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民族都日益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可是我們的中學生大都表現出對本土文化的陌生和逃離,這是其文化營養的缺失,也是教育的遺憾。紹興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淀,其本土文化作為校本課程資源有其價值所在,應嘗試并構建校本課程,做好文化的傳承并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各地本土文化的特色與魅力。
【關鍵詞】校本課程;本土文化
【作者簡介】金麗娜 ,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
2000年國家啟動素質教育核心工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進一步提出了三級管理模式即國家到地方再到學校的課程管理,這一課程管理模式的實行讓學校的課程開發權限明顯擴大,同時也更為靈活。
在各類校本課程的開發中,以結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尤為火熱。筆者以“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精確匹配搜索近五年以來有關“校本課程”標題的論文就達到9596篇,其中有關“校本課程 本土文化”論文274篇。
浙江省中職課改以來,英語不再作為單招單考科目,英語的學習從為應試教育服務真正轉變為素質教育服務,從而為各類地方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紹興本土文化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開發基于紹興本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有利于推進文化傳承。我國當下社會發展的現實,地方文化傳承的土壤正不斷缺失。此時提本土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可謂是及時又必須。英語作為一門外來學科,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融入紹興本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它讓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文化底蘊,便于日后在社會中以國際化語言介紹家鄉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有利于推進文化精神的與時俱進及傳承。
2.開發基于紹興本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所以教育不應僅限于文化知識的獲得及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在優勢,培養其自主性。國家課程強調統一性,很難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無法滿足不同需求。而校本課程能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開發出有當地特色的課程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基于紹興本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讓學生通過游覽名勝古跡、尋訪名人故居、觀看民俗表演、品味特色小吃、體驗民間技藝等方式對紹興文化有了更深層的了解,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時,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使學生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方面得到全面鍛煉。
3.開發基于紹興本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校本課程開發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通力合作。教師在自己對紹興、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設計、編寫出能夠體現紹興地方特色、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英語校本課程,這對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乃至教師教育教學風格的形成都大有益處。
二、紹興本土文化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
筆者統計了2016年——2018年紹興市中等職業學校優秀選修課教材及精品課程數據: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具有紹興本土文化特色的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在紹興中職學校中還處于起步階段,《跟著越馬游紹興》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十分具有意義。
1.問卷調查,確定課程開發方向。編寫組選取所在學校16、17、18級共900名學生展開關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問卷調查,從結果分析,有92%的學生認為旅游英語、美食英語等校本英語課程比國家統一的英語課程更能激發學生興趣,76%的學生認為像旅游英語、海淘英語等校本課程更能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實用性更強。
在調查問卷基礎上,編寫組明確了《跟著越馬游紹興》英語校本課程的目標及課程開發思路。《跟著越馬游紹興》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融“游、教、學、做”為一體,享受紹興獨特的風土人情的同時,強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熏陶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中職教育特點,以實際應用為第一要素使學生“學其所用,用其所學,樂其所用”。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同時學會協作。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2.收集資料,明確課程開發提綱。編寫組深入學習相關資料,通過圖書查閱、咨詢專業部門、實地考察、個別訪談等途徑,收集課程相關素材,涵蓋越馬(紹興國際馬拉松)、紹興名人、民間藝術、人文景觀、特色美食等信息資料。
3.教材編寫,完成課程開發第一步。《跟著越馬游紹興》英語校本教材以2018年越馬線路為主線,將紹興本土特色文化貫穿其中,以學生展示為主要方式,分Shaoxi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 、Qiujin Martyrs Monument、The Lu Xun Native Place等七課內容。
4.課程資源建設,完成課程整體開發。《跟著越馬游紹興》校本課程圍繞“越馬”邏輯的展開,通過“越馬帶你游紹興”視頻資源,重點介紹鏡湖、八字橋、魯迅故居等7個景點及相關文化特色。通過海報設計、旅游路線制定、導游詞設計、景點介紹、非遺產品制作推介、團建活動等多種任務架構課程體系,以求達到課程系統、實用且具美感。
三、紹興本土文化英語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程實施原則。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目的主要是改變以往單一、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地方文化的同時實現文化知識水平與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因此,《跟著越馬游紹興》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主體性原則。在課程實施中,學生應作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激勵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小組合作進行匯報;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與應用;成立課題小組進行協作探究等。二是開放性原則。校本課程的學習不局限于課堂,利用課程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后完成學習,可以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去感悟與體驗。三是實踐性原則。“讓身體侵入課程”,實現“做中學”。將綜合活動的獨特精神融入不同主題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收獲知識與快樂。
2.課程評價模式。《跟著越馬游紹興》校本課程實施過程注重評價模式的多樣化,迎合中職學生各方面需要,便于深入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是主體評價模式。《跟著越馬游紹興》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強調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將參與教學評價,反思自己學習狀態,并對教師教學內容、教材適用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是目標評價模式。《跟著越馬游紹興》校本教材在編寫時已預設了教學目標,教師最終將通過學生作品來檢測學生學習的最終成果。“英語+旅游”的結合,作品是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制作海報、手繪地圖、宣傳視頻、旅游線路、地方特色產品推薦、民間工藝介紹等。通過學校技能文化節、紹興職成教展、志愿服務等多種途徑開展,從而達到“教、學、做”合一。
三是診斷評價模式。在《跟著越馬游紹興》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個案研究、課堂實錄、問卷調查、師生訪談、教師座談等多種形式分析各種成果展示評價方法的使用效果、學生英語習得成效、學生參與度等,從而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四、結論
開發具有本土文化的英語校本課程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發展需要。它以介紹本土文化為目標,以文化傳承為線索,以特色實踐活動為載體,全面促進特色育人機制的發展,必將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條路走得更寬、更遠。
參考文獻:
[1]顧曉晴.蘇北黃橋鎮地方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6.
[2]李臣之,王虹.校本課程開發的本土味:邏輯、空間與限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6.
[3]葉小婙.海南本土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研究與實踐嘗試[J].新教育,2017.
[4]劉方林,喬莉莉.農村教師鄉土知識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5.
[5]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