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摘 要】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乎到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職學生作為職業院校的一個特殊群體,除要重視其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外,還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發展現代職教的重要子環節。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中職教育在我國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由于中職生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差,一直不被教師重視,導致他們中的很多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健康的成長。作為從教多年的中職語文教師,我一直關心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結合課堂教學,不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情感缺失問題
中職學生在校期間,由于學習遇到阻力或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情緒容易發生較大變化,出現偏激,行為也容易走極端。如果老師、家長或同學不能理解他們,他們的情感就會受到壓抑,態度變得消極,甚至有些玩世不恭。這種壓抑的狀況使得他們不愿意與人進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時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遭受到嚴重挫折的學生,對什么反應都非常冷淡,產生了消極避世的態度。情感的缺失使得中職學生常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時常自卑,這就導致很多有自卑感的中職學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逐漸沉淪中度過了一天又一天。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沒有了精神的支柱,很多中職學生面對自己的現狀不思進取,沒有學習目標。另外,中職學生依賴性強,自理能力較差,對各種社會現象沒有清醒的認識。因而,很多學生的性格孤僻,脾氣暴躁,難以讓人忍受,長期發展的結果就導致他們情感缺失,人格越來越不健全。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關注他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生活。
(二)學習心理問題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習心理問題。很多中職學生都是因為對學習失去興趣導致學習成績下降。這部分中職學生大多自滿自傲,不思進取。他們沒有為自己樹立遠大的目標,在學習中缺少正確的方法,對自己沒有自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導致身在學校心在外。目前來看,我國中職學生厭學是一種普遍現象。學生從心理上就對學習不感興趣,行為上逃避學習,無論如何學習成績也不會名列前茅。這些中職學生上課時無精打采,對待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說教聽而不聞,學習成績逐漸下滑。他們對前途失去希望,常常逃學,甚至出現了害怕進校的心理障礙。這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畏縮不前。
(三)就業現實問題
處于擇業就業期的中職學生,同樣也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正確的就業道路,就會擁有美好的就業前景。由于學生對各行業工作的一無所知,使他們迷茫無措,很容易失去最佳的擇業就業機會。因此,這時期的中職學生心理往往是復雜的,他們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幻想,對現實又具有緊張憂慮感。究其根源是由中職學生的性格、情感造成的。如果中職學生具備完善的人格,完美的性格,就會理智地處理好自己的擇業就業問題,而不會感到束手無策。因此,樹立中職學生完善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均衡地發展,是中職語文教師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目前,許多中職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就業需要的健康的社會人才,而不僅是一個職校學子。
二、搞好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氣氛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否則很難進行下去。在職業學校中,想要營造這樣的一個教育氛圍并不太難,關鍵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各種學校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生的意識,讓學生在學校不會感到很空虛。同時,學校應該成立相關的心理健康部門,可以對學生進行定期的教育,防止一些學生的不良發展。
(二)強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積極應對中職學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文件中明確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和管理,積極組織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對中等職業學校的督導評估范圍,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長負責,德育工作教師為主體,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可見,加強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
(三)培養正確科學的思維方式,樹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一個主動的信息探求者,并不是消極地等待環境刺激而產生反應的被動個體。個體內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其結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人的行為、動作的產生以及言語活動等都受到個體內部心理活動的調節和控制。因此,要積極加強中職學生認知方式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思維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由于中職學生個體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和知識儲備有限的影響,已形成他們獨有單一、不夠成熟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不夠客觀冷靜,喜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等,尚未形成多向、發散、全面的思維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多角度認真分析和評判,必要時可與學生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克服不良思維定勢影響。通過多次訓練,長期反復進行,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合理看待問題,從而為解決心理問題奠定思維基礎。
(四)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美國心理學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在做中學”的核心理念,強調讓學生放手去做,解放學生的身體,讓學生融入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探究的過程中,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同樣,可以把“在做中學”的理念引入到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體驗,在做中學習,在做中思考,在做中獲得鍛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各科任課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需要,根據教材重點難點,設計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總體聯系的教學片斷,如當前與網絡聯系較為密切并推廣的微課、微講堂等,把整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變成精簡生動的系列微小視頻,讓學生喜愛并愿意投入學習。其次,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例如,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實訓活動,讓學生能結合課堂所學,引發對實踐探索的興趣,解決專業實踐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讓學生在課外能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增強表現自己的自信。再次,在課堂教學和各種活動中,可以設置多種困難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難,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重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磨練堅不可摧的強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實踐證明,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緊密結合、相互配合,才能更有利地保證整個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要配合學校,家長要和教師溝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會教育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與學校攜手,使學生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走上社會,都能感受到共同的期待和要求,目標一致,能使他們更加堅定信心。另外,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可以舉辦家長學校,設立家庭教育輔導站等,以推動家長和學校教師共同研究教育經驗和規律,普及科學教育知識,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俞冬梅.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學周刊,2014(12)
[2]羅麗靜.思維方式缺陷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機械職業教育,2015(2)
[3]張蕾新.當前中職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類型及疏導對策[J].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