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對聽力教學的理解和提高聽力教學的質量,本文將從理論上分析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并提出常見的英語聽力教學策略和聽力訓練方法。
【關鍵詞】聽力教學;聽力理解;聽力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李永豐,福建省南安市華僑中學。
聽力訓練技巧語言學習從聽開始,學習英語也一樣,聽是最基本的技能。據國外的一項調查統計,在人類的日常交際活動中,用來聽的時間至少占42%。由此可見,聽在語言學習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通過聽來理解和吸收口頭信息,從而吸收和鞏固英語語言知識,并進一步培養說、讀和寫的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聽力教學,積極探索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和相應的教學策略,努力提高聽力教學的效果,發揮聽力教學的應有作用。
一、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
1.學生語音素質不高造成理解障礙。學好英語的第一步是正確掌握英語語音,但是學生往往對讀音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初學音標時發音不標準或學習生詞時音標掌握不準確,造成對一些發音比較接近的單詞不能辨析,如ship-sheep,bad-bed,quiet-quite,mouth-mouse等。此外,在英語語音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重音,意群,連讀,不完全爆破,語調等的教學,導致學生的語音不過關。這些都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學生的聽力技能的發展。
2.語言知識障礙。這包括兩個方面:學生詞匯量的缺乏和語法知識的不熟練。聽力綜合了多種能力,它與學生的基本英語技能和知識密切相關。掌握必需的語言知識是聽力理解的前提,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聽力理解的效果。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信息傳遞必須以詞匯作為媒介。學生的詞匯是語言的基礎,信息傳遞必須以詞匯作為媒介。學生的詞匯量大小、掌握詞匯的熟練程度、一詞多義和同音現象都會造成聽力理解困難。因此,如果不具備足夠的詞匯量,提高聽力能力就是一句空談。而學生在練習聽、說、讀、寫時是以語法為基礎的,在英語學習中語法是必不可少的。語法不熟練使學生的聽力理解速度跟不上聽力材料的記錄速度。在實際的交流中,聽力往往比閱讀更難,原因是聽覺感知的速度不夠快。因此,只有掌握比較系統的語法知識和語法能力,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提高聽力理解的效果。
3.綜合理解障礙。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吸收和鞏固語言知識都必須通過聽來完成。聽的最終目標是全面理解句子、文章等。如只會語音、詞匯、語法等,但沒有掌握聽力技能,仍然難以提高聽力能力。在聽力訓練或測試時,有些學生不懂得抓住關鍵詞和文章大意,而是把重點放在聽單詞和句子。因此,他們往往聽了后一句話忘記了前一句話,聽了下文忘了上文。有些學生在遇到生詞時會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停下來冥思苦想。另一些則把聽到的每個句子翻譯成中文,影響下面信息的輸入、識別、判斷和理解。
4.心理因素的障礙。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好壞與聽力效果成正比。如果學生聽的時候缺乏信心或情緒處于緊張焦慮狀態,聽力效果必然受到影響。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聽力效果也受到環境因素的直接影響。如錄音效果和周圍環境噪音等也會對聽力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情緒。現在的中高考英語聽力考試對噪音的嚴格控制,就是考慮到這個因素。
5.文化背景知識障礙。語言離不開文化,學習英語必須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了解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藝術、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等等。英漢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聽力理解就難免遇到困難。例如,在一些聽力內容中出現西方節日,如復活節,愚人節,萬圣節,感恩節等,如果學生不知道這些,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 此外,母語也會對聽力理解造成干擾。許多學生沒有形成運用英語思考和分析的習慣,他們在聽到一段語言信息的時候往往是先頭腦中譯成中文,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聽力能力的好壞不僅與學生的語言知識有關,而且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意識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針對英語聽力障礙的原因進行研究,運用科學系統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聽力技能。
二、聽力教學策略和聽力訓練技巧
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聽力是最難掌握的一項語言技能。聽力教學必須運用科學系統的言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聽力技能。此外,還需要在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力策略,這直接關系到聽力訓練的成敗。以下具體討論聽力教學策略和聽力訓練技巧。
1.分散訓練為主,集中訓練為輔。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聽力訓練分集中訓練和分散訓練兩種。集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聽力訓練分集中訓練和分散訓練兩種。集中訓練需要集中的時間和內容,很顯然在正常的教學任務中無法經常進行;而分散訓練是將聽力教學分散到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篇的日常教學中,它跟整個教學活動其實就是融會貫通在一起的。以初中英語仁愛版七年級教材為例,每一個話題的Sections A/B都安排了聽說課,有專門的聽力訓練,在Section D也有聽力訓練,所以平時的分散訓練還是很充分的。在完成單元教學任務后或者是考前,教師可以安排一些集中訓練,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這樣的效果會更加顯著。
2.強化精聽,重視泛聽,二者有機結合。精聽和泛聽的側重點不同,精聽要求學生全面理解聽力材料的大意,掌握語篇的基本詞匯,詞組和句子結構;泛聽主要是聽預錄的聽力材料,它的重點在于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多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實際的材料,配合專項練習,加強聽力訓練,培養學生從聽力材料中獲取重要信息的能力。當然,重視精聽,也不能忽視泛聽。課堂教學或課外練習都可以采用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方式,如第一遍先聽懂文章大意,第二遍試著把文章分成段落,段再分成句子,句子分成意群,反復聽,從而準確理解詞匯、短語及其結構。在放錄音之前,教師應提醒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邊聽邊做簡單筆錄,抓住所聽內容的關鍵信息,以彌補短時記憶的局限。
3.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對于提高聽力理解的準確性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例如:教材中Section A-1a部分,在放錄音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或者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嘗試預測聽力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借助圖片和其他信息幫助聽力理解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聽力試題的選項入手,在聽力訓練之前,快速瀏覽備選項,估計聽力材料可能涉及的內容。例如:備選項分別是No, Im not.? No, I cant.? No, I didnt.時,說明該題是一個一般疑問句,只要注意聽它是以Are you …? Can you …?還是 Did you …? 開頭就可以了。教師還要訓練學生抓對話或短文的關鍵詞和主題句。在聽力訓練時,抓住關鍵詞和主題句就可以有效地預測聽力材料的中心思想,預測整個課文的內容,從而得到整篇文章的大意。
4.合理利用聽力訓練方式,重視訓練技巧。英語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相輔相成,聽力教學需要充分調動眼、耳、口、手等感官并用,并與說、讀、寫、譯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筆者認為,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可以采用的訓練模式有:
(1)視聽訓練。初中階段的英語教材圖文并茂,Sections視?聽訓練。初中階段的英語教材圖文并茂,Sections A/B的1a部分以對話形式呈現,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圖畫—錄音配合的訓練模式進行,讓學生在聽音之前先看圖,配合1b練習,推測聽力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聽音完成1b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不看對話原文,等到最后跟讀環節才讓學生看原文,邊看邊聽邊跟讀。
(2)聽寫訓練。聽寫是最常見,最便捷的聽力訓練方式,也是聽力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聽寫訓練限時完成,信息輸入量大,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充分調動所學語言知識參與。聽寫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音標、單詞、短語、句子和文章的掌握情況,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書寫和文字表達能力,是一種鞏固和復習的好方法。初中階段聽寫一般是聽寫單詞短語,然后逐步加深到句子,段落乃至全文。七年級學生盡量聽寫那些簡單的必須掌握的單詞和短語,句子不超過三句,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聽寫中有所收獲,樹立其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聽說訓練。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用的訓練模式有:聽答練習—— 教師在放錄音前先設計好問題或判斷題,學生聽后口頭回答問題或判斷正誤,檢查學生對聽力材料是否真正理解。復述聽力材料—— 要求學生將聽到的材料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可提供部分關鍵詞;聽后重述——這個只有學習較好的學生才可以做好,學生必須將聽到的材料完整地重述出來。對大部分學生可以采用逐句停頓,讓學生跟讀的形式來重述;聽后討論——學生事先分成小組,聽后小組討論聽力材料的主題或故事情節,并向全班匯報。聽說訓練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并培養其口頭表達能力。
(4)聽讀訓練。聽讀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顯得尤為重要。聽讀結合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先聽后讀,先讀后聽,邊聽邊讀。如Sections A/B-1a采用的就是先聽后讀的方式,而Section C-1a采用的是先讀后聽。
四、總結
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想要提高初中生的聽力水平,就必須分析研究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運用相應的教學策略,組織聽力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聽力技能和聽力策略的訓練。在聽力教學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反饋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聽力訓練的效率,這樣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參考文獻:
[1]陶嘉瑋.英語聽力理解障礙分析與對策[J].國外外語教學,1999,3.
[2]黃子東.西方二語/外語聽力理解策略研究述評[J].外語界,1998, 2.
[3]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