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
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涉及資產交易的經濟行為越來越多,交易資產進行資產評估工作是后期資產交易的基礎,資產評估工作涉及的操作流程和管理關鍵點很多,如不能準確開展資產評估工作,評估出來的價值很可能不公允,不能維護國有資產出資人合法權益,不能促進國有產權有序流轉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本文以國有資產占有者的角度,從資產評估報告階段、資產評估報告審核階段、公示階段和資產評估報告備案階段等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結合資產評估工作的管理實踐經驗,提出資產評估工作具體操作流程和實踐經驗,希望能為資產評估工作提供切實的幫助。
一、管理實踐
1.資產評估報告階段。國企國有資產處置、產權收購轉讓等經濟行為時,應當對涉及的資產進行評估。經濟行為應納入集團公司年度股權投融資計劃或資產處置計劃。未納入年度計劃的經濟行為,應取得集團公司同意該經濟行為的書面文件。根據計劃或文件,由國有資產的產權持有單位或非國有資產的接受單位通過邀標招標的方式委托集團公司評估機構庫內的中介機構進行評估。資產評估機構出具報告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①明確評估業務基本事項;②編制資產評估計劃;③確定評估方法并收集資產評估資料;④財務經營狀況分析及盈利預測的復核;⑤評定估算及內部復核;⑥出具資產評估報告。
2.資產評估報告審核階段。①評估委托方、被評估企業(產權持有單位)概況。重點關注是否對被評估企業歷史沿革、股權結構(圖)、股權變更、經營管理等情況進行了必要說明,是否反映了近三年的資產、財務、經營狀況。存在關聯交易的,應當關注是否披露了關聯方、交易方式等基本情況。
②評估目的。重點關注評估報告中是否清晰、明確地說明本次資產評估的經濟行為目的,以及評估所對應的經濟行為獲得批準的情況或者其他經濟行為依據。
③評估對象和評估范圍。重點關注評估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法律權屬狀況、經濟狀況和物理狀況等;關注評估范圍是否與經濟行為批準文件、評估業務委托約定書等確定的資產范圍一致。
④價值類型及其定義。重點關注評估報告是否列明了所選擇的價值類型及其定義。選擇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類型,應當關注其選擇理由和選取的合理性。
⑤評估基準日。重點關注評估基準日的選擇是否接近評估目的對應的經濟行為或特定事項的實施日期。企業在評估基準日后如遇重大事項,如匯率變動、國家重大政策調整、企業資產權屬或數量、價值發生重大變化等,可能對評估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時,關注是否調整基準日進行重新評估或對相應影響進行充分披露。如涉及上市公司股份間接轉讓項目時,評估基準日應當符合《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證監會令19號)規定。
⑥評估依據。重點關注以下內容:經濟行為依據、法律法規、評估準則、權屬、取價等依據。
⑦評估程序實施過程和情況。重點關注評估機構在評估過程中是否履行了必要評估程序,評估過程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未履行評估準則規定的必要評估步驟的行為。
⑧評估方法。重點關注評估方法選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關評估準則的規定要求,以及評估過程中評估參數選取是否合理等。以持續經營為前提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對企業(含其擁有實際控制權的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是否采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進行評估,并分別說明選取每種評估方法的理由和確定評估結論的依據。
對使用收益法評估的,審核時重點關注以下內容:a.對企業資產、財務情況的分析是否充分、合理。是否對被評估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不具有代表性的收入和支出,如非正常和偶然性的收入和支出等進行了合理調整;是否對被評估企業的非經營性資產、負債和溢余資產進行單獨分析,合理判斷資產、債務、經營業務配置的有效性,劃分與收益存在直接相關性的資產、債務情況。對于不能或不需歸集的,是否單獨進行評估。b.收益預測是否合理。是否根據企業資本結構、經營模式、收益情況等選擇了恰當的收益模型,對應的折現率確定過程和依據是否合理。c.是否合理預測了相關參數。如被評估企業的收入、成本及費用、折舊和攤銷、營運資金、資本性支出、折現率、負債、溢余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等。d.在并購經濟行為中,若被并購方屬于非國有企業,并采用收益法結果確認評估價值,當被并購方的每股凈資產高于評估報告中選取的同行業具有代表性的參照企業每股凈資產平均值,且對被并購方盈利預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時,原則上要求收購方與被并購方簽訂相關利潤承諾協議,承諾的金額應與評估增值額對等,并將協議一并報送集團公司。
對使用市場法評估的,審核時重點關注以下內容:a.選擇的可比案例是否與被評估企業具有可比性,是否處于同一行業或相近行業,或者是受共同因素決定或影響。是否對可比案例及被評估企業的數據進行了必要的分析調整,并消除了偶然性因素的影響。b.選擇的可比因素是否是企業價值的決定因素,選擇的價值比率是否適當可靠,是否經過了必要的修正調整。是否選擇了多種可比因素,對于不同可比因素得到的不同評估值是否能夠合理的選擇計算。
⑨評估結論。重點關注評估結果是否涵蓋了評估范圍及其與評估目的和經濟行為的一致性和適用性。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應當關注不同評估方法結果的差異及其原因和最終確定評估結論的理由。
⑩特別事項說明。重點關注以下內容:a.對權屬資料不全面、評估資料不完整、經濟行為有瑕疵等情形,企業是否已經補充完善;b.對評估機構未履行必要程序,通過特別事項說明披露大量問題,影響評估結論的,企業和評估機構是否已經妥善解決。
?簽字蓋章。對照《企業國有資產評估報告指南》等規定,重點關注評估報告簽字蓋章是否齊全、規范、清晰。關注公司制評估機構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合伙制評估機構負責該評估業務的合伙人是否在評估報告上簽字。關注《企業關于進行資產評估有關事項的說明》是否已經由評估委托方單位負責人和被評估企業(產權持有單位)負責人簽字,加蓋相應單位公章并簽署日期。
?評估報告附件。重點關注附件是否齊全,評估報告附件內容及其所涉及的簽章是否清晰、完整,相關內容是否與評估報告摘要、正文一致。附件為復印件的,評估機構是否與原件進行了核對。
3.資產評估公示階段。資產評估項目應當在資產評估委托方、資產占有方和其認為應當知悉的集團公司總部相關部門(或人員)進行公示。涉及國家秘密或者企業商業秘密的資產評估項目,應當在可知悉范圍內公示。資產評估公示內容包括:資產評估委托方概況、資產占有方概況、資產受讓方概況、經濟行為批準文件、評估機構選聘方式、評估機構及評估師資質、評估程序履行情況、評估報告摘要和特別事項說明、評估結果匯總表、評估資料查閱方式、公示反饋意見收集及處理方式、其他認為需要公示的內容。各公示方應在申報備案前完成公示,公示期限為5個工作日。各公示方可選擇相關單位的辦公信息系統、相關業務系統平臺、公告欄、郵件等途徑進行公示。
4.資產評估報告備案階段。資產評估報告由資產評估所出具后,資產評估委托方經過初審和公示完成后,上報集團公司總部進行備案,備案具體資料包括:二級成員單位紅頭文件、初審意見、公示結果、評估報告、評估說明、評估明細表(統稱“評估材料”)、項目情況說明,并在國資委產權管理系統中錄入。
二、思考
資產評估工作目前的整個評估流程(資產評估報告階段、資產評估報告審核階段、公示階段和資產評估報告備案階段)已較為精煉,目前資產評估工作備案流程主要原因一是資產評估工作本身涉及的內容就較為繁雜,二是二級單位往集團公司上報需要準備的資料均為紙質版,改進建議為從集團層面將資產評估工作進行信息化流程,不僅整個流程全程可視化,而且效率更高。20190515評估工作的管理過程用流程圖補充出來,再作細化說明;應從管理流程的提高功能來思考,用改革完善管理流程來反應說明。
(作者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