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高校翻譯專業(yè)《國標》大討論,以及翻譯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廣西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改革,指出該探索對翻譯專業(yè)的建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英語;應用型翻譯人才;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姚康(1988-),男,廣西梧州人,廣西外國語學院歐美語言文化學院英語專任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一、前言
《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于2018年發(fā)布,是我國外語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國標》提出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包含“素質、知識、能力”三要素,英語類專業(yè)(英語、商務英語、翻譯)的培養(yǎng)目標均強調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特別是人文素質)、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以服務社會發(fā)展需要(王巍巍,仲偉合 2017:5)。
廣西外國語學院作為一所以語言專業(yè)為特色的民辦本科高校,自2011年升本開始就不斷地探索既符合民辦本科院校辦學實際,又能突出自身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從2016年開始,在英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設置翻譯模塊課程;2018年正式招收翻譯專業(yè)學生。廣西外國語學院是新建的民辦本科院校,與眾多高校一樣,在翻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面臨著共同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上。
二、翻譯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研究
翻譯專業(yè)本科的教學研究,突出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的研究。就翻譯專業(yè)課程設置上,王巍巍,仲偉合(2017:5)認為,英語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首先,課程設置仍然是以傳統(tǒng)的翻譯課為主,偏重理論知識講解,主要停留在翻譯技巧的訓練上,因此支撐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思辨能力提高的翻譯課程有待設計開發(fā)。其次,《國標》對英語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而這是傳統(tǒng)翻譯課程無法滿足的,當前的翻譯課程體系中缺乏能夠反映地方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課程。最后,在畢業(yè)論文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研究方法等課程訓練,學生的畢業(yè)論文質量滑坡,與現實需求、專業(yè)實際脫節(jié)(王巍巍,仲偉合 2017:6)。此外,當前多數高校的畢業(yè)論文僅限于學術類論文,脫離現實需求(常俊躍,劉之攀 2015:54),翻譯實踐類的論文所占比例有待提高。
在翻譯專業(yè)教學內容方面,側重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兩個方面研究。在課堂教學方面:首先是教材選擇,當前的翻譯教程內容大同小異,大多數是按照從詞匯翻譯、句子翻譯到段落、篇章翻譯的順序編寫,并依次羅列常用的翻譯技巧、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這樣的內容編排,學生往往只能學到孤立的翻譯技巧和方法,卻不知如何把這些翻譯技巧和方法運用到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趙俊姝 2016:117)。其次在于譯例選擇,翻譯教程中的譯例年代久遠、缺乏時代氣息,且內容多為文學翻譯。翻譯練習選材方面:無固定主題、體系性差、無法實現主題知識和平行文本的積累(趙俊姝 2016:117)。
在教學方法上,趙俊姝(2016:117)指出,傳統(tǒng)翻譯教學大都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翻譯結果為主導,對翻譯學習過程重視不夠,從而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缺乏對翻譯過程的批判思考,結果往往導致學生對“參考譯文”亦步亦趨、思想僵化,最后導致學習缺乏主動性。此外,在實際教學中,傳統(tǒng)翻譯課大多沿用語言教學的模式,采用“講授翻譯技巧 + 翻譯練習”的教學方法(趙俊姝 2016:117)。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大量時間用于講解語言及語法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低下,學習效果欠佳。
在評價方式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命題方式單一。主要題型為句子和段落翻譯,知識點覆蓋過于狹窄。第二,考核內容單一。當前翻譯課程考試側重于文學翻譯,非文學翻譯鮮少涉及。第三,批判思維訓練未能體現(楊能 2018:56)。黃深源(2010)在“思辨缺席”一文中指出外語系的學生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并指出學生患“思辨缺席癥”的原因和根除這種“疾病”的方法。翻譯測試中應該加大對學生翻譯思辨能力的訓練。翻譯課程考試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翻譯水平、檢查教學大綱執(zhí)行情況、評估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翻譯課程考試的落腳點應該在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培養(yǎng)目標要求,適應翻譯市場需求(楊能 2018:56)。
三、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究與實踐
1.英語專業(yè)翻譯模塊課程的探究。高等院校本科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合格的、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市場需求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構建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目前發(fā)展高等教育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孫偉 2011:58)。正是出于創(chuàng)新求變的考慮,我校基于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嘗試在英語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下進行翻譯教學改革實踐,并以英語專業(yè)(翻譯方向)的改革為例進行探討。
(1)課程體系改革。根據《國標》,英語類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yè)核心課程、培養(yǎng)方向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畢業(yè)論文五個部分。根據《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各高校要結合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yè)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除了在專業(yè)核心課程中設置了傳統(tǒng)的《英語初級筆譯》《英語中級筆譯》《英語初級口譯》《英語中級口譯》課程外,我校率先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改革,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口筆譯實踐》《地方文化翻譯實踐》等兩門純實踐的特色翻譯課程。其次,設置了7個學分“有學分無學時”的專業(yè)實習實踐活動,分7個學期進行,翻譯方向的學生需要完成“短文英譯中”“短文中譯英”“博物館翻譯實踐”等翻譯實踐項目。此外,在專業(yè)方向課程中設置了《翻譯研究方法》的選修課程,這對于學生寫作翻譯類畢業(yè)論文,提高翻譯實踐類畢業(yè)論文的比例具有指導作用。
(2)教學內容改革。我校率先對特色翻譯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以期給傳統(tǒng)翻譯課程一些啟發(fā)。不同于傳統(tǒng)的翻譯課程,《中國-東盟博覽會口筆譯實踐》《地方文化翻譯實踐》這兩門特色翻譯課程是純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按主題進行編排,材料全部來自教師的收集和翻譯。《中國-東盟博覽會口筆譯實踐》是針對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開設,旨在使學生通過對中國-東盟博覽會相關活動材料的翻譯實踐,了解展會翻譯的社會需求與展會翻譯人才應具備的翻譯能力。第一學期的主題內容為:商務名片翻譯、標識語翻譯、簡歷翻譯、商品說明書翻譯、公司簡介翻譯、公關文稿翻譯(商務信函翻譯、會展邀請函翻譯、領導發(fā)言稿翻譯)。主題內容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翻譯需求緊密相關,主題編排由淺入深,口筆譯均有涉及,以英譯中為主,且體裁均為非文學翻譯,實用性較強。第二學期的主題內容為“兩會與論壇”“東盟概況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中國-東盟博覽會特色與內容”“中國-東盟博覽會相關信息”“東盟10國簡介”。內容與中國-東盟博覽會的主題知識有關,口筆譯均有涉及,以中譯英為主。《地方文化翻譯實踐》是針對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開設,旨在使學生通過對南寧市博物館相關材料以及廣西飲食、節(jié)日、旅游、習俗相關的文化類文本的翻譯實踐,了解地方文化類翻譯的社會需求與翻譯人才應具備的翻譯能力。第一學期的主題內容為:“南寧市博物館簡介”“古代南寧陳列”“近現代南寧陳列”“兵變館”“紅陶館”“民歌館”。主題內容是基于南寧市博物館的場館設置進行編排,南寧市博物館為我校的校外實踐基地。通過翻譯實踐,學生可以了解南寧的歷史知識,積累英文表達。第二學期的主題內容為:“廣西飲食文化”“廣西特色節(jié)日”“廣西旅游景點”“廣西傳統(tǒng)習俗”。主題內容為廣西的特色文化,通過翻譯實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廣西,積累英文表達,并初步掌握文化類文本翻譯的技巧和方法。此外,課后翻譯練習的內容也均與所學主題緊密相關。基于每個主題,翻譯素材都是可以無限挖掘的,從而確保了我們課上和課下的翻譯量是充足的。畢竟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才能把所學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逐漸內化。通過以上的教學改革,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于翻譯課程的興趣,學生不僅能夠學到具體的翻譯技巧,還能積累主題知識、英文表達和平行文本,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好了儲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是符合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的。
(3)教學方法改革。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課程的“講授翻譯技巧 + 翻譯練習”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我校摒棄了“先講后練”的教學模式,而是變成“先練后講”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自行完成教師布置的翻譯任務,總結翻譯難點和翻譯方法,最后將問題帶到課堂解決。課堂變成了解決問題的地方,老師變成了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讓學生“惟命是從”的權威;學生變成了課堂的真正主角,他們帶來了問題,并通過與師生一起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被動地練習,而是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學生不再對“標準譯文”亦步亦趨,而是積極提出多樣化的解決方案,這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也不必死記硬背各種翻譯技巧和方法,而是學會先分析和理解源文,再靈活解決具體的翻譯困難。同時,教師也可以對翻譯難點更有針對性地講解,從而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會穿插“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項目教學法”,顧名思義,以項目為素材進行教學。教學項目包含兩種:虛擬項目和真實項目。虛擬項目指的是模擬真實翻譯任務全過程的教學活動。真實項目指的是引進校企合作等資源,讓學生參與真實有償的翻譯活動。有條件的情況下,積極尋求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提升。如沒有條件進行真實項目的教學,教師可以組織虛擬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翻譯全過程,激發(fā)自主學習的內動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布置一項真實的翻譯任務,如布置一個筆譯項目,要求多人合作完成,個人完成后需要集體審校、討論,最后確定譯本,并在課堂上進行實踐匯報;或是布置一次會議口譯模擬實踐,要求多人分角色合作完成,錄下視頻,之后集體觀摩反思,撰寫反思日記。該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仿真情境中完成翻譯任務,總結翻譯過程,提高翻譯能力。“案例教學法”則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的翻譯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翻譯的真實性和實效性。“對比教學法”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同一文本的不同譯文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分析不同譯本的優(yōu)劣,進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4)評價方式改革。改革后的翻譯課程評價方式為過程性評價,包括平時成績(50%)和期末翻譯報告成績(50%)。平時成績由以下項目構成:出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yè)、小組活動。課堂表現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參與討論、分享譯文、評價他人譯文等活動的表現。平時作業(yè)指的是課后翻譯練習,采取課堂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之后教師還會進行二次檢查,總結翻譯難點。學生互評可以極大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同時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小組活動指的是教師在學期中安排1-2次小組活動,活動內容可以是合作完成翻譯項目、模擬口譯現場、產品推介等。期末翻譯報告,類似畢業(yè)論文中的翻譯實踐報告。學生先自行翻譯,再進行翻譯總結(翻譯心得體會+案例分析),該評價方式旨在鍛煉學生獨立完成翻譯任務,并對翻譯過程進行總結的能力,測試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翻譯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究。國標出臺后,各高校要在國標基礎上制定校標,即學校的專業(yè)建設目標。各高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區(qū)域經濟社會對英語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制定,做到定位明確,符合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條件(馮光武 2016:16)。
隨著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往來關系越來越密切,為了滿足區(qū)域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需要,廣西對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要明確,即立足于北部灣(廣西)經濟區(qū),著眼于促進和服務中國與東盟經貿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良好的雙語轉換能力,能夠在外事、旅游、法律、商務等領域從事口譯和筆譯的復合型專門翻譯人才,能夠較好地適應我區(qū)對外開放與經貿合作的需要,為文化交流與經濟建設服務(楊雄琨 2011:18)。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對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培養(yǎng)基礎知識扎實、專業(yè)口徑寬厚、實踐能力突出、社會適應性強的復合應用型翻譯專業(yè)人才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孫偉 2011:58)。 因此,結合《國標》的指導,我校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明確的,即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筆譯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勝任外事、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工作的、適應我區(qū)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