在古老的戲曲教育中,今日也依然被戲曲人遵循著,并且代代傳承著。
無論是“師父”還是“先生”,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這種因素并不僅作用于技術教育的層面,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也同樣能夠起到巨大的輔助作用。舊時代科班制、師徒制的教育模式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的師生制教育模式,但尊師重道的精神,依然是今日每一個教育與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
三、團結緊密的“一棵菜”精神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關于各民族團結的寓意。無論對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團隊,團結都是核心凝聚力的集中體現,它能夠凝聚成戰無不勝的精神力量,帶領人們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在傳統的戲曲教育里,一個與“石榴籽”寓意相似的詞語就是“一棵菜”。“一棵菜”是戲曲人“入科”后必修的一項道德準則。它要求無論臺前幕后的每一個戲曲從業者都應當有集體觀念,有大局意識,為同一個藝術目標充分貢獻自己的能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在舊時的戲班里,只有最優秀的表演者才有機會站在舞臺中央,也只有最優秀的演員才能夠稱為“臺柱子”,成為一個戲班的象征。在舊的梨園文化中,“戲班兒”是戲曲人賴以生存的載體,而每一個戲班兒的營生都離不開一個叫座的當家臺柱。“角兒”就像一面旗幟,是戲班兒賴以生存與競爭的活力和保障。盡管“角兒”在戲班兒里存在的意義如此重要,但真正能夠使藝術發揚光大,使家班立于不敗之地的,則是“一棵菜”精神。無論在舊制里還是新時代,這是每一個人戲曲人都銘記于心的道理。“角兒”是對舞臺技藝的單項追求;“一棵菜”則是公大于私的團結精神。它強調的是集體利益,強調的是大家擰成一股繩,為同一個目標、為同一出戲、同一個舞臺效果或“馬前”、或“馬后”、或“全力救場”、或“傍得嚴實”等等,最終呈現出恰到火候兒的藝術水準,如同石榴籽一樣,粒粒飽滿,顆顆相抱。
四、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
今日祖國萬象,已是盛世繁華,但艱苦奮斗仍然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我們不懈追求的價值方向。“堅忍不拔”是全國戲曲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的“國戲精神”。“忍”字意味著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環境如何變化,際遇如何更迭,國戲人都應該守得住繁華,耐得住寂寞。這不是當下才有的精神推崇,而是傳統戲曲教育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傳統的戲曲人才培養中,艱苦奮斗是每一位戲曲人啟蒙的“第一節課”。“艱苦”源于它的生長環境。從勾欄瓦舍起,古老的戲曲藝人在艱辛維持生計的同時,也在努力完善、繁衍著自己的藝術。無論生存的空間如何狹小,生存的條件如何窘迫,“撂地兒求生”是戲曲人早期體現出的“堅忍”性格。正是在“堅忍”精神的支撐下,古老的戲曲人忍住了艱苦,忍住了寂寞,不斷吸收他山之石以攻玉,經過反復地打磨、推敲與鉆研,最終形成了今日集百家之所長,堪稱“國粹”的戲曲藝術。戲曲根植于艱苦,是以“堅忍”也是戲曲的一大藝術特性。“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每一個戲曲演員無法繞過的艱辛。戲曲以歌舞演故事,是一門綜合性極強、品質要求極高的藝術形式,故而對訓練者的條件要求極為苛刻。這意味著并不是每一份苦練的汗水與辛酸都能獲得應有的舞臺和觀眾。也許聲音倒倉,也許身體異常,一個細微的命運使然便能輕易終結一個戲曲演員原本燦爛的舞臺生涯。但余音繚繞的聲腔、頓挫有力的身段、扣人心弦的技巧,仍是戲曲人不懈追求的藝術境界。在堅忍的奮斗中,戲曲人唯愿守住這一脈民族藝術的精髓。
戲曲藝術經歷八百多年的歲月浮沉,幾度繁華、幾度凋零,無論環境多么局限,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古老的戲曲人總是用最堅韌的姿態守護著戲曲藝術的靈魂。在黑暗中隱忍,在黎明時綻放,直至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新時代,這門古老的藝術,再一次綻放出它應有的光彩。它歷久彌新的傳統精神,與不斷進步的時代精神,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