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萍 唐琳玲 李柳紅
摘 要: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是農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大舞臺,本論文旨在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對大學生的服務需求,農類高職院校在校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內容、規模、形式,及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成效,探索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為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新農村建設;社會實踐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社會實踐會給不但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而且也為社會實踐單位和地方提供了更多的新生建設力量和高素質人才,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建設思路和理念。本論文通過對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調查與研究,已解決現有問題為突破口,達到探索出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目的。
一、相關研究背景簡介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西方發達國家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探索的比較早,至今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東南亞一些國家也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國從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點。全國高校響應號召,把新農村建設與學生實踐鍛煉活動相結合,鼓勵和指導大學生深入農村,服務農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三下鄉”、社會調研、法制宣講等。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目前大學生“三下鄉”、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是目前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重要途徑,但“三下鄉”實施中也存在一些大學生態度不端正、參與面不廣、針對性不強、連續性不夠、實效性不高、考評不科學等問題。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多年來,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形式比較單一,多為“三下鄉”活動,不能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術、信息、產業規劃、管理等多方面要求,也沒有達到系統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如何根據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及農類高職學生職業人成長需要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迫在眉睫。
三、研究主要內容與方法
(一)主要研究內容
1.國內外大學生服務新農村方案方法文獻調查,其中重點收集農類高職院校方面的文獻。
2.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地調查,重點調查服務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對區內外3-5所農類高職院校進行實地訪談,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撰寫調查報告。
3.根據調查分析結果,構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方案。
4.方案實施與完善。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傮w研究流程圖如下
四、研究結果與策略研究
(一)問卷內容設計與調查結果。這份調查問卷,對我院學生及教師對服務在新農村在農林、養殖、旅游、快遞、電商、農產品營銷等方面建設的看法進行調查,找出存在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在區內隨機抽取3-5所農類高職院校進行深度走訪,了解其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然后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深度分析及辯證,得出實施方法;最后將實施辦法在我院實施,收集反饋信息,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形成我院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方案。
這份問卷調查共計發放600份,其中收回有效問卷597份,在問卷中,下面對總體情況進行一下分析總結,一是農類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新農村建設存在天然的聯系,農村迫切需要和希望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對農類大學生。二是農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過短需要加長。三是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形式應該多樣化,不能采取單一模式。
(二)策略研究。農學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實踐活動,要遵循積極引導、農民自愿、注重實效的基本原則,靈活多樣地發揮自己的優勢選擇參與對象、參與主題、參與項目、參與方式、參與時間,與鄉村基層組織搞好協商與對接。在服務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有:其一,服務農村產業發展,如現代生態農業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項目等。其二,服務農民培訓就業,通過智力服務,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就業素質。其三,服務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幫助農村進行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其四,服務農村社會事業。如幫助農村修建學校、衛生室、文化室、體育活動場所;開展扶貧濟困活動;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等。
五、結語
本論文通過調查了解到,農村對大學生的服務需求強烈,農類高職院校在校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這項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們的實踐能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巨大熱情,探索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的目的,也是為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和為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這項實踐活動意義深遠,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