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佳薇

自2005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認為金融機構應當為生活水平較低的窮人提供服務以改善其生活質量;近幾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普惠金融體系構建,核心在于為因經濟狀況等限制的社會群體,如貧困、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提供適合該群體的信貸、保險等金融產品及服務,使社會各群體都能接觸到對應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解決我國 “三農”問題是目前農村普惠金融推進的重點之一,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形式,也是農村規模化經營的有效手段,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應作為農村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
一、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及各金融機構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使我國普惠金融基本面覆蓋范圍持續擴大,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營業性網點22.76萬個,較2013年末增長8.5%,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
1.薄弱領域金融可得性持續提升。銀行為小微企業、貧困群體等提供的貸款數額大幅增長,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0.95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48.2%,其中農戶貸款余額8.11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80%。
2.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有所提高。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線上信貸服務。浙江網商銀行主要依靠互聯網運營的模式,實現三分鐘申貸、一秒鐘放款、零人工介入的“310”貸款模式。銀行業持續減費讓利,降低普惠金融融資成本。2017年大中型商業銀行對普惠金融客戶取消收費項目335個、對387個項目實行收費減免,全年減費讓利總金額約366.74億元。
3.金融扶貧攻堅成效卓著。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496.96億元,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607.44萬戶,占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5.81%;向貧困戶發放的扶貧開發項目貸款余額2316.01億元;積極開展貧困人口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全國25個省(區、市)1152個縣(市)承辦了針對貧困人口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業務,覆蓋貧困人口4635萬人。
二、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策支持與相關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數量不斷增長,質量也在不斷提高。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之后的十余年間,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興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受到了高度重視,不斷蓬勃發展,如下表所示。近年來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持續增加,截止至2018年底,我國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217.3萬戶,較上年增加7.7%,對解決三農問題、扶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領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有了質的飛躍。農業合作社的資產以及營業收入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在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機服務、花卉、水產品、林產品等各個行業皆有涉及,同時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廣度也有所提升。
打造自主品牌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縱深向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綠色產品認證、推出品牌,將有效吸引公眾購買,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力。截止至2017年底,已有43.7%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了標準化的生產和服務,29.6%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自主品牌,49.9%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綠色或有機食品認證。
發展狀況向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越來越有能力承擔相關社會責任。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控措施、通過分紅等手段帶農增收、采用秸稈還田等手段保護生態環境、參與農村基層環境建設等,成為農村脫貧的重要形式。
三、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融資存在問題的原因
1.農村專業合作社自身欠缺內部管理并缺少可擔保資產。近年來,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的向好發展,但由于成長時間較短,農村專業合作社成員文化水平受限,主管人員管理經驗不足,社員缺乏大局思維,較為盲目,在合作社發展較好時,蜂擁加入,而收入波折時則隨意退出,這樣加劇了農村專業合作社內部的不穩定性,難以標準化、專業化,各方面尚不完善。同時由于市場準入較為寬松,合作社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合作社空有互助之名,實則名不副實,只為套取國家補貼,嚴重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總體社會形象與信用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合作社雖在工商局注冊登記,擁有法人資格,但是因進退社自由,股權存續穩定性差,且無法用于抵押貸款。另外,合作社大多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大多資產為租賃使用沒有所有權,且集體資產一般不能用于抵押,而果林等農作物受天氣影響極大,受到損傷的風險較大,因此一般也不能作為抵押物換取貸款。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村專業合作社能夠得到的金融機構支持。
2.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且金融產品較為單一。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出具的年報,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全行業中居于首位,2017年高達4.4%;截止至2016年底,農村信用社1125家,農村商業銀行1114家,農村合作銀行40家,而截止至2017年低,農村信用社及合作銀行分別減少160家及7家,農村商業銀行僅增加一百余家。由此可以看出,農業貸款質量不高,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緩慢。另外,農村金融產品、服務方式等較為單一。現有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大多是存單質押、企業擔保、農民聯保貸款和農戶小額貸款等傳統信貸產品,難以滿足農民對不同規模和不同方式的信貸資金需求。在農業保險體系方面,因為農業易受不可預測的自然環境影響,具有高風險的特征,貸款無法償還的風險較大,金融機構一般不愿意給信用評級較低、規模小的農業合作社放貸。農業保險賠付率大,使得農業保險業務常年處于低收益、保本甚至虧損的情況,很多金融機構設置農業保險業務意愿低。同時農業保險覆蓋種類較少,一些農業領域尚未進入可投保范圍。
四、如何更好地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融資問題
1.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自身管理、規范自身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核心是合作,就必須加強社員與合作社的關系緊密程度,減少隨意進退社的現象,社員應當接受相關理論教育,相信合作社發展未來,同時合作社應當采取民主決策制度,讓社員參與合作社運營與決策過程,增加其團體感與信心,以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可以邀請或是聘請專業管理人員,為合作社的管理層進行相關培訓,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合作社未來發展路徑更為清晰、穩定。另外規范自身財務制度及相關崗位職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獲得信貸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身具有足夠的信用支持,正規的財務制度能夠增加合作社的財務報表的可靠性以及被信任程度。打造自身品牌,與當地特色相結合,依托本地資源及特點,在重視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本社知名度,推廣自主品牌可以有效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力與持續經營能力。
2.加大政府的支持與監管力度。為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政府的相關優惠財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為風險較大的農業保險及信貸等提供財政保障,加強風險補償機制,讓相關金融機構沒有后顧之憂。第二,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將果林等規范化劃入擔保資產,中央及地方財政按比例出資,為農業信貸提供一定額度的貸款擔保服務。第三,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合作,支持其產品推廣與深加工,支持優秀合作社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并及時將示范社相關先進有效的經驗宣傳推廣至全國。政府有關部門也應當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業績審核,將重心放置于合作社質量而非數量,減少沒有實質性作為,只為套取政府相關補貼的“掛牌社”“空殼社”。同時,深入推進示范社創建行動,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實體化、規模化發展。
3.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拓寬融資渠道。金融產品服務急需創新,實現農村各類資金需求全覆蓋,擴大農村普惠金融完善程度與覆蓋面。一是擴大擔保和質押物種類范圍,制定相關認定農作物為質押物的規則,如林權、農機等。二是豐富信貸產品,創新適合農業現有收益率的貸款利率水平,根據農作物生產周期制定貸款償還期限,合理放寬合作社信用評級條件,使規模較小但仍有發展潛力的合作社得到資金。在拓寬融資渠道方面,應當加快完善多維度、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增加村鎮銀行的網點布局密度,建立與農戶緊密適配的金融服務;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拓展“三農”信貸投放,優化資源配置。其次,給規模及盈利指標達到一定程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銀行間市場開展公開或私募發債融資的自主權,增強其自身融資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