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現狀,然后針對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采用多元互動評價方式提出了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多元互動評價;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柴妙鈴,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三中學。
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并不樂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加強對課堂評價的重視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打造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現狀
1.評價方式單一。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方式常常以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為主。在對學生做出點評時,教師常常會指出學生的錯誤,批評學生的學習態度,卻很少對學生進行表揚。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一種抵觸心理,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多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使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很注重課堂評價,或者評價的內容比較無趣,無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的調動起來。
3.忽視了團體的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在心理上比較敏感。在這個階段,他們不愿意和教師或者家長進行溝通,而是更愿意和自己的同伴進行溝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組織學生之間的的互相評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團體的作用,不能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存在的長處和不足,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
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1.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價值。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給學生創造更多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的機會。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為了顯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價值有更加充分的理解。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發現自身學習差異的過程。在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引導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歸納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不足。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進步來激烈自己。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在學生自我評價時要根據自己的目標達成情況、學習認知情況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進行總結和評價。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教師可以獲得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更加真實的基礎,從而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不僅能夠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夠體現出學生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總結和反思,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比如,在學習“Whats the matter?”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評估一下自己對詞匯的掌握情況,是否理解文章的主題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我評價為學生提出一些適當的建議,加深學生對自我的認知。
2.引導同桌互相評價,了解真實學習情況。同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親密的伙伴,因此,教師要鼓勵同桌之間進行互相評價。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對自我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也能夠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發揮自身的學習激情,產生學習的動力。在同桌之間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自己與他們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學會評價的方法[3]。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同坐的學習情況、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使同桌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最終達到共同進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再和同桌交換意見,在彼此的評價中總結出合適的學習方法。在同桌之間進行互相評價時,教師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并且鼓勵學生將同桌之間的評價內容表達出來,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靈活的運用。同桌互評的方式體現出了人文化教學的特點,有利于對學生學習潛能的激發。比如,在學習“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評價。根據同桌在閱讀文章時是否流利,是否掌握了文章中的詞匯,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主題等方面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聽寫、做題等方式來進行綜合的考量。根據同桌之間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給出參考答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引導小組互相評價,倡導多樣總結交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使群體的指揮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之間或者小組和小組之間進行互相評價,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小組的互相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效果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呈現出來,小組內的其他成員也可以進行學習和借鑒。在小組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對評價的尺度有良好的把握,多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增加 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小組評價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更好的發現其他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并且給出相應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還能夠使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在采用這種評價方式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使學生明確評價的任務,為學生提供參考的依據,從而達到良好的評價效果。比如,在學習“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并且為學生設計一些題目。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后,小組可以根據題目進行自主測試。然后,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互相評價,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4.師生點評互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認知體驗。教師對學生進行點評的方式是傳統的課堂評價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對學生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逐漸消除在英語學習中的畏難心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該多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使學生在內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在教師的肯定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使學生產生更多學習英語的動力。并且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調整。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1.口頭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性的采用鼓勵性的口頭評價,用教師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內容,指出學生的長處。如當學生的語音、語調非常優美,回答問題的聲音洪亮等時,教師就可以對他們說:“Good./Great./Excellent./You are smart.”等,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增加學好英語的自信,還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2.作業評價。在以往的作業評價中,教師習慣于用對錯進行判斷。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影響,還會影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不應該僅僅關注答案是否正確,還應該關注學生寫作業的態度以及寫作業的過程。從學生的作業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如果學生的作業內容正確且書寫工整,教師可以給予學生“A+”,如果學生的作業內容正確,但是書寫不認真,教師可以給予學生“A”,如果有錯誤則得到“B”。通過這樣的作業評價,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認識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
3.階段評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評價,如月考、期中考試等,檢驗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從而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調整。階段性評價方式有很多,除了組織學生進行考試之外,還可以為學生組織多樣化的活動,如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短劇表演等。這些活動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英語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4.終結評價。終結性評價的方式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焦慮,但是,適當的焦慮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采用聽力和筆試的形式來檢驗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好的認知自身的不足和進步。即使學生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教師也要鼓勵他們,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今后的英語學習中。
四、結論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采用多元互動評價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加強對課堂評價環節的重視程度,在教學中采用多元化互動的評價方式,使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產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習的自信,從而有效的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韓玉華.淺析激勵性評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89.
[2]孫曉燕.基于微課的初中英語閱讀翻轉課堂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7):136-137.
[3]白瑩.老區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6): 238.
[4]陳樹嬌.形成性評價在初中英語戲劇拓展性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英語教師,2019,19(05):153-157.
[5]彭麗軒.初中英語教學多元評價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0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