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巖
摘 要:STEM是當下比較熱點的課程理念,廣受教育屆的關注。而科探區作為兒童發展科學、數學領域的重要環境,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橋梁,是幼兒園“做中學”課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本文作者就通過以下案例,舉例分析并找尋策略跟進,以求作為隱性的科探區環境對于小班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有所幫助和提高。
關鍵詞:STEM;科學探究能力;策略
一、STEM理念與科探游戲之間的聯系
STEM理念是科學與數學、技術與工程多領域融合的課程。其實在科探區里的科探類游戲也是保護這一領域的。就拿小班的科探游戲來說,科學領域主要幼兒對自然現象,對于游戲材料比較感興趣,充滿探究的欲望。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幼兒需要操作材料,或者借助工具進行探索。他們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同時,他們能感知和發現物體和材料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在這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發展,同時技術與工程領域也在發展。就比如,小班幼兒喜歡用放大鏡去觀察植物或者動物;也喜歡利用游戲材料探索物體的平衡、彈性以及摩擦力等等;他們熱衷于用磁力大師的玩具拼搭出不同的作品。工程與技術領域的能力正在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
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數學領域的發展,小班幼兒已經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并能用相應的詞表示。但是,在實際的游戲過程中,他們較難運用已有的經驗結合實際的游戲,導致游戲經驗比較缺失。但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數學領域的知識。
因此可見,STEM課程理念與科探游戲是息息相關的。
二、科探游戲的主要問題:
在幼兒園里,科探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走進哪個班,都可以看到容納科探區的角落,但是在目前班級中,科探區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圍繞小班科探區的問題,展開進行講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較低的游戲水平
案例:“老師,我不會。”
區域時間到了,明明來到科探區,他拿出一盒億童科探區的材料《彈力挑戰賽》,他打開蓋子,然后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直沒有進行游戲。我問他:“明明,你怎么不玩呢?”“老師,我不會。”
分析:《綱要》中的科學目標指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筆者認為,當下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受到了制約,缺少了動作操作能力。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操作、探究活動,在探究中習得新的經驗。
(二)混在一起的材料
案例:“那么亂,我不知道怎么玩。”
苗苗來到科探區,左看右看,沒有拿材料。她繼續挑選材料,拿起這個材料,再拿起那個材料,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到自己的材料。她轉身去了閱讀區。我輕輕地走過去問個究竟,她聳了聳肩膀:“科探區里的材料都混在一起了,我不知道怎么玩。
分析:科探區的材料雖然很多,但是被一些小朋友將材料混在了一起,因此很難吸引的幼兒,他們會無從下手。此外教師對幼兒玩好科探區以后的材料收拾整理習慣缺乏跟進和關注,再者就是小班幼兒收拾整理材料的能力本身比較弱。
(三)不能專注地進行游戲
案例:“我想玩別的區了。”
程程拿起了“風從哪里來”的游戲,他連球門都沒有打開,玩了一會足球,大約玩了兩分鐘以后,他又更換材料,玩起了不倒翁游戲。沒玩幾分鐘,他離開了科探區。我問他:“程程,你怎么不玩科探區啦!”
程程說:“我想玩別的區了。”
分析: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對外界不同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幼兒不停地更換材料,更換區域,筆者認為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是科探區的材料和環境不夠豐富,不能吸引幼兒的興趣。二是幼兒本身對科探游戲不感興趣,缺少專注的游戲品質。
(四)不會介紹自己的玩法
案例:“老師,我不會說。”
區域交流時間到了,輪到洋洋來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游戲過程。他說:“今天,我在科探區玩的。”我說:“給小朋友們介紹一下自己玩了什么材料吧,又是怎么玩的呢?”洋洋說:“老師,我不會說。”
分析:小班幼兒語言能力較弱,描述自己的游戲過程能力有欠缺,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提供語言支架,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的游戲過程并表達想法。
三、科探游戲的跟進策略
科探區作為幼兒園區域的區域游戲之一,必須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提升幼兒多方面的能力,那么究竟該如何改善這種現象呢?《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要引導幼兒掌握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對科學內容充滿興趣。因此,筆者從環境創設的角度出發,層層深入,探索改善科探區的方法與策略。
(一)創設安靜地科探區環境,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
在科探區中,教師可通過有目的的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材料進行科學探索,進而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1.科探區的合理安排
科探區需要足夠的光線,應當把科探區設置在自然采光條件良好的地方。筆者認為,可以把科探區設置在靠近窗戶的位置,或者教室內燈光充足的地方。同時,科探區的一些活動可以和自然界整合在一起,可以把科探區靠在自然角的旁邊。
2.科探區的美觀設置
營造一個充滿科學氛圍的科探區環境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墻面展示的幼兒學習故事一定要是幼兒親子體驗的游戲經驗,并且具有示范作用,這樣其他幼兒在游戲中可以了解他人的學習經驗,與自己原有的經驗相融合。
(二)針對小班幼兒關注事物表象的特點,投放科學現象較為明顯的材料
筆者認為、科學探索的材料及其所呈現的現象,將影響幼兒的探索興趣和行為。小班幼兒的觀察能力處于較低水平,經常只關注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顯的現象,對多種材料的比較探究和細致觀察有困難,不善于從整體出發或多角度去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
因此我們應為小班幼兒提供簡單、直觀、有趣的材料,引發、促進幼兒與材料的充分互動,探索事物間的簡單關系。
(三)針對小班幼兒知識經驗貧乏的特點,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教育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幼兒新經驗的獲得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和已有經驗有聯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已有經驗的狀況影響著幼兒當前探索興趣、注意力和探究的持續性。由于小班幼兒的科學知識經驗貧乏,因此小班科學探索活動的內容和材料應多來源于幼兒的生活。
如探索活動“變一變”,選擇以“水、紫菜、面膜、雪花片”為主要材料開展活動,紫菜和面膜遇到水會變大,而雪花片遇到水不會發生變化;這樣的探索活動所選擇的主要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他們倍感親切,會大膽去操作,并對生活中這些習以為常的物品能變化出那么有趣的現象而驚訝,進而激發了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四)針對小班幼兒直覺行動占優勢的特點,突出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仍占優勢,在“攪泡泡”活動中,幼兒可以不時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潔精,用攪拌棍攪拌,同時可以觀察到泡泡的產生,動作表現在舀、倒、攪、看等的不斷重復中,直至泡泡越來越多,由于現象隨著不斷的反復操作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幼兒的興致也越來越高,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適宜的材料是引發小班幼兒開展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重視提供適宜的材料的同時,還應注意以幼兒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導關注材料的操作以及所發生的結果和變化,引導他們感受操作的過程與結果的關系,促進幼兒建構動作之間的對應關系,促進幼兒觀察、發現、探究、思維等能力的發展,為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教基[2001]20號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3]《幼兒園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指導》董旭花等編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2
[4]兒童游戲通論/劉焱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5]《早期STEM教學: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整合活動》------(美)莎莉.穆莫著;李正清譯。--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