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國
摘 要:針對當前校園足球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教育本原價值偏離現象,指出人本價值缺失、政治訴求過度、工具理性膨脹等是導致其價值偏離的主要原因。促使校園足球本原價值回歸正軌的路徑在于:以人本價值為基準建構核心認同,統領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與政策執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明確學生在校園足球價值選擇中的主體地位;淡化工具理性,在校園足球政策執行中平衡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張力。
關鍵詞:校園足球;教育本原;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99
校園足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足球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出臺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更是將校園足球納入了中國足球改革的核心布局之內。但在中國足球“久治未愈”的大背景下,“從娃娃抓起”的校園足球被社會強制性賦予了“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振興國足”“建設體育強國”的歷史期望。但是認真閱讀《方案》我們不難發現“發揮足球育人功能”才是校園足球的第一改革目標,而這一點明顯被社會忽視了。在這種認知之下,校園足球的教育訴求逐漸被剝離,而轉向“唯足球論”的短視思維。有鑒于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與邏輯分析法,力圖嘗試回答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其內含的教育訴求難以實現,“育人”價值產生偏離的深層次原因,并尋求促進校園足球價值本原回歸的適恰路徑。
1 明晰校園足球的本原價值
《管子·水地》中提到“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本原即為根源。探究校園足球的本原價值,正是探究其存在的根源性意義。校園足球的布局空間位于中小學校,學生是校園足球場域環境中的本體所在,學生成長自然而然應該成為校園足球建設的核心關注點。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而體育是以培養身體運動技能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動。因此,校園足球作為足球主動融入教育過程的嘗試,其生發點與立足點恰恰在于其作為一種積極的教育手段而存在。其價值承載在于作為教育的一種手段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之上,其評價的標準在于學生生命的完善與價值的呈現。足球作為當前“世界第一運動”,恰恰在于其充分表達著體育的普世價值——“一是教導生命發展的基本技能。二是提供生命發展的精神支柱。三是喚醒生命發展的體育潛能”。這種普世價值充分體現著體育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永恒意義。
校園足球能夠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提供獨特的育人機制與成長經歷,其中既有個人主體意識培養,又有集體意識塑造,傳遞出教育深層的內在機理,而因此校園足球的所蘊含的社會價值才能被激發。所謂發掘足球后備人才,為中國足球振興貢獻力量才有了實踐依憑。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這是精神,還是物質?”對于價值本原的思考常常會涉及此類“第一性”與“第二性”的對話,而對于校園足球而言,服務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正是“第一性”的,而培養足球后備人才的目標則是“第二性”的。
2 校園足球本原價值偏離的原因
2.1 人本價值缺失
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從人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實踐的價值,逐步成為人類對于當下各種實踐活動進行價值性建構的基本出發點。其中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充分反映了人類實踐的本質目的——“把人從一切‘非人的或‘異化的境遇中‘解放出來”。基于“人”本身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實踐選擇,為包括體育在內的人類的一切活動提供了可供追尋的價值目標和價值選擇的基準。起源于英國的現代足球同樣追隨這一潮流。而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從人出發進行的完整人格的培養,校園足球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無法脫離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而存在。但是校園足球牽涉多方主體,國家、地方政府、中小學校、老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在進行價值選擇的過程中均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價值判斷的標準,主要是根據主觀的慣性思考和切身利益。中小學生作為校園足球的主體,雖然人群最為龐大,但是其力量卻是最為弱小的,多處于被動接受的態勢。長此以往,這種缺乏人本觀支撐的價值選擇必然阻礙校園足球內含的教育本原訴求的實現。
2.2 政治訴求過度
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有著極強的社會影響力。調查顯示,全球 64%的人口都會關注 FIFA 世界杯,高于足球和體育運動本身的粉絲人口。這種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賦予了足球強大的政治話語權和意識形態傳播功能。自1949年以來,體育在我國的政治語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足球更是如此。萬里同志曾指出“足球是一個國家經濟、文化和人民綜合素質的綜合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要搞上去,這是一個體育強國的標志”。在中國,高層意志一直是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重要依據,校園足球亦受益于此。從2009年到2018年間,圍繞校園足球的開展,各類相關文件密集出臺,直接推動了校園足球的跨越式發展。尤其是2015年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將校園足球建設推向了高潮。但是這種“國家在場”極易導致政治因素對于校園足球場域的非正常干擾,容易使得校園足球建設各主體把其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進行推進。在這種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的政治壓力之下,形式主義、功利主義的泛濫就很難成為偶然,從而逐步擠壓校園足球教育訴求的生存空間,導致本原價值的偏離。
2.3 工具理性膨脹
馬克思·韋伯將人類的理性區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韋伯眼中,持工具理性的人看重所選行為能否達到目的,忽略行為本身,與之對應,持有價值理性的人更加強調行為本身的價值,對于結果的考量則處于次之地位。“人們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對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選擇,作為重要教育內容的體育教育活動也不例外”。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校園足球在建設過程中同樣面對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博弈。適度的工具理性可以激發校園足球建設主體的積極性,但是工具理性一旦膨脹則會引起一系列的形式主義、功利主義。《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5000多所基礎上,2020年達到2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實施方案》要求“至少 50%的學生每周參加不少于 2 小時的足球運動”。這些目標不僅忽略了校園足球當下“缺衣少食”的現狀還將足球擺在了高于其他體育運動的地位之上。而學校受制于技術性目標的壓力出現違規招收足球特長生、盲目追求足球榮譽、荒廢其它體育項目等工具理性泛濫現象則不足為奇。學生受制于被迫參與足球的要求,“身順而心違,精神受無量之痛苦”,產生應付心理與抵抗情緒也實屬正常。
3 校園足球本原價值回歸的路徑
3.1 以人本價值為基準建構核心認同,統領頂層設計與政策執行
根據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解,社會的充分發展建立在個人的充分發展之上,個人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反過來社會發展又為個人的發展提供社會條件。校園足球作為人類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判斷其存在價值的依據正在于其能否通過滿足學生的需要進而滿足社會的需要。校園足球作為教育手段遵循教育邏輯,在校園足球的開展過程中,把以人本價值觀作為價值基準建立核心認同,始終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政策制定與執行的第一參考要素,這既是校園足球各方治理主體協同發力的基礎,也是建立共同價值評判標準的原點。校園足球的開展既是足球場域內部的國家意志在向社會尋求發展出路的位置下移,也是社會充分證明自身活力,向外界發出聲音的有效路徑。《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作為校園足球發展的最頂層設計,將“發揮足球育人功能”列為校園足球的第一改革目標,為校園足球的發展指明了價值取向。
3.2 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明確學生在價值選擇中的主體地位
“價值選擇的實質是對人的本質的追求和選擇” 。人本質的實現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價值作為客體對于主體所具有的意義或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有價值可言,包括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基于人本質的實現,外在的價值選擇要從人類主體的內在價值實現出發。校園足球布局空間位于中小學校,學生是校園場域的本體,因此,在校園足球的價值選擇上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內在價值需要出發,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旨歸,進而通過校園足球的普及實現足球后備人才精英的產出。無論是校園足球的藍圖擘畫者、還是政策執行者都應將學生本身的成長視為基本的落腳點,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關懷生命成長,關心學生發展的價值追求和價值承載,既體現著學校教育的本原特征也是對現代體育存在價值的積極拓展。
3.3 淡化工具理性,在政策執行中平衡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張力
校園足球作為國家為促進足球發展出臺的長期性的政策,其從一開始就具備了極強的工具價值屬性。但是,校園足球的基層推廣,其根本意義在于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感受足球運動的魅力,擴大足球人口、孕育足球人才的目的則是延伸性的。教育的職能,就是將“種子埋下去”,讓孩子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欲望,校園足球的意義正是在于將足球的種子埋進千萬青少年的生活中。當前,工具理性的膨脹逐漸忽略了校園足球這顆種子成長為大樹的長期性,更忽略了校園足球本身的魅力所在。但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并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有著可供中和與判斷的界限。以價值理性為基準,適當發揮工具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調動校園足球各方主體的積極性。從客觀條件出發,從校園足球依托的現實條件和基礎出發,擺脫工具理性的挾制,把校園足球看作是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有益嘗試,進而發掘其延伸價值,方為校園足球建設的根本。
4 結語
校園足球,先是校園,后為足球,其無法脫離作為教育手段存在的本原特征。將校園足球看作是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振興中國足球的一方“良藥”,顯示了各方在面對中國足球“積貧積弱”的現狀下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足球發展模式時的積極努力,本無可厚非,但是對于校園足球給予“不可承受之重”也流露出從國家至民眾的焦慮心態。面對這種焦慮,校園足球建設必須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校的教育根本,尊重其它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中的存在意義,堅持育人為本之理念,這既是教育本質之旨歸也是學生成長之要義,更是中國足球振興之要求。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但艷芳,孫義良,杜子陽.現代體育本原價值與青少年生命本體關聯的哲理透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01):12-15.
[3]李銘磊,韓延倫.回歸生命:教師教育本體價值芻論[J].當代教育論壇,2018,(05):48-54.
[4]李金和.人類解放前提論——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解讀[J].理論月刊,2011,(06):35-37.
[5]2018年世界杯主辦國家、商業價值及全球影響力分析[EB/OL].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7/656232.html.
[6]高清海.價值選擇的實質是對人的本質之選擇[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