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2018年《個人所得稅法》的第七次修訂中,增加了醫療、住房、教育、贍養幾個方面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這一制度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減壓。但是,由于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首創性,隨著新制度而衍生的問題也具有復雜性,研究新稅法中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立法缺陷,展望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困境,探索相關解決策略是本文的主旨。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問題及對策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政府履職的財政基礎,也是國家減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新個稅法的出臺,改變了傳統的分類稅制,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標志著我國個稅改革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新制度推行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公平正義,但是由于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實施規定不明、部門缺乏實施經驗、配套措施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實施任重道遠。
一、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基本內容及實施意義
由于受到征管條件的限制,我國欠缺直接針對自然人個體征稅的運行機制,長期以來采取的都是分類計征的模式。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人們呼吁稅收公平,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計征模式得以建立,專項附加扣除制度便應運而生。
(一)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在《個人所得稅法》中的基本規定
新的個稅法度新增了幾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主要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醫療、住房貸款、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并且根據具體情形,大致規定了每一項的扣除方式、扣除標準及范圍。比如在扣除方式及內容上規定,對負擔子女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納稅人,每月定額方扣除1000元,醫療層面,扣除報銷后個人負擔超過15000元的部分。此外,部分項目對扣除對象也進行了立法規定,子女教育扣除的范圍限于3歲后的學前階段、義務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新稅法中關于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法律條文,為征管機構和納稅人進行征稅、納稅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現實意義
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實際是國家致力于更好發揮稅收調節作用而進行的一項重要改革。進一步看,新稅法的改革不僅是稅收和經濟的問題,同時也反映法治建設、社會轉型等國家建設問題。專項附加扣除制度是和目前我國發展相契合的綜合稅收制,能夠推動我國社會經濟轉型,在我國稅收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從公民個體角度出發,專項附加扣除制度重點照顧的是中低收入群體,能夠減輕工薪階層的生活壓力,根據是否符合扣除條件區分扣除主體,更能夠針對性地減小群體間的收支差距,有利于推動實現社會公平。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立法缺陷
專項扣除制度的實施體現一定的社會政策目標,能夠以新稅收政策改善醫療、教育、贍養等民生問題。雖然專項扣除項目以減負、關注民生為核心,但是現行立法缺陷使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實施面臨困境。例如,子女教育費用的扣除層面,新稅法并未將0-3歲的幼兒哺育費用納入扣除范圍,實際上,幼兒出生至學前這一階段,父母不僅需要支付高昂的保姆費,還需要為孩子的啟智教育投入大量資金,是家庭負擔最重的階段。綜合來講,新稅法應當在立法中合理確定專項扣除項目,將幼兒的哺育費用納入專項扣除范圍,以有效緩解家庭教育支出的壓力。
新稅法對大病醫療、贍養老人專項扣除項目的立法也存在些許漏洞。首先,大病醫療費用的界定標準不明,在實施中未確立大病范圍的參照依據,也未制定相應的靈活指導規則,大病醫療費用扣除實施困難;其次,對于一些身患重病、家庭困難的納稅主體而言,大病醫療規定的最低限額可能將其排除在扣除范圍之外,不能實現對弱勢主體的真正減負。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的立法,未根據老人的養老方式、健康狀況進行分類,也未考慮子女的數量,無法確定不同家庭的子女贍養負擔,統一對納稅人采取定額扣除的方式,不利于有效減輕中低收入家庭的養老壓力。
(二)扣除方法過于單一
縱觀新稅法新增的幾個專項扣除項目,除了大病醫療采取最高和最低額度內據實扣除外,其余的都采取單一的定額扣除模式,即不考慮納稅人在項目范圍內最終支出的數額大小,均在規定額度內進行扣除,比如符合子女教育及首套住房貸款扣除條件的,每月均定額扣除1000元、繼續教育每月扣掉400元。雖然定額扣除能夠簡化征管程序,但是這種單一的專項扣除方法忽視了地區差異、家庭差異、納稅人個體差異,不利于構建真正的稅收公平。
(三)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實施中的問題
首先,民眾的慣性稅收思維帶來制度實施困難。雖然我國個稅制度已經確立了很長時期,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個稅征繳采取的是代收代繳模式,公民對于如何計算、如何繳納個稅在觀念中過于朦朧。專項扣除制度出臺以后,公眾需要自己提高納稅意識,自主申報,這對納稅人的稅收知識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征稅機關傳統的工作方式受到挑戰。專項附加扣除制度下,征稅機關的工作方式不再限于直接扣繳,在業務能力方面對機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專項扣除制度的實施缺乏具體的配套制度。新稅收制度的實施,需要征稅機關與用人單位、公安部門等機構實現配合,以保證專項扣除信息的真實性。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立法雖然對專項扣除的具體項目、內容、方式等做了大致規定,但是在實施的過程,納稅人向何處申報、多繳或少繳后的追回與責任、符合扣繳條件的舉證等環節都缺乏相關配套措施進行具體引導,這些現實問題直接阻礙專項扣除制度的實施。
三、完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具體策略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如何有效推進關乎我國稅收改革的效果,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針對專項扣除制度中的現實問題,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在實施中完善細節規定,在專項扣除制度的實施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一)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細節規定
促進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發揮功效的重要方法是根據納稅人實際需求規定稅收扣除的細節。具體來講,可以適當附加一些扣除項目,彌補規定上的漏洞。子女教育中應當將0至3歲的早教階段適當引入扣除范圍,相反,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博士生已經具備經濟獨立的條件和能力,可以將這兩類主體排斥在外。房租費用扣除應當根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立不同的標準。大病醫療的專項扣除不應被限定在固定的數額內,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贍養專項扣除應當結合養老的方式,區分扣繳數額,同住贍養老人需要及時給予老人關心、照顧,時間負擔大,可以最大額實現扣繳,相應的,自住養老方式下的專項扣除應當參考同住標準進行一定程度削減。
(二)財稅征管機構應當制定合理的配套措施,提高業務水平
為了簡化程序、提高公民主體的納稅意識,首先,充分使用新媒體,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發高效的稅收征管軟件,盡量方便納稅主體,減少納稅人的程序負擔。其次,財稅征管部門應當加大與公安、教育、醫療、社保等部門的聯系,促進各部門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實現資源、信息互通共享,充分保證納稅主體在扣繳項目中信息的真實性。再次,為了促進專項扣繳制度的有效實施,財稅征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稅收政策及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促進民眾進行傳統納稅思維的轉換,為新制度實施提供群體基礎。最后,財稅征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部門內部人員的培訓,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部門人員的辦事能力,提高業務水平及辦事效率。
(三)采取多樣化的扣除標準及方法
由于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收支狀態均存在一定的差異,采取單一的扣除標準和方法不能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使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雖然新稅法對專項扣除項目的范圍及標準作了調整性規定,但是具體怎樣調整、調整依據是什么并沒有具體說明。因此,專項扣除項目的扣除標準應當更具靈活性,在規定上應當更加細化,具體而言,征管機構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定額扣除標準的同時,設定具體扣除項目的上下浮動比例,可以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及納稅人的實際情況確定扣除數額??傊?,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具備一套動態調整機制,將僵化單一的扣除標準和方法進行調整。
個人所得稅法專項附加扣除制度是我國稅法改革史上的創新,其順利實施關乎我國經濟轉型、社會穩定。面對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實施困境,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建立稅收征管的配套機制,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細節規定,為新稅法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礎和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黃朝曉.個人所得稅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制度建議[J].稅務研究,2018(11):43-48.
[2]吳旭東,王曉佳,宋文.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9(02):79-86.
[3]司琳.暢談個人所得稅新法[J].中國有色金屬,2018(23)
作者簡介:
周思妤(1992.5-? ),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會計、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