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穎

摘 要:農牧業對于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大。“互聯網+”的參與,使得農牧產品以網絡為媒介,銷往全國各大市場,推動邊疆現代化農業發展。通過分析邊疆地區農牧產品銷售的現狀,深入探討“互聯網+”農牧產品的未來前景,最終提出邊疆地區農牧產品結合“互聯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農牧產品銷售;邊疆地區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23
1 邊疆地區農牧產品銷售現狀
1.1 傳統農業銷售模式
傳統邊疆地區農牧產品銷售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生產農牧產品的農牧民直接將收獲的農牧初級產品(如蔬菜、牛奶等)帶到農貿市場或統一的售賣點進行銷售,銷售對象為單一的消費者群體。這是一種最為直接原始的銷售方式,常見于小規模的農產品種植者及畜牧養殖者,對比其他方式,利潤最為豐厚,但是無統籌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大量人力成本的浪費。
第二種,農牧民將產品向農村合作社或者其他平臺進行出售,之后再由商鋪向這些平臺統一購買,最后消費者直接向商鋪購買。這種方式通過實體店鋪進行銷售,由于通過了中間商的購銷環節,最后的價格會比前一種方式略高;對于生產農牧產品的農牧民而言,盡管這種方式會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他們與市場的隔離,會存在被中間商的壓低價格的情況。
最后一種,由農牧戶集中生產農牧產品,收獲后由企業統一收購并進行一定的加工,企業再將加工后的產品銷售給各農牧特產商店或配送至自營網點,由門店出售給購買者。這種模式較為系統性,但由于企業要去各分散農牧生產場地進行收購,物流成本就會大幅提高;另外,由于成本增長,定價也會提升,消費者買進意愿不會太高。
1.2 邊疆地區“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直到2018年9月中旬,新疆一共有458家網商,采用O2O模式(即線上線下融合)銷售產品的網商約占總數的19%,采取CZB模式(即為消費者定制個性化服務)的網商約占14%,較2017年同比上升約3%,還有約占1/4的商家采取微信等社交平臺進行推廣銷售。
在統計的全疆十三個地區中,2018年阿勒泰地區的網商活躍性和成長度都低于整體平均水平。另外,阿勒泰地區的網商主營農牧產品及衍生品和珠寶配飾,而對比往年數據,在全疆范圍內,農牧產品及其衍生品這一類商品的銷售活躍性和成長度都有所下降,而珠寶配飾銷售的活躍性卻比上一年要高,于是可以發現造成2018年阿勒泰地區電子商務的銷售狀況不佳的原因在于農牧產品及其衍生品的銷售活躍度降低。因此農牧產品銷售對于邊疆地區電商發展十分重要。
2 “互聯網+”邊疆農牧產品銷售目前面臨的問題及探究
在調研的過程中,對這些商家進行目前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人才的缺乏是邊疆電子商務發展中阻礙進程的主要問題;排在第二位的便是長期困擾阿勒泰地區互聯網平臺商家的問題,即物流成本過高與周期長;對比往年數據,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是產品的相似程度過高,從而導致的電商發展減緩。
表1 面臨的問題
2.1 人才儲備與人才需求的差距過大
從近三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人才問題一直都是網商們需要克服的頭號難關,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問題也逐漸被放大,究其原因,在于阿勒泰地區農牧業和互聯網人才培養不足,沒有創新人才完善的培養體系,同時伴隨著人才吸引力不夠的問題,不僅無法吸引外地的專業素質過硬,自身能力強的人才,許多本地年輕人才也都流往存在更多就業機會的內地大城市,發展活力受到一定的遏制。
2.2 物流成本高、周期長
由于新疆地方偏遠,行政區域面積約占中國的1/6,各個市、縣星羅棋布全疆,所以盡管疆內道路通達,運輸的時間卻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如果采用航空運輸,運輸時間會大大縮短,但是運輸成本卻會呈幾何式上漲。阿勒泰地區由于地處新疆最北部,物流成本更是高昂。對于疆內電子商務行業從業者而言,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運輸成本的增加會讓他們在產品定價時,將一部分費用轉嫁給產品的購買方,而購買方會考慮以其他價格較低的同質產品予以替代,這就會使邊疆網商們的市場份額占有量降低,進一步影響新疆網商行業的發展。
2.3 產品相似程度太高
隨著新疆電商行業的發展,產品相似程度太高成為行業中愈發凸顯的問題,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產品的復制成本太低,進一步講,也即原材料沒有進行深層次加工,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不夠,才使得大多數網商們只能在競爭激烈的“紅海”里拼殺;另外,參與其中的商家不只有新疆網商,還有內地的商家,比如有一種叫切糕的新疆特色食品,由于制作其技術要求不高,據統計數據顯示,有三成銷售切糕的網商分布在內地,長此以往,內地的網商由于交通便利,物流時效短,面對的需求市場遠遠大于新疆網商所擁有的,必然會擠壓新疆網商的市場占有份額,阿勒泰地區網商將會面臨更大的競爭。
3 “互聯網+”農牧產品銷售模式改進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人才供應體系
首先,政府可以從職業學校入手,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并增設相關實踐課程,培養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人才;在政府大力扶持教育事業的同時,也要給予人才更為豐厚的政策優待,讓當地培養的人才留下來,減少人才流失;另外,政府應構建出更多優質項目以及出臺利好政策,吸引外部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外地的人才來當地發展。由于“互聯網+”農牧業需要多領域人才的合作,政府在建立培養體系時,應當考慮到不能只重視單一技能人才的培養,而是要培養復合知識人才,如農業科學+管理經營等。只有建成完整體系,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自我造血。
3.2 健全配套設施
道路交通的不便給農牧產品運輸帶來時間和費用兩重成本的增加,由于產品加工企業及電商企業的貨物運輸頻繁且大量,對于他們來說,過路費絕對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政府可以聯合當地養路站對電商企業給予運輸補貼,如在銷售旺季實施過路費減半等有效措施,支持特色農牧產品企業扎根,帶動邊疆經濟發展。
另外,政府可以地價優惠、資金援助等方式促成企業在合適地點建成工業園區,原料與加工設備集中生產,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在非農忙時期,可以招收一些農牧民作為從事簡單機械工作的工人,在工業園區將他們統一安排食宿,避免來回的不便利,同時減少通勤時間的增加。除此之外,還應在運送途中設置物流配送倉庫點等設施,保障需冷產品運輸過程中的質量,提升客戶滿意度。
3.3 加強農牧產品加工業發展
邊疆農牧產品同質化嚴重,大多農牧產品加工程度不高,無法與市場上其他產品形成明顯差別,另外,由于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會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而邊疆的農牧產品由于物流成本高,在價格上處于劣勢,因此在市場與同類商品競爭時會有明顯的劣勢。因而,創新產品加工方式并推進農牧產品的精細化加工,讓特色加工產品從眾多普遍商品中脫穎而出,對邊疆農牧產品銷售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日韓等國,僅柿子這一種初級農產品就有上百種衍生產品,極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深度加工賦予農牧產品的不僅是價值的提升,更是資源的全方位利用。單靠純天然激發不了顧客的購買欲望,必須有進一步加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要掌握市場動態,避免出現生產與需求不匹配的現象。
3.4 打造邊疆特色農牧產品牌
邊疆農牧產品品質優良,但缺乏大范圍的市場影響力。伴隨政府的扶持,企業應當發展極具特色的地方品牌,將業務渠道拓寬,發展到全國各地。品牌賦予產品的是再一次提升附加值的機會,特別是在電商行業,有時甚至比深層次加工帶來的增值更多,因為不少消費者都經歷過被網上不良商家欺騙的經歷,所以在一次次購物經驗的積累過程中,他們都會形成自己“信任列表”,也就是商家所謂的客戶粘性,如果客戶在某家商店獲得了自身效益的滿足,那么下次選擇商家時,他有極大可能還會選擇這家。同時,特色農牧產品牌還能成為當地的地標,再加以創新加工產業的有力支撐,帶動邊疆旅游產業發展,最終形成完整的三產融合的產業生態鏈,有效助力農牧戶脫貧增收。
參考文獻
[1]李鵬飛,盧佳.農村電子商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與影響研究[J].新西部,2017,(05):81-84.
[2]新疆網商發展調研報告[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