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蛟
摘 要:法治思維主要是需要對法律方法進行掌握,而法律使用的核心是在法治條件下的法律思維規則。現階段,通常人們會從政治意義上來對法治思維進行界定,而很少有人關注法律方法論。法治建設就是要加強人們對法治思維的認識,培養法治思維水平,促進國家的法治建設的不斷發展。本文是針對法治的界定不同法治思維就會出現矛盾、運用教義學法來確定法治思維、法治思維在統合意義基礎上的理解進行簡單概括。
關鍵詞:法學意義;法治思維;法律方法
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法治思維已經成為一個被經常使用的概念,但是,讓人意外的是,法治思維在之前極少被人使用。近年來,已經開始頒布了相關職業考試內容的考試,加強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致理論基礎的認識,重點就為了考察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本篇文章是筆者對于發法治思維的界定方法以及使用教義學法來界定法治思維、法治思維在統合意義基礎上的理解的一些分析。
一、法治的界定不同法治思維就會出現矛盾
法治思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關鍵部分,法治思維這個概念的提出引發人們對于其政治屬性的關注。但是,人們需要明確法治思維如果要與法學意義分開,可能會造成人們將其與專制法治等同,造成在部分思維決策的過程中,思維走向法治的反面。法治反面法治思維主要強調的是權利對于思維的壓抑,法治在政治方面的引領作用,部分人員就無法了解法治思維含義,其實,我們中國的古代人在對法治思考中,將法治放在了人治的后面,主要就是強調人類對法律的控制與管理,中國歷史的法制就是人的專制造成的結果。中國傳統的法治思維模式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很大差異,因此,解凍法治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發展需要需要長期討論的一個話題。法治的概念與命題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思維方向不明確的問題。現階段,人們對于法治有著各種各樣的認識,在國家的理論界,甚至還出現對法治的可能性進行討論的話題。而從現在已經有的研究顯示,部分啟蒙人員對于暴力政治與專政的批評明確了法治存在的必要,但是對于法治要去核實與研究,卻沒有明確的理論來解釋。因此,法治已經在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種難以解決的困境,批判法學、現實主義法學也對法治的可能性進行思考與解構。從目前政治的角度來說,法治已經被稱為是國家文明發展的一個標志,也是文化進步的一個代表。西方文明在不同國家傳播的過程中,法治已經被國外很多國家所接納,已經成為了政治正確的一個關鍵標志。而對于法治命題還沒有過分清晰地認識,同時,也沒有發現論證的有效。而面臨法治已經開始發展的基本問題還沒有開始進行研究與分析,但是,法治建設的策略卻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研究的一種諷刺。
中國的法治建設是在人們對法治研究的諷刺開始的,主要研究的是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一些學科,進而來解釋法治的不可能。而法學研究主要是在法治規范外來研究法律實質,進而分析出法律在運行過程中的一些實際情況。而對于法律規范的這種研究,也沒有真正體現出法治思維,這種思維研究主要是以社會的名義來瓦解掉法治需求,認為法治要求與社會發展不符,因此,這項研究也無法實現真正的法治思維[1]。法治的不同界定,法治思維就會出現不同變化。因此,就需要部分人員加強對法治思維的研究,進而提出一些法治方法,促進我國法治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人們對于法治與人治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法治與人治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將始終是個謎,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法律是人為創造的,而現在人已經成為法律面前的奴隸。法律是為了指導人們的行為。是國家或者是人們面臨重要問題決策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人們卻只能能接受的是人的一切行為需要在法律的條件下約束。因此,法治的概念只是一個整體意義的概括,無法對人們進行管理與治理。目前,人們對法律的認識與研究,也只是認為法律規定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的聯系,極少有人去研究法治與運行體制與機制之間存在的真正關系[2]。
(二)對法治的界定。界定法治界限,可以使人們分清楚不同體制。法治的成立需要證明法律是相對而言比較獨立的,法律的獨立性主要包括法律規范與到的規范相比,可以以法律來調整控制人的思維,進而規范人的行為。如果法律無法獨立的影響人的思維,而只是對人的行為進行支配,也就不可能實現法律的有序性發展。另外,法治組織應該與社會組織或者是政治組織混為一談,需要將其獨立分來,發揮法律思維不僅僅要發揮規范的作用,也需要發揮法律主體的能量。而法治思維如果還需要要充分發揮,就需要將法律的體制與機制的互相配合。而現階段,經常會看到法律的獨立性已經被學術的思潮逐漸瓦解。法律社會學就不認為法律是可以單獨存在的,認為法律就是一種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附屬品,獨立的法律是人們杜撰出來的,法學還被稱作是概念法學,已經成為迂腐的一個代表。部分人員運用社會學去對法治進行燕姐覺得法治深刻,而教義法學為人們攻擊法律提供了很多保障。而法律社會學對于專業屬性太過重視,研究的大部分是法治的社會屬性。對于法律與不同社會關系之間的關系,法治思維需要適應社會中的關系,也沒有得到明確的結論[3]。
二、運用教義學法來確定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的概念要被廣大人們普遍接受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主要是由于法治思維的不僅要讓政治社會接受,也需要不斷滿足法治社會建設的多種需求,而在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完成之后,解決了有法可依的這個問題,然后就需要明確依法辦事的路徑,是法律變成可以實行的法律。法律在中國實行過程中 ,法律與人們的行為之間會出現一個中間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法治思維的過程,也是人們的法治思維變成法治行為的一個轉變過程。將法律思維轉化為運用法律來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由于中國的法治建設時間不長。法律對于人們來說權威還沒有想象在那么大,部分干部對于法治思維還沒有完全適應,因此,就需要很積極的去倡導形式法治與對應的法治思維模式。對于剛開始發展的中國來說,需要以教義法規定的方法來對法治思維進行界定。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對人們進行法治啟蒙教育,還需要了解教義學會教育的方法。只有這樣,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才能夠早根本上是一致的。
(一)法治思維在教義學法上的定義。中國國家的的法學主要指的是社會科學,而法學主要指的是法律科學。法學研究理念是對方法論的介紹,教義學法在法學的地位依然不高。由于缺乏教義學法法治位,造成人們對于法治思維的認識不夠。懷疑學法主要是對于法律思考采用的思維模式。懷疑學法可以將政治等對法律的壓制減輕,人們可以使用法治方式來決定自身行為模式,使其能夠達到完善,為解決法治思維問題提供可說服理由與充分保障。
(二)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的關系。根據相關研究發現,人們對于法治思維還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義與基本認識。在已經有了的法治思維定義中,定義各不相同,但是,整體上都沒有將法治思維的定義與法治思維的系統體系聯系起來。法律方法主要研究的是通過法治思維的概括性特征與政治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定義的。法治思維傳播比較廣泛的一句話是“法治思維就是法律思維”,導致很多人對其對其產生疑慮,部分人會認為,法治思維既然是法律思維,那對法治思維進行研究有什么意義?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只是將法治思維當做法律思維是遠遠不夠,因此,就需要進行進一步思考。中國現在很多政府人員的思維已經開始逐漸趨向于律師思維模式,例如檢察官與法官,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的政府人員在思考問題時會存在比較嚴重的權利思維。法治就是需要限制權利,限制權利就需要轉變部分人員的思維方式。律師這個職業是最沒有權利的行業,因此,像律師一樣思考就可以排除權利的思維,這種思考模式是無法改變體質機制的相關結構的,但是,卻可以對權利進行限制、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概念對于國家發展意義重大。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性比較來說,法治思維發揮的作用更大[4]。
三、法治思維在統合意義基礎上的理解
要研究法治思維就需要了解法治建設中,法治思維能夠解決的問題,部分人員需要通攬全局,明確法治思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然后根據法治思維對于國家建設的作用來了解法治思維的內容。經過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歐洲國家在不同階段法治思維的核心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某一些階段,法治思維是處于國家建設的主導地位,國家會去強調法律的權威。但是,對于部分比較特殊的事件的處理,人們就會抱怨法律的機械與僵化,提升有關法律的爭議性。法律判決的結果不被人們接受的問題等都出現了,因此,就需要引起各方關注,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個案,由于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解決的問題,但是,人們卻不這樣以為,他們會在這些案中融入法律思維,來證明法律是有問題的,國家只是在宣揚形式主義法治而已 。因此,就需要根據法治建設的真正目標,來明確法治思維在使用中需要使用的方法?,F階段,法治思維是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產物,部分人員就需要深入了解歷史,在探索過程中不斷探索法治思維的意義?,F階段,人們的法治思維能力比較低下,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的大部分歷史中國家發展對于法治依賴性不高。而目前,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經濟已經開始步入新時代,隨著與西方社會的不斷交融發展,也發生了沖突。國家雖然認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但是卻缺乏詳細落實的方法。因此,需要多學習與借鑒不同國家發展站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觀念,建設屬于中國發展的法治思維方法。
四、結束語
法治思維的概念至今還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定義,人們如果沒有辦法對法治思維有深刻的認識,就無法熟練的去掌握法治方法,也就談不上思考與研究。法治思維具有整合性特征雖然,在各種法律教育中,許許多多多的人了解了法律規定,擁有了豐富的法律知識,但是,這無法代表其法治思維水平的高度,新時代,人們大多對法治思維與法治運用的方法不知情。從不同法學研究來說,法學思維也存在不同認識。我國在進行法治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發展,探索一套屬于中國發展的法治思維發展的體系,促進中國法治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浩.大數據與法律思維的轉變——基于相關性分析的視角[J].北方法學,2015,9(5):12-21.
[2]劉鐵光.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律人的能力培養——基于案例研習模式的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5):172-175.
[3]楊富斌.高校法學教師堅持法治思維的意義和作用[J].河北法學,2014,32(12):34-43.
[4]劉作翔.法治思維如何形成——以幾個典型案例為分析對象[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