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思明
摘 要:本文從對校園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對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把握的核心要素進行解析,提出打造校園文化建設要重點加強“六種文化”建設,即:建設物質文化、豐富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著力行動文化、重視口號文化、會講故事文化。從而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再從文化自信再次走向文化自覺,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用知識喚醒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生命。
關鍵詞:校園文化;核心要素;建設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一個好的環境能夠使人上進造就人,一個惡劣的環境也能夠使人頹廢毀滅人。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文藝座談會及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學校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創新形式,搭建平臺,增強師生文化自信,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將校園文化建設好,提高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及育人效果,是筆者思考及嘗試解決的問題。
一、對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的現狀思考
(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是部分學校的校園文化缺乏頂層設計,規劃布局不規范、隨意貼掛、層次不高;二是缺少文化主線和核心,散亂沒有形成校園文化體系;三是缺乏地域文化的融入,特色文化和地方標識文化還沒有形成;五是“文”而不“化”即墻上貼掛詞句但師生不理解,或“化”而無“文”即文化宣傳都做了但缺乏提煉總結,沒有理論提升。
(二)問題產生根源分析
1.頂層設計領導存在僵化思維方式:一是頂層設計的領導層只顧著抓教學質量的提升,沒空或是懶于去想校園文化的建設;二是部分人認為校園文化就是“三風”,即校風、教學、學風,墻上貼滿名言佳句就是校園文化;三是受學校經費等條件限制,沒有錢投入校園文化建設難。
2.具體執行人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很大程度上還普遍存在一是偏重于共性的東西,校園文化建設如出一轍、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東西;二是偏重于橫比,標新立異,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拋棄了自身優秀的“過去”和“現在”,失去了自己應有的“本色”;三是偏重于外在顯性的硬件宣傳,忽視了內涵建設;四是偏重于眼前,忽視了學校的愿景規劃和長遠打算。
二、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解析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的至高點是愿景和使命。確立學校核心文化即:愿景-使命-價值觀-校訓,并以此來布局顯性文化。
(一)愿景
愿景就是愿望加景象,未來的藍圖。回答是:“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愿景就是自我內心深處的追求,內心意愿的表達。人生應讀有目標,學校需要有愿景,以目標和愿景引領師生不斷前行。沒有愿景,學校就沒有價值取向。
學校愿景是學校對未來理想和長遠發展所描繪的綱領性藍圖,愿景的構建意味著學校有了創新與發展的靈魂,使學校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進面提升學校的品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愿景必須是全體教職工共同向往的,能夠激發人們的熱望和抱負,能夠振奮精神,煥發生氣,燃燒激情,從而提升感召力,使之超越平庸。
(二)使命
使命就是我們的承擔、責任和義務。回答的是:“我為什么而活著?”“我存在的價值是什么?”使命講的是我們要為誰承擔何等的責任,也就是說我們到學校領工資之外,還要干什么有意義的事情。使命會把學校變得偉大!人也一樣,有使命就偉大!
(三)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價值觀就是怎么對待人,怎么對待錢,是待人做事的行為標準。就是你認為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要堅持的,可以列出三到六條標準、納入考核的內容。
最高的價值觀是愿景和使命。一所學校有了核心價值觀,教師才有精神追求的依據,教師的教育生活才可以擺脫“分數至上”、“拜金主義”、“工具感”的影響,從而真正彰顯教育的超越性。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學校,很多教師每天的工作除了形而下的勞作,就是不知所措的茫然。
愿景、使命、價值觀在內在聯系:
愿景是指組織長遠的發展方向、目標、目的;使命是愿景的一個方向;價值觀是鑒于組織的共同愿景、宗旨和使命等,對所預期的未來狀況所持的標準觀念,是對愿景和使命的具體展開。
(四)校訓
校訓乃一校之魂,既有底蘊又有實效,所以被一代代傳下去,時間一長,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話語,這就是校訓。校訓是學校規定的對師生有指導意義的詞語,是學校為樹立優良校風,培養良好學風而制定的,要求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規范和行為準則。校訓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
三、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六化”建設是打造學校文化體系的基石
學校是傳承知識,傳承文化的地方。學校文化既滲透在學校一切活動中,也是學校的靈魂所在。所謂靈魂在,就是在狀態。我們必須打造好學校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用知識喚醒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生命。
打造學校文化體系,重點要加強“六種文化”建設,即:建設物質文化-豐富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著力行動文化-重視口號文化-會講故事文化。
1.建設物質文化。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如:建筑物、運動場館、綠化美化等;二是育人環境建設,如:雕塑、長廊、宣傳欄、文化展板等。
2.豐富精神文化。一是確立核心文化,包括愿景、使命、價值觀、校訓;二是充實內涵文化。辦學思想、辦學宗旨、辦學目標、辦學理念、三風等;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如標識文化:校徽、校歌、校報等;四是挖掘地域文化;五是弘揚傳統文化。
3.完善制度文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操作、可量化、清晰明了、有效果的制度文化是個人行為養成的助推力,有章可循、賞罰分明是文化養成的導向力。
4.著力行動文化。只改變思維模式,不改變行為模式,永遠不會改變事實和結果。
5.重視口號文化。什么是口號?就是把學校倡導的價值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出去的一種表達方式。口號是“情”的教育,也是目標的教育。制定口號的原則:與學校的愿景、使命、價值觀相一致;通俗易懂、易傳播;積極正面;偉大利眾生;符合主流價值觀。
6.會講故事文化。聽課也好,看書也好,讓你記得最清楚的不是理論,一定是故事。這個世界最有生命力的東西,是故事。好的故事能改變人的想法、能改變人的內心、能改變人的價值觀。一個會講故事的教師會成為名師;一個會講故事的學校會成為品牌;一個會講故事的文化會深入人心。
(二)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是學校文化體系建設的內在動力
文化自覺,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自信,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對自身文化的價值有充分的肯定,并對這種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有堅定的必勝信念。
調查發現,有些學校領導及教師對自身學校文化(如“三風”)的來歷、形成過程、有什么作用,不知道、不明白,是文化不自覺的表現,更說不上去肯定和自信了。當下對文化不自覺、不自信的現象如:過洋節比中國節多;好好的黑頭發偏偏要染成牛毛黃;牛仔褲偏要拿來當時髦,還故意弄得破爛不堪,美其名日乞丐服等等。
有智者提出,我們應該在許多外交場合著中式服裝,以顯示中國文化與尊者氣質。無疑,這就是對自己文化的自信。
(三)體現擔當精神,從文化自信再次走向文化自覺,是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
校園文化,一定是學校領導倡導的文化。但是,校園文化不僅是學校領導的文化,也是全體員工認同的文化,這樣做我們學校才能夠健康發展,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小事情開始做起,對于員工的典型的事例,記載下來,加以倡導。正面的例子,大家共同分享;反面的例子,給大家警示。
文化就是不需要告訴你怎么做,而你卻知道怎么做。文化是干什么的?是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藝術化的世界,追求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面對問題和困難,我們要堅定信心,增加勇氣,增強責任。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種奉獻;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種風格;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有一種擔當。難!不等于做不到,秉性難移,沒有說不能移。
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就是揚在臉上的自信。相信、自信是一種內在的能量、正能量,相信是一種無限的能量、是一種力量。有信念的人,就能創造成就。
參考文獻:
[1]楊振德.舉文化興校旗幟促學校品牌發展[J].基礎教育論壇,2018,(11)
[2]羅映紅,吳暑靜.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鑄就的特色校園文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2)
[3]陳培涵.建設校園文化塑造大學精神——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理論闡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2)
[4]南昂.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
[5]陳曉暉,高超.大學文化和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關系探析[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